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态安全 建设美丽辽源

    东丰县二龙山乡七家子村张青松(左)在清收林地上栽种沙棘果和蓝莓。


    东辽县金州乡新正村张喜福(左)在承包的清收林地里栽上了7万株刺老牙。


    东辽县足民乡明德村党支部书记张景权(右)带头清收还林,在林地上栽种了红松和平榛。

    我市林地清收工作取得显著成果
    党中央、国务院对林业发展十分重视,赋予新时期林业“四大地位”和“四大使命”。党的十八大更是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林业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林地作为林业的载体,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是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的基础。所以,清收林地是加强林业生态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是保护黑土地、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是践行党的宗旨、维护群众根本利益、提高人民幸福指数的责任担当,是实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全面实现林业发展目标的关键所在,对于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清收林地既是法律赋予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历史赋予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市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林业发展、加强生态建设的要求,自2012年年初开始,开展了声势最大、力度最大、成果最大的林地清收专项行动。市委书记吴兰在市委六届三次会议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市长金育辉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副市长吴宏韬在清收林地现场会上,均对清收林地工作进行了多次安排部署。各级党委、政府对林地清收重视程度日渐提高,抓管力度日渐增强,初步形成了党政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3年来,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我市林地清收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果,受到省林业厅的充分肯定。至今,全市共清收回林地34041.3公顷,还林18859公顷。其中2014年完成清收林地5479公顷,为计划的109.6%;还林3234公顷、补植造林5436公顷,全面超额完成年度任务,走在全省的前列。
    我市林地清收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强化政府行为,落实目标责任。各级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靠前指挥,县(区)、乡镇、村组层层包保,层层推进,层层落实,层层督导。形成了领导高位推动,部门密切配合,上下合力推进的良好态势。二是加强技术指导,坚持依法清收还林。全市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组成技术指导组,深入到每个乡镇村屯,通过采取核对土地台账、现地核实、区分类别、GPS定位、建立图册档案、签订文书、统一公示等程序和措施,全程指导清收还林工作。在清收还林工作中积极发挥各级森林公安和林政稽查的职能作用,严厉打击毁林开垦和非法侵占林地等违法行为,开展了“春雷三号”、“眼镜蛇2号”“2014天网行动”等一系列专项行动,有力地保护了生态安全。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在强化还林和管护上下功夫。为保证清林顺利进行,巩固还林成果,各县(区)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全力保障。全市投入清收还林资金1900多万元。东丰县每年拿出140万元资金用于清收还林工作。同时,为每个村配备了1名护林员,每年拿出70多万元给予工资保障,列入财政预算。明确养护责任,实行严格的考核奖励制度,做到“造管并举”。四是抓好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板报、画廊、横幅等多种有效形式,大力宣传法律法规,宣讲清收还林政策,引导群众认清形势,主动退还非法占用的林地。对于还林后期各县(区)管护实行定面积、定管护责任、定管护时限、确保收得回,守得住,不反弹。
    可以说,过去3年是我市林地保护管理法规政策不断完善的3年,是林地保护管理由部门工作转向政府行为的三年,是林地清收还林取得明显成效的3年,有力促进了我市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今后,林地清收的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可以说进入了攻坚阶段。为确保林地清收取得的成果,我市将继续加大清收还林力度,确保林业生态建设长治久安。一要进一步加强林地清收工作的组织领导。树立生态意识,强化政府责任,探索建立林地保护、管理、利用的长效机制,建立清收还林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制度。二要进一步牢固树立林地红线意识。深入贯彻落实《吉林省林地保护条例》,严格执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进一步加大林地清收力度,坚决超额完成省政府部署的清收还林任务,最大限度地保护、管理和利用好林地资源,更好地发挥其所固有的生态功能,造福于全市人民。三要进一步强化林地清收工作的各项措施。坚持清理与规范并重的原则,从根本上整顿林地管理秩序,规范和约束林地使用行为,保护森林资源。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林地管理工作,不断开展经常性的检查、监督活动,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研究林地管理的新办法和新措施,巩固清林成果,从根本上遏制林地的流失,为保护生态安全、建设美丽辽源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龙山乡把好“六关”清好林
    东丰县二龙山乡在林地清收工作中,本着“巩固成果、完成新任务,确保成活率”的思路,重点把好“六关”,使清林工作取得显著成果。
    把好新任务落实关。乡党委、政府研究制定了林地清收新的计算方法,不搞“三一三十一”各村均摊,造成旱涝不均有多栽少栽的。而是用全乡幅员面积的总数减去国有林面积、集体林面积、粮食直补面积、还林面积数,得出各村不在册面积。这种计算方法最大的好处是改变了以往平均分配,导致任务数不均衡的弊端,使各村都认可和服气。
    把好成果巩固关。乡林业站按照GPS图对照,认准复耕面积和复耕面积地块通知各村,按照地块和面积发放还林告知书,决不允许复耕,对复耕的地块由村集体收回发包。
    把好苗木选定关。通过考察比较,货比三家,不搞暗箱操作,谁家好就用谁家的,保证选最好的优质树苗。
    把好成活率关。在造林期间,选好时机,顶浆造林。把运来的树苗及时运上山,上山之前对树苗进行高效吸水剂处理,确保栽植质量。
    把好干部包保关。乡领导包片,乡机关干部包村,抽调全乡机关干部下到地块包保,对新任务地块、复耕地块、补植地块进行常年包保,做到村村有人包,块块有人管,并与岗位责任制挂钩,保证清林工作不反弹。
    把好奖惩关。严格奖惩制度,春定秋不变,对超额完成任务的按照对补植面积减少,新任务没有完成的村支部书记不评先、不评优。对没有完成任务的包村干部不与评先评优。
    由于措施得力,工作到位,二龙山乡的清收还林工作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充分肯定。
    带头清收还林的村支书张景权
    提起清收还林,村干部大都一肚子苦水,这活儿不招人干,净得罪人,特别难弄。然而,在东辽县足民乡明德村,清收还林却开展得比较顺当,做得明白。
    今年46岁的张景权,已经干了两届村支书,全村270户人家,谁家咋个情况,他心里明镜似的。清收还林工作做得好不好,大家都瞪着眼睛盯着村干部呢。张景权和村班子合计这事儿时就定下规矩,必须压里圈,村干部带头还林,只有这样,老百姓才能服气。
    他毫不打喯地带头将自己家的20多亩地进行了还林,甚至连7亩承包田也搭了进去,栽了1500棵红松,1300多株平榛。村文书朱立军也不含糊,将自己家的30亩地进行了还林。村干部这么一带头,老百姓就没啥说道了,有5户不用做工作就主动进行还林,剩下人家也陆续把开的小片荒交了回来。全村200亩清收还林任务,实际完成了700多亩。
    县林业局领导赞叹说,明德村清收还林工作做得到位,多亏了书记张景权,压里圈这招儿还真灵。

