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后”农村小伙还有个“养狐梦”
本报记者 刘鹰 摄影报道
秦志军(右)与父亲秦广春(左)察看种狐冬季生长情况。
12月22日,记者采访,乘车行至东辽县椅山乡石峰村,一方水塘旁有一处占地近5000平方米的狐狸、貉养殖场引起了记者的好奇心。只见在雪白的坡地上被勾勒出一道简单又充满神秘感的线条,场内一排排养殖笼错落有致、简洁整齐地摆放着,一只只小狐狸转过身来,用警惕的眼光注视着陌生人的到来。
“要是能得到资金支持,我要把这块土地全圈进来,建一个自动化的标准养殖场。”正在饲喂狐狸的“80后”农村小伙秦志军比划着养殖场附近的空地,胸有成竹地说出了心中的憧憬。在秦志军身后,就是他与父母携手建设经营起来的狐狸、貉养殖场。
10年前,家住白泉镇的秦志军就与父母一起摸索起特种养殖——貉。因为资金紧缺,全家人将希望寄托在10只貉子的健康成长上。由于思想超前,一家人成了乡邻们关注的焦点,由此更激发了秦志军专心养貉的干劲儿。为加大种貉存栏量,更快地回笼资金,扩大养殖能力,秦志军就一边养貉,一边干起了收皮草的行当。渐渐地,秦志军成了皮草市场上小有名气的人物。为扩大皮草收入量,秦志军先后在东辽县安恕镇、渭津镇、安石镇等地扶持15户农民养起了貉子。在内蒙古、梅河口、通化、辽宁清源等地发展了40余户专业养殖户,实现了产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迈出致富大步伐。秦志军诚信经营,慢慢有了较好的积累。2011年,他将发展目标瞄向可产出更高收益的狐狸饲养,养殖场也因扩容再次迁移,发展到了目前存栏貉200余只、狐狸近300只、年产2000余张优质皮草的规模较大的养殖场。饲养品种也由貉增加到了北极狐、挪威银狐、美国彩狐、白貉等10个品种。秦志军说,投身养殖业是比较适合咱农民的致富捷径。除了自然环境优势外,先期并不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只要掌握好饲养技术就能挣钱。
说到成功秘诀,秦志军说:“很简单,就是需要坚持。”在秦志军看来,特种养殖挣钱,而且其中的艰辛更磨炼人性。为增强市场竞争力,将最好的皮草送入国际市场,秦志军将365天的大部分时间都贴在了扶持养殖户与跑市场上。每逢狐狸、貉人工授精期、产仔期到来时,一个人一天就要转战相隔二三十公里的好几处养殖户,一边指导技术一边检查饲养情况,一忙就是一整天。等到产皮期,他还要挨家挨户地踏察饲养情况,指导大伙合理调配管理,提高皮子质量。目前,秦志军已经在特种养殖行业中有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产销链,遍布东北三省,更在山东、北京、河北、浙江、广东等地建立了可靠的产销渠道。
“再过些天,依托养殖场成立的合作社手续就能办完。如果资金充足,待明年年末,这里将再现另一番景象。”已经走上良性养殖轨道的秦志军对新的一年充满了希望,期盼认真规划的“养狐梦”能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