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源日报》影响“我”的每一天

    《辽源日报》是中共辽源市委机关报,是我市发稿量最大、发行份数最多、覆盖面最广的报纸。《辽源日报》积极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指针,集中宣传市委、市政府贯彻中央、省委精神所作出的重要部署,反映着全市人民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所取得的成就,体现出辽源人民所特有的精神风貌。
    《辽源日报》影响辽源每一天。让我们一起慢慢品读——

经济发展要读报
记录经济发展的“日记本”

本报记者  刘红娇

    软环境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打造良好的软环境,媒体的宣传推介作用必不可少。在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现在,网络成了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很多重大活动和会议都是借助网络扩大影响。这也让一些人误认为纸制媒体已经落没了,正在逐步退出历史的舞台。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网络的信息传播迅速而广泛,但来源难辨的消息让人很难相信其真实性。作为有官方认证的纸制媒体,显然报纸的权威性和准确性更能让阅读者放心。一个地方的政府行动力如何?投资环境和城市资源如何?城市建设和未来发展方向又如何?这些都可以从报纸中展现出来。在辽源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刻,身为地方党报的《辽源日报》,也一直为宣传辽源形象、助推经济发展服务着。

    东北亚博览会上,《辽源日报》成了辽源市人民政府和企业向外推介辽源、展现企业形象的名片。参与的单位和企业准备了厚厚的一摞《辽源日报》,刊登着辽源代表参与展会的进程、展示辽源特色的报纸,和对参展企业的专题报道。也正是这些刊发在《辽源日报》上的报道,让有意来辽源发展的企业和投资者们能更加直观地了解辽源,增强他们来辽源发展的信心。2014年,第二届中国·辽源国际袜业交易会、吉林省第十七届运动会相继在辽源举行,《辽源日报》集中、连续地报道,通过对外地来辽人员的采访和对活动进展的详细报道,不仅展现了辽源政府对这些重大活动的重视,也借此让更多人关注辽源,扩大辽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每当国家出台新政策、新法律时,《辽源日报》通过解读和事例讲解,以简明的文字和具体事例为百姓讲解党的好政策,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让群众感受到惠民工程带来的新变化。很多在基层工作的工作人员,也正是拿着《辽源日报》上报道的文章,为群众作讲解,宣传新政策、新规定。
    机关干部转变作风、学习贯彻党的精神,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时,用的也是《辽源日报》的系列专题报道。全体机关干部由领导带头,用《辽源日报》作为教材,对比工作中的不足,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让辽源的经济软环境更加和谐稳定。
    普通的老百姓,也是通过《辽源日报》了解辽源的经济发展。辽源是国家级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城市,部分市民会觉得这个话题与自己没有关系。也正是《辽源日报》通过对“智慧城市”的相关报道,讲述智慧城市对百姓生活的影响。“一卡通”的使用、街路上的智能信号灯还有守护着市民安全的“天网”,这些都是“智慧城市”的一部分。
    《辽源日报》记载着辽源每一天的变化,一期期的《辽源日报》叠加在一起,就是辽源的发展日记本。它记录着辽源的变革,也记录着为辽源发展做出努力的人们,用一页页油墨将他们记录在辽源经济发展的历史中。

干好工作要读报
传播政府、百姓心声的“传话筒”

本报记者  季式学

    一份党报,一份能量。从国家大政方针到地方惠民实事,从我市经济发展到聚焦民生热点。一份报,传递一份情,关注着民生,弘扬着社会正能量。这张报,是百姓的“传话筒”,让部门与百姓惺惺相惜。

