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啃老”,“根儿”在哪里?

    【“啃老族”,也有人称为“吃老族”或“傍老族”。“啃老族”通常被理解为年龄在23至30岁之间、有谋生能力但赋闲在家不去工作、靠父母供养的年轻人。其实,除了这样的年轻“啃老”人群,还有一种是30岁以后“有家有业”的人。他们本来有经济基础,却还想尽办法“搜刮”年迈父母的“老底儿”,觉得父母有多少都得给自己,少给一点儿心里就不平衡。目前,“啃老”现象也较为常见。在家里,跟父母讨价还价,既要西方国家年轻人那样的行为自由,又要中国式父母大包大揽的宠爱,却没有外国人的积极主动的独立意识和行为,从而失去了中国传统的孝道。从小讨价还价,长大后失去原则,该讲情的时候讲理,该讲理的时候说情。这是我们现在许多家庭教育缺失理性成分的结果。这种中国式的“啃老”现象“根儿”在哪?有人说是中国式教育导致了“啃老”现象,也有人说是中国的父母造就了越来越多的“啃老”一族。希望通过本刊能引起广大读者们深思。】

父母正确的教育胜过千万的财产

本报记者  王 超

    36岁的董迪是我市一家商贸公司老板,曾经在澳大利亚留过学,和妻子育有一个儿子,今年3岁。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董迪认为是最重要的事情。从孩子一出生时他和妻子做事儿就更加严于律己。他们和其他父母一样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只是这个“起跑线”是指孩子将来能因为良好的思想教育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自己创造出精彩的人生。

    董迪说:“我出国留学之前,和咱们国内大多数孩子一样,被父母宠着、惯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伸手向父母要钱觉得理直气壮。对于自己的将来也没有过多规划。后来,父母为了让我接受些国际化的教育,给我送到了澳大利亚留学。通过3年的国外学习和生活,不仅改变了我的一些‘陈旧’思想,更改变了我的人生。在那里,我看到父母有责任把孩子养大成人并从小培养独立生存能力,但却不会为孩子付出自己一生全部的金钱和时间。我也明白了,我们国内现在之所以越来越多的‘啃老族’,其实都是父母太过溺爱孩子的结果。孩子小时候父母只顾给孩子最好的吃和穿,往往忽视了最重要的素质教育和独立生存能力,导致很多孩子过于依赖父母,甚至长大成人后也仍然一副‘没断奶’的架势。最近网上一篇很受热捧的帖子,就通过一个爸爸和儿子的对话,讲述爸爸正确而客观地告诉儿子上学是为了什么,而各种职业也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用处,只是价值大小不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父母的,只要能把道理明确地摆给孩子,每个孩子都会为自己做最好的选择。教育其实很简单,在和孩子交流的言语间就可以给予孩子最珍贵的财富。正是因为我明白了这些教育理念,我时刻都在起着表率作用,时刻都在练就儿子的自立能力,更要儿子渐渐明白,父母给他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从小给他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要胜过给他留下千万财产。”

陪伴自己一生的慈父慈母心
本报记者  刘红
    养孩子要付出多少,又需要多久呢?在一些西方国家,这个答案也许仅仅是18年的陪伴。而在中国,这个付出也许只需要两个词来表达:一切和一生。中国的大部分父母都是如此,从孩子出生到成长,再到工作结婚有了自己的孩子,父母的关爱一直陪伴着孩子的整个成长轨迹,因儿女的需求而变成守在家里等儿女上门,或是帮助儿女照顾第三代。
    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下,养大一个孩子需要多少钱?按辽源的消费水平算,从幼儿出生到学龄前这段时间,一个月上千元钱,7年下来9万元钱左右。从小学到高考这段时间,书本、校服、补课、“小饭桌”,平均一个孩子月花费2000元钱,12年下来就要25万元钱左右,而大学4年的学费与生活费加一起也要10多万元钱。也就是说从孩子出生到大学毕业,父母们要付出40多万元钱。暂且不提子女待业或创业的花费,单就说子女结婚也是一份不小的支出。在市里,要结婚房子是大头,年轻人都喜欢出去单过,而买新房和装修的钱加起来至少也要30多万元钱。有些时候,双方父母甚至会为你买房、我买车比着花钱,生怕委屈了刚新婚的小两口儿。在农村,按习俗结婚前女方是要收彩礼钱的,从过去的“三响一咕咚”到现在的“三金+现金”,彩礼钱也随着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变而提高,现在普通家庭的结婚彩礼金额至少也会是10万元钱往上,而这份钱当然不会都是才20来岁的新郎能赚来的。
    也许是因为老辈人都是打苦日子过来的,比起精神上的成长,父母们在孩子成长中更多是注重物质上的需求。就像是他们把宠爱不要钱地往孩子身上大把大把挥洒的同时,也在儿女身上弥补自己幼年时缺衣少食的遗憾。老家山东的刘士云说起幼年仍是充满苦涩的回忆。“一家只有几分薄地,有的庄稼甚至是种在石坑里,不足米厚的土下全是石头,遇到灾年路边的树皮都被扒没了。全家逃荒到辽源,全家9口都靠父亲的工资养活,水果只有菇娘儿和山里红,一年还只能吃到一回。那种苦日子的记忆太深刻,所以总有一种紧迫感,忍不住能省就再省些,能多攒点儿就多攒点儿。面对子女却舍不得他们受自己当年的苦,想他们过得好,把自己没吃过、没穿过、没玩过的都让他们享受到。面对孙子也是一样,只要是对孩子好的花多少钱也不心疼。其实当老人的,活着就是为了孩子,总是忍不住惦记完这儿又惦记那儿,生怕苦着、累着孩子。无论子女年纪多大,在父母心里永远都是孩子。”

