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市场载体还需面对哪些问题

清雪那些事儿系列评论之三:
培育市场载体还需面对哪些问题
本报记者 王茵

    清雪市场化,重要的是积极培育和发展市场载体。回顾我市实施“有偿清雪”以来的社会效果,应该说并非尽如人意。究其原因,零散作业难管理;考核机制落不实;资金给付不到位,此三点是关键所在。
    我市实施清雪市场化运作多年,但大多是“临时搭伙”的散兵游勇。一到冬天,这个社区雇“张三”找一伙儿人,那个部门包给“李四”约十几个农民工。清雪时,着急的没等雪停就动手了,性子慢的检查时才刚刚上路。结果往往是东边清得不彻底,西边清了又反复。
    效果不佳的另一原因则是责任落不实,考核机制无法贯彻始终。由于“有偿清雪”市场缺乏统一管理,常常是清雪指挥部将责任落到区里及各部门,部门再落到社区、街道、企事业单位,而社区、街道及单位再往下派,结果一个任务分了若干个环节,致使监督考核难、责任追究更难。
    缺乏专项资金也是清雪市场化运作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有偿清雪”,“偿”是关键。目前我市的清雪队伍多数实力较弱,缺乏专业机械和大型设备,而装备一支精良的专业化清雪队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商家是否愿意掏钱购置设施,这笔投入能否得到回报,清雪资金能否及时给付,这些都是市场化运作所要面临的问题。
    长远考虑,培育和发展清雪市场载体,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