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扶起“倒了”的人心?

    有谁还记得农历甲午马年的春晚小品《扶不扶》中那最后一句话:“这人倒了咱不扶,这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这段话令人深思。现如今,骗取钱财的假“乞讨者”、好心扶人反遭讹诈的事件、“碰瓷”索赔的怪事……文艺小品中出现的那一幕“扶与不扶”情景成为了生活中的现实版,让人心寒不已,更让那些心怀善意的人们对做好事感到恐惧。人们不禁要问,难道举手之劳做个好事也需要三思而后行、留存证据以防万一吗?对于怎么扶起“倒了”的人心,也着实成了一个沉重的社会拷问。

扶起摔倒的老人

本报记者  刘红娇

    据原卫生部《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调查数据显示,跌倒是伤害死亡的第四位原因,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列为首位。老年人因跌倒导致的死亡率随年龄的增加而急剧上升。跌倒导致多数老年人残疾并死亡,尤其在冬季,天气和路况导致多数老年人摔倒的情况较多。而扶起摔倒的老人,这也本该是任何一个遇到此类情况的人都该做的。但由于个别老人摔伤后家属指控施救者,要求扶起老人的路人负担老人的医药费的情况发生,经过网络与媒体的宣传,让本该施以援手而变成了人人唯恐避之不及。

    老人摔倒了该不该扶?这本不该是个问题。看到老人摔倒了又怎么能忍心不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自己家的长辈要是在外面摔倒了,谁又不会对施救者心怀感激呢?其实对老人指认他人推倒自己的情况,大可不必太过认真。就像2014年春晚的小品演的那样,有时老人并不是故意去“讹人”的。去年冬天,家住福镇的许老师陪母亲下楼,她眼瞅着自己的母亲一步没站稳,头往前跄摔倒在地。许老师急忙送母亲上医院,却不想从一开始的摔倒到后来老人住院,许老师的母亲一直都在念叨说自己是被人推下去的。不管许老师怎么跟母亲解释当时楼梯上只有她们两人,许老师的母亲都固执地说自己摔倒前感受到身后有人推了自己一下。无独有偶,几年前街上刚按电子监控的时候,也发生了一起老人被摔倒的纠纷。当时一位摔倒的大妈指责旁边的女学生撞倒了自己,两人引来不少路人的围观,纷纷跟着大妈指责女学生撞倒人还不伸手扶一把。直到执勤民警赶到现场,一直保持安静的女学生才向民警解释自己只是路过,并没有撞到摔倒的大妈。大妈的坚持指责和女学生的拒不承认让民警决定调出路口的监控,画面显示在大妈摔倒时女学生距她足有一米多的距离。所以说遇到摔倒的老人别忙着躲,也别光想着老人家属可能会讹上自己。只要注意救人的方式、方法,该拨打“120”就拨打,该喊人一起扶就喊人,自然可以该救人就救人了。