    《辽源日报》是地方党报,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一方面将市民“心声”传达给政府;另一方面及时将中央精神、国家政策传达给群众。紧跟中央步伐,《辽源日报》对《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大篇幅报道,在报眼处转发《人民日报》评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让读者充分领会中央精神,从中受益。
    辽源“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对过去的工作总结,对今后工作的安排,一段段文字,一组组数字,通过《辽源日报》更直观、更真切地展现到百姓的面前。辽源市标、市歌、市树、市花的征集、评选工作,正是通过《辽源日报》让百姓参与其中,选出他们心中的城市“最佳”。“辽源好人”评选、“最美司机”评选等活动,《辽源日报》与市民充分互动,让大家投出最心服口服的一票。《庆祝辽源建地级市30周年特刊》,《辽源日报》从建市初期到如今,一段段文字、一张张照片、一组组数字一一呈现,记录着家乡30年来的发展变化、百姓生活。“禁烧令”、“黑车整治”、“拆除违章建筑”……一件件关乎百姓生活的系列报道在《辽源日报》上连续发表。
    从中央精神到地方民生,从机关工作到百姓生活,一份党报牵动着彼此。作为人民公仆,要想做好工作,更应从走脑走心的读报开始,通过阅读,明亮双眼,开阔视野,丰富内涵,抓住工作重心,只有方向明了,工作干起来才更踏实。摒弃“谁写谁看、谁干谁看”的思想,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丰富精神生活要读报
退休老人:“看报让我和家乡一起进步”

本报记者  王 超

    70岁的孙凤云是个积极乐观的老人。退休前是小学校长,退休后也“人退心不退”,担任市老体协秘书长,为社会发挥余热的同时也充实着自己。然而,在她忙碌而充实的生活中,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儿就是看《辽源日报》。

    自2001年退休至今,13年里,孙凤云年年订报,天天看报。看到辽源日新月异的变化她高兴;看到辽源人的进步成长她自豪;看到有关老年人的报道她兴奋。遇到觉得好的文章或是对自己有用的新闻更是要“剪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孙凤云说:“每天看《辽源日报》是我几十年来一直保持的一个习惯。在岗时,我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儿是看报纸。退休后,我也改不了这个习惯。《辽源日报》是咱辽源人自己的报纸,是咱家乡发展进步的见证。每天抽出点儿时间看看报纸,就能了解从政治、经济到社会民生的发展形势。报纸的作用和价值暂且不说,我对《辽源日报》也是有一定感情的。在岗时,我就经常给咱报纸投稿,和学校有关的新闻、和教育有关的文章都写过、刊发过,也算是咱报社的通讯员。从岗位退休了,但人退心不能退,心退休了那整个人就会没有了价值。我不但继续关心着教育发展,还关心着老年事业和文化发展。看报,我认为是一种文化修养和高层次追求。像我们这些退休在家的老年人如果不自己学习、自己找乐,那就会有很大的失落感。看《辽源日报》能让我开阔眼界、丰富知识,紧跟时代步伐,第一时间了解社会和家乡的发展变化。报纸可以永久保存,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都可以拿出来。我的儿女和孙子、孙女们都有看报纸的习惯,这也算是我们的家风。孩子们写作文的时候,我经常告诉他们到《辽源日报》找灵感,平时也告诉他们要养成读书、看报的好习惯,久而久之语文成绩自然会得到提高。报纸就是我的精神食粮,《辽源日报》可以让我每天不断地学习和成长,让我和家乡一起进步。”

