超越血缘的手足之情

    编者按:为进一步深化、拓展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声音,本报从即日起推出“行进中国·精彩故事”专栏。记者将走出去、走下去、走进去,用心去走,走进群众实际生活,走进群众心灵世界,用真实具体的动人故事和富于时代感、现实感的新闻语言以及细腻鲜活的表达方式,报道我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建设方面的新气象、新成就,同时倾听百姓心声,讲述精彩故事。敬请关注。


超越血缘的手足之情

——走近李庆立和李庆国姐弟

本报记者  于芯


    在李庆立无微不至的照顾下,失去行走能力的弟弟李庆国从没得过褥疮。 本报记者 刘鹰 摄


    冬日的清晨格外漆黑清冷。每天的6时30分,李庆立都要推开家门,踏上102路公交车。一年365天,无论是炎夏,还是寒冬,李庆立天天如此。她到底在做什么?2014年12月27日,记者走进李庆立的生活,寻找答案。
    7时许,102路公交车行驶到东辽县公安局站点时,记者随李庆立走下了车,向吉化辽源电影胶片厂家属区走去。“母亲去世那年,弟弟的病情发作,双腿瘫痪,再也不能走路。”李庆立对记者说,从那时起,她就每天起早过来做饭,一做就是4年多。记者跟随李庆立走进一个小巷,身处一栋栋红砖破旧的楼房中时,不禁想起半个世纪前这个曾经辉煌、家喻户晓的地方,如今变得如此萧条冷清。
    “父母都是胶片厂的职工,我们姐弟俩就是在这里长大的。其实,我们姐弟俩很小就知道自己是被父母领养的,但从没向他们提起或询问自己的身世。”李庆立含糊地回忆说。
    47年前,年近40岁的李志福夫妇因没有子嗣而抱养了李庆立,2年后又抱养了弟弟李庆国。虽然打小就听邻居说起过自己与弟弟的身世,但知道没有血缘关系的姐弟俩感情一直很好。“弟弟从小就经常生病,父亲带他到医院检查被确诊为先天性癫痫病。父母没有因此遗弃弟弟,反而更加悉心地照顾他,带他到外省各大医院求医。”李庆立说:“虽说家境并不很富裕,但父母对我们姐弟俩的亲情胜过亲生父母,让我们有了温暖的家,这辈子都觉得知足。”提到养父母的恩情,李庆立的眼睛顿时红了。2001年,李庆立的养父去世。10年后,与弟弟一起生活的养母也去世,照顾弟弟李庆国的担子就落在了李庆立的身上。
    沿着坑洼不平的冰雪小路,来到了深巷内李庆国的家门口。李庆立从挎包里掏出钥匙打开房门。记者透过走廊的玻璃窗看到,衣着整齐的李庆国早已端坐在屋里坑上等着姐姐。听到声音的李庆国从口中发出不太利落的声音:“姐,你来了。”“来了。”李庆立走进卧室回应了一声,便放下手里的东西,脱下外套开始给弟弟洗漱和做饭。36平方米的房间里,家具都已陈旧,但却整齐洁净。这时,李庆国的目光一直看着正在给自己洗漱的姐姐,眼神中包含着一份温暖的亲情。为了不让身受癫痫病痛的弟弟受凉,李庆立和丈夫还专门给弟弟在卧室砌了一铺火炕。“弟弟因病常年服药,所以消化系统不好,不能吃过硬过冷的食物。”李庆立说,她每周都会为弟弟做鱼、蒸馒头、包饺子、包馄饨。为了减轻弟弟发病时的痛苦,李庆立还专门学习了心肺复苏、测量血压等救护知识。“庆国的病经常发作,有时一周内连续发作二三次,要是抢救不及时,就会导致休克缺氧。”李庆立深有感触地说。
    45岁的李庆国没有经济来源,每月只有微薄的低保收入。而47岁的李庆立和丈夫也都是普通职工,每月收入只有4000多元,除了要供养上大学的儿子,每月还要贴补弟弟1500元的生活费、医药费,生活非常拮据。为了让弟弟得到更好的照顾,李庆立还特意雇了一位男保姆,夜间陪护李庆国。“一日三餐我来做,每天晚上6点保姆接班我再走。”李庆立说,自己一年365天里从没休过一天,就连除夕夜都是和丈夫一起在弟弟家过。“虽然我与庆国没有血缘关系,但我们自始至终都是一家人,弟弟永远是我的亲人,无论怎样我也不能抛下他不管。”李庆立简单朴实的话,道出了她心里那份超越血缘的手足之情。
    与李庆立聊天时,记者得知,李庆国受病痛煎熬,脾气变得有些古怪,心烦时会骂人,有时把饭碗扔到地上,有时还动手打人。面对李庆国的打骂,李庆立从未还过一次口、动过一次手。她说:“庆国的病痛折磨着他已失去自由,剥夺了与外界交流的权利,我又怎么舍得埋怨他。”正是李庆立不离不弃的爱,让李庆国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安逸生活。深知姐姐照顾自己不易的李庆国常常会对李庆立含混不清地大声说:“姐,好……”以此来表达对姐姐的感激。
    记者手记:亲情是和亲人之间的一种深厚的感情。亲人是与自己有着相同血缘的人,有着一种割舍不断感情的人。而李庆立和李庆国本没有血缘的姐弟俩,却催发了一段超越血缘的亲情。姐姐如同慈母一样呵护弟弟,从不曾把爱挂在嘴边,而是用实际行动照顾弟弟的生活,让他时时刻刻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幸福。不是亲人,更胜亲人。在这间弥漫着浓浓亲情的小屋中,我们看到了手足间互相呵护、互相关爱、无私奉献的亲情力量,更质朴、天然、至高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