别让“碰瓷”事件碰倒了人心
本报记者  赵 强
    我们身边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情:看到路边躺着一位老人没人扶,路过的出租车司机便帮着扶了起来,而老人却坐在地上抱着车门就不放手,赖着不肯起来。车内搭载的乘客及路过的群众实在看不下去了,纷纷指责这位老人的“碰瓷”行为,现场几位好心的群众一同陪他去公安局,才证明了司机的清白。
    我们都知道,助人为乐是快乐之本,更是传统美德。然而,不是做了好事就会被其他人看到,而自证清白更是谈何容易 ?现如今更是流传着一句话:“做好事有风险,学雷锋需谨慎”。也就是说,做好事反被讹的事件常有发生,好心救人也变成了自我承担风险的事情,让人们对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良好作风产生了畏惧心理。这说明目前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至少“碰瓷”问题在目前法律的界定上比较模糊,对于如何保护做好事的行为和对惩处有意“碰瓷者”在法律上也尚且空白。    
    当前,倒了的“人心”如何扶起?一时间成了社会舆论的焦点话题。其实,“碰瓷”问题暴露出了一些人责任感、正义感的严重缺失,也是其传统伦理的沦陷和部分基础道德的缺失。假若每个人真诚可信、光明磊落、心存美好,且怀有一颗善良之心,“碰瓷”现象就自然会在公众的视野里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更加友爱和谐的社会。
    解决“碰瓷”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当面对这种丑陋的社会现象,给一些怀有正直、善良的人们带来了巨大伤害,可谓好心人伤透了心。“倒了的人心”直接反映了道德的“摔倒”,我们又靠什么来重新扶起呢?解铃还需系铃人,“倒了的人心”必须要用健全的法律来“搀扶”,学雷锋做好事必须要有强力的法律作为后盾,为道德建设提供有力法律支撑。如何倡导法律规范作用于道德建设并发挥出实际作用?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谁为“倒了”的人心“买单”?
本报记者  咸凯慧
    老人外出晨练,突发心脏病,半小时经过50多人没人出手相助。因抢救无效,停止呼吸……
    在路边乞讨的乞儿,穿着光鲜亮丽的衣服在饭店吃饭,被救助者看到而毫无愧疚……
    抱着父母牌位,说自己考上了某某大学的某专业,就差几千块钱学费而无缘大学的年轻人,被救助者问几个专业术语而不知所谓……
    进门后忘记拔掉钥匙,本以为被好心人告知,开门后却发现是场入室抢劫的骗局……
    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在我们身边发生。活在这个世界的人们,每天都在接受着一次次道德和善良的考验,在人们遵从道德底线和善良发出行动时,得到的是一次次的伤害与欺骗,人们慢慢地学“尖”了,在出现此类现象,人们选择了远离,选择了漠视……所以出现了今天的局面,老人倒地无人帮忙、看到乞丐绕道而行、看见弱者想到的是“欺骗”……
    那么,为什么如今的社会会变成这样?为什么老人跌倒无人敢扶?我们在看到向你乞讨路费的人,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是骗子?是什么把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瓦解?当我们在谴责公众冷漠的同时也在反思,如果换成自己会不会立刻上前救助?我们会不会选择相信他是真的需要帮助? 
    老人摔倒在地,扶一把、拉一把,只不过是举手之劳。看见饥饿难耐的孩子,我们给他买个面包也不会让我们陷入困境。然而,人们为何不愿意俯下身子,伸出双手,去帮扶一把?去施舍一点爱心?那是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做“看客”,却不愿意做“行动者”。假如要是有一天,是你的亲人躺在那里,你会选择漠视吗?当你自己的孩子在他乡遇见困难而孤立无援时,你会不会觉得自己不救别人的想法其实真的很傻?这种自保的脆弱之处也在这里,我们也许能保证自己不受伤害,但不能保证自己在最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能够得到帮助。
    其实,讹诈好心路人的老人,毕竟还是少数,我们没有必要为了曾经的一次欺骗而把双手缩了回来、心境冰封了起来,漠视一条条生命的消逝……我想,只要我们还活在这个世界,我们就该有所担当,当有人需要我们的帮助时,不会因为我们今天的冷漠而错失了一个救人的最佳时机!
    我们也许无法保证,那个救人的人,如果有一天碰到危险,一定会有人去救他;我们也无法肯定,救了人一定不会遇到什么风险,但无疑,选择这样的人多一个,社会风气就会往正面多走一步。世上需要这样的好心人,社会需要这样的好心人。我们应该不惧流言蜚语,不信所谓世态苍凉。怀着如火般炙热的心灵,面对状况伸出援手。

乞讨者为啥伤了他人的心?
本报记者  王 超
    在城市街头,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形式的乞讨者。他们当中有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但不乏也有一些好逸恶劳的人,甚至被他人利用的懦者。他们不惜编造各种令人心酸的遭遇,假扮成各种困难群众,以博取过往市民的同情,骗取钱财。对此,个体业主赵川深有感触。
    赵川说:“我家是做建材生意的,就在南环附近的临街商铺。从上午8点半开门一直到下午5点闭店,每天至少都会有两三个乞讨者来要钱。一毛钱根本拿不出手,5毛钱拿了还不走,一块钱凑合拿着好像也不太满意。有的时候一天时间会接二连三地来五六个,生意没签几单,倒是给他们拿出去十好几块钱。更可气的是,现在有些乞讨者根本就是假的。他们是一些健全且有生存能力的人,不愿意付出自己的劳动赚钱,所以乔装成乞丐,以当街乞讨为生。起初我也不知道,每当有上门乞讨者无论多忙,我都要给个块八角的。但就在去年夏天的一天,一个乞讨者彻底伤了我的心。那一天,上午一个满面红光、浑身黝黑穿着破旧的老头儿操着一口外地口音到商店要钱,我随后就给他一元钱。老头儿走了我还想,这个乞讨老人身体看上去还挺硬朗,造成这样还能看到亮光呢。到了下午,我带孩子去餐厅吃饭,那乞讨的老头儿也坐餐厅里吃呢,而且点了很多菜。这时我才明白,原来现在很多乞讨者都是假的,一些人想不劳而获,就以乞讨的名义要钱,让我们这些有同情心的人养着他们。假乞讨者伤透了我的心,从那以后,我对街头乞讨者没有了一点儿同情,感觉看到他们就似乎看到了欺骗。

