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合村的“潜规则”

本报记者  李及肃

    走进寿山镇三合村1组,只要一提起组长于臣义,你就会听到这样的话:“老于可是个‘热心肠’,谁家有困难,他都没少帮忙”、“老于当了30多年的组长,为大家出力都是纯义务的”……11月27日,记者在三合村1组听到了村民们对于臣义的一番评价。
    在村民杨广兴的家里,杨广兴手指着立立整整的苞米楼子说:“这秋粮都是于大哥带人帮我收回来的,要是没有于大哥他们帮忙,我这粮说不定得糟蹋多少呢。”杨广兴家有15亩地,今春种地的时候,两口子没忙活几天就把地种完了,可等到上秋要收粮的时候,杨广兴的老婆得了风疹,不能下地干活儿了,而上中学的孩子又根本帮不上忙,杨广兴的母亲平时就身体不好,眼瞅着帮不上儿子收粮,只有叹气的份儿。正当杨广兴一家人一筹莫展之际,组长于臣义和本组的村民蔡云德、董文成、徐世刚等六七个人出现在他家的苞米地里,花了三四天时间便将苞米扒完,运回到杨广兴家的苞米楼子里。
    随同记者一起到三合村采访的寿山镇宣传委员刘金辉介绍说,三合村1组有个不成文的“潜规则”——互帮互助。谁家有困难,大家伙儿都会主动帮忙。杨广兴家今年收苞米遇到困难的事儿,只是一个小缩影。1组共有39户人家,户均10多亩地,以前1组这个地有个老名,叫“石庙沟”,说的就是这里的土质不好,1组的地全是山坡地,什么农机都用不上,只能靠牛耕人铲,耕1垧地就得换一次犁。1组的村民一共只有10几头牛,每到春耕时,有牛的农户就把自家的牛借给没有牛的农户帮着耕地,而且出力不收钱。
    在三合村,谁家有个为难的事儿都不用犯愁。在村民们眼里,大家都觉得互相帮助是天经地义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