年轻人贷款买高价手机,“看上去很美”吗?
本报记者  李
    很多人“啃老”也许是出于无奈,但是,也有一些人却是为了心中那份虚荣而去“啃老”。
    近日,记者去电影院看电影。在等待电影播放间隙,记者听到旁边4名20多岁的年轻人在兴高采烈地谈论着比较时髦的苹果6手机。其中的一位男性年轻人骄傲地在聊天中向大家展示了新买的苹果6手机。看见这新手机,其他3名年轻人在接连赞叹的同时问这位年轻人,怎么一下子弄这么多钱买手机。这位年轻人无所谓地说:“这是贷款买的,分期付款。我是‘月光族’,贷款我妈帮我还。”“你妈真好!这手机真不赖!”其他3名很是羡慕。记者听了他们的谈话,真不知道是赞叹这位年轻人超前的消费观念,还是反思一下自己是否思想也该超前一下,还是羡慕这位年轻人有一位“好”妈妈呢?
    这位年轻人贷款买手机“看上去很美”。这美的背后其实透着强烈的虚荣心,显示着很多年轻人攀比行为。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仅仅是在攀比房子,不仅仅是在追逐车子了,而且形成了处处攀比,事事较真儿的不良氛围。为了满足不切实际地攀比虚荣心,这些年轻人需要大量的物质支持。这非正常限度的物质又是很多年轻人凭自己的能力挣不来的。为了得到这些物质,那些爱慕虚荣的年轻人就把手理所当然地伸进了父母的腰包。这些人不是为了养活自己或是自己的家庭而去“啃老”,完全不是抱着“有钱多花,没钱少花”的心态。

让老人养育我们的下一代,你心安理得吗?
本报记者  咸凯
    现在很流行这样一句话:有了儿子当儿子,有了孙子当孙子。一些老人们还以此为笑点,在同龄人中开起玩笑。玩笑背后,却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老头、老太们退休后本该安享晚年,不过现在的老人却承担起了隔辈抚养孙辈的重任。每到下午放学的时间,各小学校门口,不难见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拎着书包,跟在孩子后面回家。
    吴虹景老人今年61岁,她的孙子在幼儿园上中班,每天下午3点半都要接孩子放学。吴虹景说:“这钟点放学,孩子的父母还没下班呢,这接孩子的任务就落到我身上了。我来接孩子,我老伴儿在家给孩子做饭。每周二和周五的晚上,我还得送孩子去学演讲,随着孩子年龄越来越大,学的东西也越来越多,我的活儿就又该增加了,每天给我们老两口儿忙的是脚打后脑勺啊,这退休了还不如上班轻松呢,每个月的退休金也要拿出一部分给孙子交各种补课费。现在年轻人都爱玩,应酬也多,花钱的地方多,有时候经济紧张,我们老两口儿还得救济救济,你说我俩能花多少钱啊?这钱还不是要给他们的。”
    一起接孙子放学的老人葛鑫说:“哎呀,帮帮忙也行啊,咱们退休没啥事儿,看看孙子,享受一下天伦之乐也是挺好的。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却把看孩子当成了我们的责任,管教不好也会对我们发脾气,手头紧张就会说‘你孙子要买啥啥的’,咱就得给他,他们也不知道想一想孩子是他们的,怎么如今我们帮忙的到成了应该的了?”
    不可否认,在生活压力面前,许多刚刚处于人生和事业起跑线的年轻人的确需要父母的扶持和帮助,一些“啃老”现象中有无奈的成分。但是,对于那些形成习惯的“啃老族”而言,他们完全忘记了敬老、孝老的责任,心安理得地靠老一辈养活而没有任何负疚感。不仅自己需要老人养活,连自己的孩子也需要老人养活。 生活中,父母给予我们的永远比我们回报给他们的多,有这样一句话说,“拿出爱子女的一半来爱父母,这样的人就是孝子”,既然我们不能停止父母对我们的爱,那么就要回报他们更多地爱,如今的我们“养儿方知父母恩”,也该承担自己哺育后代的责任了。

