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市就业创业呈“五彩斑斓”景观

本报记者 田蓓蕾

    ▲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9626人,完成年计划的113.2%;
    ▲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7307人,完成年计划121.8%;
    ▲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3838人,完成年计划的127.9%;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4%以内,比省计划降低了0.98个百分点,比市计划降低0.38个百分点;
    ▲解决零就业家庭比率达到100%;
    ▲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17.27万人,完成年计划的101.6%。
    这些数字的统计截至于11月份,由此可以看到,今年我市就业工作的主要指标已超前完成。成果来之不易,分享诚为可贵……

    就业创业工作关系城市发展,关系社会稳定,关系家庭幸福,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涉及整个城市的发展大局和每个市民的切身利益。今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就业优先战略,紧紧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认真落实省、市经济工作会议及全市就业创业工作会议精神,继续巩固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成果,创新理念,强化措施,提升服务,就业创业工作成果显著,亮点纷呈——
    亮点一:强化政策扶持力度,提升创业就业功效
    创新实施“就业创业工程”。加大创业就业政策制定和落实的工作力度,从发展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援企稳岗预防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回原籍就业、有序加快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援助等5个方面,重点实施47个具体项目,制定完善了形成有利于促进就业创业的财政、税收、金融、产业和社会保险等综合政策体系。截至年末,全市新增创业5624人,完成年计划(3000人)的187.47%。稳步推进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发放,从2014年10月9日起办理2013年度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目前全市已发放社保补贴8168人。同时,大力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9月下旬,组织专人对全市家庭服务业“两化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剖析制约我市当前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工作的因素,找出问题,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为我市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工作打好基础。
    亮点二:强化全民创业活动,激发创业就业活力
    切实做好创业培训工作。全市各培训机构共开设36期创业培训班,共培训3016人,取得创业培训合格证书710人,创业成功1691人,创业成功率达到56.06%,带动就业5004人。积极创建市级创业就业示范基地,并在巩固市本级“全国创业先进城市”及东辽县“省级创业先进城市”成果的同时,做好东丰县省级创业型城市创建指导工作。
    亮点三:强化小额贷款管理,创新贷款管理模式
    积极创新小额担保管理模式,力求提高贷款质量,创新小额担保贷款“3+3”管理模式:以“担保基金到位、贷款发放和贷款回收”三大指标为核心,把握和推进“严格贷前审核、严细规范操作、严准清理回收”三个环节。同时实现了贷款的政策宣传工作普及化、贷前考察工作科学化、贷款基础工作规范化。截至11月末,全市共为702名失业人员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630万元,带动就业2752人。
    亮点四:强化重点群体扶持,增加就业援助空间
    根据省人社厅《关于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的通知》要求,配合劳动保障监察支队,对全市7户职业中介机构进行检查。进一步加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及指导工作。坚持“帮、包、保”就业联动援助制度,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3838人,完成年计划(3000人)的127.9%;全市累计消除零就业家庭户数4255户,实现就业的零就业家庭成员人数5139人。援助比例为100%。公益性岗位管理稳定。截至11月末,全市实际开发公益性岗位7346个,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开发数量稳中有降。在管理上落实省公益性岗位基本信息统计上报工作要求,并督促各用人单位按时签订《用工协议》,目前,签订率达100%。
    亮点五:强化转移就业力度,提高转移就业质量
    建立了常态化转移就业机制,促进农民就业;做好新建农民工返乡创业基地建设;强化培训机构的监督管理,开展综合全面检查;抓好高质量就业示范行政村创建工作;完成企业使用农民工情况的调查,全市抽调245名工作人员,共走访企业7500余户。其中,使用农民工的企业974户,从业农民工25369人。精心组织推荐全省优秀劳务经纪人评选工作,截至9月末,县(区)已经完成人选考察推荐工作。
    亮点六:强化基层平台建设,拓展城乡就业容量
    抓好“高质量就业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工作,加大监督管理,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工作,努力开发就业岗位,帮助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社区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率达97%以上。目前我市已完成创建“高质量就业示范社区”4个。夯实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基础工作。按照网格化等各种管理模式,城镇新增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等主要指标全部实现实名制登记;建立健全城镇、农村劳动力资源、就业失业、享受扶持政策等基础数据库,用现代化的工具和手段,对劳动年龄人口实行动态管理,准确掌握人员的状态。
    亮点七:强化公共就业服务,提升人本服务水平
    为提高基层平台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完善服务功能,对我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人员近300人开展了综合业务培训。同时,紧紧围绕全市重点企业和产业,充分发挥市场平台作用,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需求,帮助企业拟定用人招聘简章和宣传单,建议和指导招聘单位结合市场用人供需的实际情况,对特殊岗位确定市场合理的工资价位。积极开展了“三个对接”服务:将企业用工与就业政策有效对接,岗位需求与求职信息有效对接,技能需求与就业培训有效对接。今年全市共举办职业供求洽谈会158场,招聘单位3552家次,提供就业岗位85631个,流动人次16万余人,达成意向性成交15223人。
    翻阅2014,更要翻越2014。新的一年,我市将围绕“改革驱动就业、发展拉动就业、创业带动就业、素质促动就业、合力推动就业”原则,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健全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制度,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促进社会充分就业和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努力让全市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