传统纸媒阅读无可取代
本报记者  赵 强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网络媒介自身所处的行业内的态势、传播内容和传播环境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缺点与不足,而报纸一类的传统媒介具有网络媒介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和特质。
    在当前的媒体多元化时代,网络媒介作为新兴传播媒介的一个代表,尚未取得主流媒介的定位和认可。而对传统媒介如报纸的政治属性而言,在履行必要的政治信条前提下,拥有着从政治层面获得重要新闻信息的优先权,这足以成为传统媒介最可宝贵的财富。另外,传统纸质媒体也有自己的品牌优势和资源优势,当人们在网络上获取新闻信息时,还是会把一些有影响力的传统纸质媒体作为首要选择。
    当下,网络舆论监督缺乏真实性、时效性和可信度。网络在一定范围内,仍充斥着一些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使得一部分人的物质、精神利益受到了损害。此外,网络媒介信息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分散了舆论的整合性,致使舆论引导社会的作用受到了严重的挑战。而传统纸质媒体在道德与法律的双重约束下,表现出了很鲜明的社会责任感。比如,纸媒有新闻采编组织机构、充裕的业务人才,并有着专业的采编队伍进行严格把关,在整合社会良性舆论方面,承担着充当主角的重要使命,实现着多重的引导功能。如今,传统纸质媒体也利用着自身优势发挥着特长,利用印刷版与网络版双向整合社会舆论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传统纸质媒体新闻的整体影响力。这是传统纸质媒体拓展生存空间的创新之路。
    网络媒介在使用上也存在着诸多弊端,比如硬件的配置要求较高,费用比纸媒贵,且还经常出现网络断线、网速过慢等问题。再者,由于网络舆论过于分散和混乱、无序竞争以及主流话语权比较弱势,从这个意义来说,网络媒介要成为主流媒体尚有待时日,难以对政府决策和社会民主化产生积极影响。相比之下,传统纸质媒体有诸多优势可言。比如,轻巧便于携带,廉价又方便,分析问题深入,能让历史得以延续,这种绝对优势是网络媒体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此外,网络媒介尤其在传播信息的覆盖面上在一些偏远地区受限;从人体生理学的角度来讲,长期面对网络还容易使人产生疲劳感和烦躁情绪等危害。

传统纸质媒体大家谈
    @本地诗人孙涛:报纸的特殊性即是发表,我喜好文学,所以一直比较青睐辽源日报社《关东周末》版,我每发一篇文章,都要将它收藏,作为留念。有了这份纪念,可以证明自己写作水平。所以,现在一些人即使不一定读报、看报,但也愿意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在各类出版社出版书籍。这就不难理解报纸仍具有传统的权威影响力。此外,现如今一些人选择从网络上阅读文学作品,但我认为,其传承的可能性和本来的文学与学术价值将大打折扣。
    @幼儿园教师丁丁:我觉得网络媒体有它自己的硬伤,比如,图片、文字之间的搭配。而传统纸质媒体的图片和文字,可以通过变换不同的位置给人不同的视觉冲击效果。很显然目前国内一些网站上的新闻在这方面其实做得远远不够。比如,网上一些免费电子杂志的下载,虽然是有声读物,但是阅读以后发现和报刊杂志的感觉相差太多了。网站上的图片位置相对固定,一篇文章得不停地向下拉才能读完整篇文章,没有读报纸那种视觉冲击力。
    @税务人员韩昆雨:相对于杂志而言,报纸更具有收藏性。当你将一份报纸拿在手中时,会带给你一种真实的触摸感。而对比之下网站上的一些新闻,则给人一种虚幻缥缈的感觉,因为网站更新的速度太快,昨天你还看着某一则新闻在网站第一页的位置,隔一天就可能不在版面上了。或许,你可以将它添加到电脑的“收藏夹”中。那么,问题来了,那你的“收藏夹”就要相应地增加时政、社会、娱乐等子文件夹。想起来就让人觉得麻烦。所以,我更青睐于报纸,它已经帮你完成数据整理全过程,你需要的只是购买它便可以了。
    @公安民警梁喜祥:报纸的优势在于它清晰的边界,在于其政府的公信力,而网络信息资源不能保证其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报纸有着优秀的新闻操作经历。是与网络新闻常用的“CTRL+C”、“CTRL+V”的复制粘贴相比,报纸在新闻事件的捕捉、信息传递方面有着明显的竞争优势。现在网络媒体的先天不足与传统媒介的自身优势,给传统纸质媒体留下了巨大的生存空间。在我看来,传统纸质媒体依旧掌握着主流的话语权,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以目前网络媒体所具备的力量,永远无法撼动传统纸质媒体的强大根基。
     (本报记者  赵 强  整理)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夏景明  摄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