结婚“啃老族”,是无奈?还是任性?
本报记者  赵 强
    “婚房首付由自己的父母出了一大半,现在的房贷由我自己来还。结婚时的所有费用是父母拿的,现在我和妻子结婚刚刚第一个年头,2015年还打算要个孩子。现在的家住得稍微偏点儿,打算再买一辆车,手头的钱根本不够,只能再向父母要了……”28岁的李先生与记者见了面,一副愁眉不展的表情。 
    也难怪李先生惆怅,之所以烦确实有他的理由。虽说李先生在袜业纺织园区上班也有些年头了,现在的月收入也仅仅是2500元钱,不过他平时的积蓄全都用来付房款了,就连婚房装修钱也是父母给出的。李先生的妻子家是农村的,当时结婚时还给了女方过门的彩礼钱10万元。“而结婚当天呢?从婚纱摄影、婚礼庆典、婚庆车队、婚宴酒席,哪一样不需要钱?父母积攒的钱为了我的结婚,几乎全部花光。如果不依靠父母,连婚都结不成了。现在,妻子收入少一些,每月1600多元钱,平时两人花的紧巴巴,如果一个月里再赶上亲戚朋友结婚生孩子随点儿份子,那生活更是难上加难,有时候还会到父母家蹭吃、蹭喝。”李先生说。
    回忆起结婚那会儿,李先生仍旧记忆犹新。比如婚纱摄影这一项,原计划和女友商定是2000元钱左右的婚纱照,可是挑选照片的时候,女友看哪张都觉得好看,最后把底板全留了下来,这就意味着超过预支2000多元钱;金银首饰方面,当时黄金也比较贵,随便买一套下来,就得1万多元钱。再说到婚宴酒席,结婚是人生的一件头等大事儿,总得找个体面的酒店,而一桌下来,最便宜也得600多元钱,再加上烟和酒,一桌下来700元钱根本就挡不住。如果招待个20多桌,花销就得近两万元钱。再像婚庆车队,身边的朋友结婚时都是奔驰车、路虎车、宝马车打头,自己也不能整的太寒酸,结婚时是清一色的奥迪A6车,加上婚庆摄像,没个七八千元钱根本下不来。再加上给农村女友的彩礼钱10万元钱,没个20万元钱,根本就别指望着结婚了。
    李先生叹气道,自己那会真的是没办法,因为和女友也是真心相爱的,只好向父母要钱了。他们几十年的积蓄都清空了,最后还找了亲戚朋友借了一些钱才勉强够结婚用。唉,现在都快30岁的人了,也成了名符其实的“啃老族”,还真没有办法。

多管齐下告别中国式“啃老”
本报记者  李
    儿女大学毕业难就业靠父母养着;儿女谈恋爱,手头紧,父母要赞助;儿女婚姻大事要靠父母送彩礼钱和支付年年涨的婚宴花费;参加工作没几年的年轻人买房的钱依然需要父母鼎力支持等等现象都在说明儿女“啃老”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普遍事实。“啃老”已经由一个家庭现象演变成一个社会问题。
    对于年轻人“啃老”现象的看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中国式“啃老”是中国式亲情的体现,符合中国的历史传统;有的人则认为 “啃老”是年轻人不能自立的表现,是不应提倡的行为。现如今,随着“啃老”队伍的不断壮大,批判“啃老”行为的声音越来越多。批评者认为“啃老”的年轻人不自立、不孝顺、压榨自己的父母。简单地看,批评者的观点没有错误。仔细思考,批评者的观点却显得有点儿偏颇。“啃老”,是当下绕不过去的中国式疼痛,其形成的原因相当复杂,非一句“父母溺爱”可以解答,非一句“儿女欠缺自立精神”可以溯源追根,我们真的不能把“啃老”的板子全打在年轻人的身上。
    要想告别中国式“啃老”,我们不能简单地只靠一种冷酷的批判腔调和一些简单的“胡萝卜+大棒”式处方,而是要首先追溯中国式“啃老”形成的根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出告别中国式“啃老”的难点和出路在哪里。就业难,收入差距大,物价涨,房价高……这些民生问题不但是导致部分人“啃老”的重要原因,而且社会转型发展特点以及家庭和学校教育观念的偏差也是导致当前“啃老”现象愈演愈烈之势的重要因素。因此,告别中国式“啃老”现象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首先,我们要将自强自立教育打足提前量,父母和学校要向孩子灌输自强自立和感恩的精神,培养全社会崇尚自立自强的良好风气。其次,我们还应当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毕业即失业困局,促进整个社会薪酬体系日趋科学而合理,让年轻人看到希望,让年轻人在最能挣钱的人生黄金时间段凭借自己的努力挣得到足够的钱。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