让“热心”掩埋“冷漠”
本报记者  王 超
    当今社会,对于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或是对于遇见的一些突发事情该不该管,一些常以“多管闲事麻烦多”、“好心没好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来表达自己的立场。从这些“真言”里面我们看到了冷漠、看到了担心、看到了麻木。但凡事都不是绝对,在当今的社会里,遇到麻烦时还是会有人管,需要帮助时还是好人多。30岁的刘琳就是因为“爱管闲事”而赢得了自家小区邻居们的一致好评。
    刘琳说:“我的父母就都是热心肠,我从小也爱帮助同学,助人为乐。渐渐长大了我是越来越爱管闲事儿。认识不认识的邻居,见面我都微笑打招呼,别人不管或是不愿意管的事儿我都管。一次,我上班下楼,看到我家楼下新搬来的邻居家一大串钥匙挂在门锁上。我当即什么都没想就敲了门,主人开了门。先是看了一眼我,然后又看了下落在门外的钥匙,接着对我微笑并感谢。我到单位和同事讲这事儿后,同事说我爱管闲事,以为自己做了好事,说不定人家新搬来的邻居很是戒备呢。如果再当成是诈骗的,那这闲事就管的有点儿憋屈了。但我不这样想,钥匙挂在外面如果被不法分子拿去了,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那可就是大事儿了。我顺便提醒一下,啥也不耽误,给邻居提个醒有啥不妥呢?我就住楼上,以后肯定经常见面,就算开始把我当成骗子早晚会不攻自破的。如果没有互帮互助,没有爱管闲事儿的人,那社会将是多么的可怕和冷漠?”

人间自有真情在 这位司机真有爱
本报记者  李 锋
    真情是一轮暖阳,温暖你那颗潮湿的心;真情是股清泉,洗去你心头的不悦;真情是黑暗中的一把火,照亮你人生的道路。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会感觉到人与人之间好像无形中筑起了一道墙,彼此之间变得越来越冷漠和不信任。平心而论,我们每一个人都渴望来自身边人的关心,当你遇到困难时,身边人的一个小小的善举就会让人倍感温暖和感动。
    朋友徐宇向我讲述过他很难忘记的小事儿。去年秋天,徐宇从辽源坐车去长春,再从长春火车站坐火车出去旅游。等到达长春的时候,徐宇看看还有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火车就要开了。为了不耽误坐火车,徐宇就打了一辆出租车。坐上出租车后,司机问明地点后吃惊地说:“兄弟你咋不早点打车呢!这里距火车站可是不近,一个小时内到达真的不容易。”徐宇着急地说:“我是从外地来的,对这里不太熟悉啊,请师傅尽量能够在一个小时内到达!”。说话间,出租车司机已经加大了油门。一路上,出租车司机凭借经验走最短、平时最不容易发生交通拥堵的路段以求减少行车时间。当将要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出租车司机告诉徐宇:“你准备好零钱,到了直接下车就往火车站跑,我把电话留给你,不管你坐上车或者没坐上车都给我发个信息,这样我心里会踏实。”最后,徐宇在火车发出的最后一刻走进了车厢。等静下神来,徐宇给那位出租车司机发了一条信息。
    时光荏苒,一年过去了。徐宇一直记着那位司机,他的心一直被感动着。徐宇对我说:“这位司机原本可以不管我,只需要把我拉到火车站即可,至于我赶不赶上火车和他没有任何关系。但是他很负责,不但用最短的时间把我拉到火车站,还把联系方式留给我。这位司机做的事情不大,但是却透着浓浓的温情。”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