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业委会成为社区离不开的“小管家”
本报记者 张莹莹
李德英是“阳光新城”小区的业主。在她看来,现在有维权意识的业主越来越多,但相互交流却十分少。“我们知道成立业主委员会肯定是件好事,但现在业主一盘散沙,连碰个面都难,社区成立业委会,为的都是大家的利益。”
近年来,我市房地产业发展较快,一批具有一定规模且配套物业管理的住宅小区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小区业主有烦恼事儿,该找谁说?业主和物业之间的责任和义务边界在哪儿?为规范小区管理,成立业主委员会成为不二选择。
“阳光新城”小区坐落在西安区原丘下地段。自2012年末居民开始入住后,这里A、B、C三区98栋楼已入住9045户居民,是目前我市棚户区回迁楼面积最大的小区。安康社区在这里率先成立了小区业主委员会。在这里,业委会不仅为物业说了不少好话,更为广大业主帮了不少忙。一来二去,业委会成了社区居民的唠“家什”,变成了老百姓的“小管家”。
其实,业委会在成立之初也“碰壁”。业委会成员潘淑军在回忆当初的情形时说:“当时我们挨家挨户去敲门,却被误认为想捞点油水落好处。后来知道我们是站在业主这边的人,而且不拿一分报酬,动员起的‘热心人士’就越来越多。”目前,安康社区业主委员会有15名成员,平均年龄52岁。可别小瞧了这些成员,他们都是小区业主凭选票和推荐出来的社区优秀五老、优秀退休老教师、企业优秀职工等等,在社区“人堆儿里”有着一定威望的“老大哥”、“老大姐”们,他们工作起来那个“较真儿”劲儿,连社区里的年轻人都竖大拇指。
其实,业委会之所以成立得这么“顺溜”,离不开社区和物业单位的大力支持。社区党工委书记宋俊生告诉记者:“社区首次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的发起、筹备、选举、公示等程序均由业主自行组织完成,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则提供必要的业务指导,监督整个过程,最后备案管理。我们还请专业人员制作流程图,使筹备组的成立、《业主大会议事规则》等章程的制订、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的成立等相关程序清晰明了、一目了然,这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小区物业管理的水平和质量,为构建和谐文明小区奠定基础。”
不久前,小区物业管理办公室就遇到了令人头疼的状况,47号楼一户居民私自将窗栏加宽,由于不符合小区规划建设,被物业拆除,由此产生了物业和业主的矛盾,在小区里造成不良影响。业委会在了解情况后,多次主动登门找该居民做思想工作,经过社区、业主委员会多次调解,事情得到妥善解决;小区广场本来是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地方,可是前不久,这里却被很多私家车占用,就为了这个事,社区里很多老年人找来了业委会帮忙协调解决,业委会作了为期一周的调查摸底工作,去车主家多次协调劝说,才将这件事情妥善解决,小广场又恢复了往日的气氛;小区18号楼由于回迁较晚,导致了楼外电线混乱私搭,遇到雷雨天气不仅让人为安全担忧,这样横竖交叉的电线也着实影响小区美观。“咱们先别去找物业,让业委会给咱们出头吧。”全楼的居民经过商量之后,决定让业委会帮忙“说句话”,业委会便开始与物业积极沟通。短短的几天,混乱私搭的电线就被清理重整了。据了解,像小区里这样大大小小的问题,业委会帮着调解了60多起。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了多处亮点。比如业委会成立后,小区内活动广场增设了3处,休息凉亭增建了5座,种植花草树木达到了12000余株,小区内主干道上都装了路灯,主要路口及关键区域还安装了监控设施,楼道内杂物清理得到了改善,就连入户时候被装修破坏的楼宇门都焕然一新了,广大业主对这些事赞不绝口。
记者短评:
小区物业管理是城市基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业主参与小区的物业管理,是实现小区民主管理,创建文明、和谐社区的必由之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安康社区成立业委会,是建立社区长效管理机制的第一步。社区将更多的自主权给予居民,加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治意识,使居委会、物管、业主之间有机结合,也让服务的“触角”再次得到了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