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开发区
2001年12月31日,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辽源经济开发区诞生在东辽河畔。十年磨一剑。10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10年,辽源市开发区写下了令人瞩目的恢宏篇章。回眸今昔巨变,感悟时代发展,凝聚奋进力量,一个个故事、一幕幕场景、一段段经历都铭记着开发区10年的发展与辉煌。
1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野、还是一片农田、这里还是一片寂静和破落的地方。10年间,辽源开发区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在幅员面积只有27.72平方公里、可规划利用面积15.6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兴家立业”。10年后,这里成为产业要素聚集的“洼地”、成为中外客商纷纷抢滩的黄金之地、成为辽源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扩大就业的首选平台。
万事开头难。透过繁华,抚摸历史,我们看到了这里的每一寸土地,处处渗透着开发区拓荒者、创业者在只争朝夕、夙兴夜寐的耕耘中播下的心血和汗水。创业伊始,资源缺乏、资金短缺、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让开发区的发展举步维艰,这个新生的开发区一时间并不被投资者认同,甚至还遇到声声质疑。他们移山填塘,以造地引资、“晒地”招商的举措,实现了一批项目的平稳落地。目前,开发区已初步形成以铝型材加工、新能源、医药健康、纺织袜业、汽车零部件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聚集了麦达斯铝业、利源铝业、东北袜业、天马袜业、中聚新能源、星源电池材料、鸿图纸业、博大伟业、麒鸣生物、银鹰药业等一批技术含量高、带动力强、成长性好的大企业。10年间,辽源经济开发区用事实证明他们没有辜负时代和全市人民的期望。
高端谋划前程广,高位运作天地宽。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开发区管委会以高质量开发的全新追求,攻坚克难走出困局;以向优发展的全新目标,躬身开拓创新求进。目前,科学发展试验区、推进转型先导区、招商引资集中区、产业升级核心区,一个全新的开发区形象已清晰地展现出来。
培育创业热土,广开就业渠道。开发区吸引创业、兴业人才和大批劳动者到园区创业、就业。目前,开发区用工总数已达2.1万人,正以每年3000人的数量递增。在东北袜业园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上,已有159名大学生领衔创办袜厂106户,年产棉袜8000万双,销售收入达到1.3亿元。如今,“吉林省大学生就业基地”、“中国棉袜之乡”、“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的品牌,在这里日益生动,更加鲜亮。
数载开拓举大业,壮美宏图催征人。开发区“二次创业”以来,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速达到58.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达到59.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速达到59.8%,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平均增速达到65.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速达到50.2%,投资增速列辽源各县区首位。目前,处于“二次创业”关键节点上的辽源经济开发区,正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市委六届二次全会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指引下,继续围绕“提质扩容、提速增效、升级进位”的发展主题,把握稳中求进、好中求快、全面转型、跨越赶超的四条主线,坚持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改善环境、提升效益四项原则,以再拓新的发展空间、再造新的发展优势,夺取“二次创业”决定性胜利,为辽源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拓展园区功能内涵,打造休闲宜居新城区。开发区成立之初的功能定位比较单一,那就是建设辽源新的工业园区。随着开发区快速的发展,开发区面对新的形势计划不断园区功能内涵,完善基础设施,打造休闲宜居新城区。开发区对区域内路段实施绿化、亮化、美化三大战略,更换独具特色的路灯,提升了园区的品位。同时,还在过去远近闻名的“龙须沟”上截流治水、奠定新基,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试点和棚户区改造的政策机遇,在友谊新农村小区,新建8栋6.5万平方米住宅楼,有线电视、通讯、沼气、太阳能等设施一应俱全,为570户被征用土地的农民转换身份奠定了基础。郊区变市区,实现一步跨越,农民变市民,完成华丽转身。目前,在开发区,一个个工业园区拔地而起的同时也伴随着一栋栋新型的居民小区的兴起,开发区的承载功能进一步增多了,正在朝着打造休闲宜居新城区的目标迈进。
10年,是个历程,是个高度;10年,更是一个新的起点。在新的起点,放眼开发区,正在以其“二次创业”的丰硕果实,为辽源经济社会的“两个转型”,撑起一片希望的天空;展望辽源经济开发区,必定会将一座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创意新城奉献给家乡人民。
记录下青春靓丽的瞬间。
巨龙腾飞的魅力开发区。
茵特拉根欢乐广场让人们尽享欢乐。
开发区民企注重党建工作。
欢快、幸福的童年。
欧亚购物广场为您带来生活上的便利。
职工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袜业园大学生创业园蓬勃发展。
麦达斯铝业德国专家与我方技术人员研究设备安装调试。
中聚锂离子电池生产车间工人正在认真操作。
麦达斯轨道列车大部件生产车间紧张生产。
本版稿件由见习记者 李 锋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夏景明 宋贵才 摄
本版策划 郭珍珠
1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野、还是一片农田、这里还是一片寂静和破落的地方。10年间,辽源开发区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在幅员面积只有27.72平方公里、可规划利用面积15.6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兴家立业”。10年后,这里成为产业要素聚集的“洼地”、成为中外客商纷纷抢滩的黄金之地、成为辽源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扩大就业的首选平台。
万事开头难。透过繁华,抚摸历史,我们看到了这里的每一寸土地,处处渗透着开发区拓荒者、创业者在只争朝夕、夙兴夜寐的耕耘中播下的心血和汗水。创业伊始,资源缺乏、资金短缺、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让开发区的发展举步维艰,这个新生的开发区一时间并不被投资者认同,甚至还遇到声声质疑。他们移山填塘,以造地引资、“晒地”招商的举措,实现了一批项目的平稳落地。目前,开发区已初步形成以铝型材加工、新能源、医药健康、纺织袜业、汽车零部件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聚集了麦达斯铝业、利源铝业、东北袜业、天马袜业、中聚新能源、星源电池材料、鸿图纸业、博大伟业、麒鸣生物、银鹰药业等一批技术含量高、带动力强、成长性好的大企业。10年间,辽源经济开发区用事实证明他们没有辜负时代和全市人民的期望。
高端谋划前程广,高位运作天地宽。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开发区管委会以高质量开发的全新追求,攻坚克难走出困局;以向优发展的全新目标,躬身开拓创新求进。目前,科学发展试验区、推进转型先导区、招商引资集中区、产业升级核心区,一个全新的开发区形象已清晰地展现出来。
培育创业热土,广开就业渠道。开发区吸引创业、兴业人才和大批劳动者到园区创业、就业。目前,开发区用工总数已达2.1万人,正以每年3000人的数量递增。在东北袜业园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上,已有159名大学生领衔创办袜厂106户,年产棉袜8000万双,销售收入达到1.3亿元。如今,“吉林省大学生就业基地”、“中国棉袜之乡”、“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的品牌,在这里日益生动,更加鲜亮。
数载开拓举大业,壮美宏图催征人。开发区“二次创业”以来,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速达到58.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达到59.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速达到59.8%,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平均增速达到65.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速达到50.2%,投资增速列辽源各县区首位。目前,处于“二次创业”关键节点上的辽源经济开发区,正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市委六届二次全会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指引下,继续围绕“提质扩容、提速增效、升级进位”的发展主题,把握稳中求进、好中求快、全面转型、跨越赶超的四条主线,坚持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改善环境、提升效益四项原则,以再拓新的发展空间、再造新的发展优势,夺取“二次创业”决定性胜利,为辽源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拓展园区功能内涵,打造休闲宜居新城区。开发区成立之初的功能定位比较单一,那就是建设辽源新的工业园区。随着开发区快速的发展,开发区面对新的形势计划不断园区功能内涵,完善基础设施,打造休闲宜居新城区。开发区对区域内路段实施绿化、亮化、美化三大战略,更换独具特色的路灯,提升了园区的品位。同时,还在过去远近闻名的“龙须沟”上截流治水、奠定新基,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试点和棚户区改造的政策机遇,在友谊新农村小区,新建8栋6.5万平方米住宅楼,有线电视、通讯、沼气、太阳能等设施一应俱全,为570户被征用土地的农民转换身份奠定了基础。郊区变市区,实现一步跨越,农民变市民,完成华丽转身。目前,在开发区,一个个工业园区拔地而起的同时也伴随着一栋栋新型的居民小区的兴起,开发区的承载功能进一步增多了,正在朝着打造休闲宜居新城区的目标迈进。
10年,是个历程,是个高度;10年,更是一个新的起点。在新的起点,放眼开发区,正在以其“二次创业”的丰硕果实,为辽源经济社会的“两个转型”,撑起一片希望的天空;展望辽源经济开发区,必定会将一座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创意新城奉献给家乡人民。
记录下青春靓丽的瞬间。
巨龙腾飞的魅力开发区。
茵特拉根欢乐广场让人们尽享欢乐。
开发区民企注重党建工作。
欢快、幸福的童年。
欧亚购物广场为您带来生活上的便利。
职工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袜业园大学生创业园蓬勃发展。
麦达斯铝业德国专家与我方技术人员研究设备安装调试。
中聚锂离子电池生产车间工人正在认真操作。
麦达斯轨道列车大部件生产车间紧张生产。
本版稿件由见习记者 李 锋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夏景明 宋贵才 摄
本版策划 郭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