    为什么要进行林地清收
    林地作为林业的载体,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是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的基础,加强林地保护管理,推进林地清收还林,对于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为了加快生态省建设,我市持续开展绿化美化辽源大地活动,不断加大森林资源管理力度,全市生态环境逐步好转,同时,由于多种原因,我市毁林开垦、侵占蚕食林地问题仍然较为突出,而且局部地方呈加剧状态。 一些群众法制观念淡薄,置国家法律法规于不顾,加之受粮价上涨、粮食直补等利益驱使,想方设法扩大耕地面积,有些人与林业执法人员打游击战,今天砍回一根木头,明天清理出一平方米林地,一点儿一点儿的蚕食林地,更有甚者以圈地的形式将树木逐年砍光,形成荒地后,种上农作物,逐年蚕食,造成林木毁坏,林地流失。个别人抱着法不责众的心理,争相效仿,老张家在东山开地,老李家就在西山毁林,造成蚕食林地行为屡禁不止,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特别是在林地中间开垦的小片荒,个别人不管不顾地在秋天燃烧秸秆,弄得乌烟瘴气,对森林防火和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长期以来,有些人思想上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只有耕地越多,粮食才能越多,农民收入才能越高。其实这种观点是十分错误和危险的。今年8月25日,《人民日报》刊登一篇题为《黑土地退化,堪忧》的文章,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文章指出,“在吉林省内高速公路上行驶,人们可以很容易看到许多地方的坡地、林地已是成片的玉米地。文章强调,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和耕作方式是导致黑土区水土流失的主因之一。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就是指毁林开垦。由于失去森林植被的保护,坡地被雨水冲出沟壑,导致黑土流失,陡坡下平坦的耕地也因为雨水冲刷导致营养减少,地力下降”。 如果任凭毁林耕种,表面看耕地是在增加,实际上正在引发耕地的隐性流失,若干年后我们将失去黑土地优势,甚至失去万顷良田,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就无从谈起。所以,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和发展方式,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在生态保护上体现责任担当,把保护生态、改善生态作为民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加大林地清收力度,加快生态修复进度,增加绿色总量, 让辽源大地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环境更美好,让辽源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东丰县以钉钉子精神推进林地清收工作
    2011年以来,东丰县委、县政府针对森林面积逐年递减的严峻形势,着眼于科学发展要求和林业生态安全,下大决心对土地二轮承包之外、享受粮食直补之外的所有林地进行了全面集中清收,在全县范围内打响了一场清收还林、绿化东丰、造福子孙的攻坚战。经过3年多的艰苦努力,全县林地清收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截至目前,全县共清收回林地2.18万公顷,已完成造林1.49万公顷。东丰县清收林地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在2013年全省林地清收工作会议上做了典型经验介绍,对全市清收林地工作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东辽县大力推动林地清收工作森林资源实现恢复性增长
    东辽县以创建“省级绿化标准县”为载体,以建设“美丽东辽”为主题,坚持“主题在乡镇、协调在林业、关键在于村的原则,强力推进林地清收,着力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努力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全县森林资源实现恢复性增长,林业经济呈现出快速、稳定的发展态势。清收林地开展以来,东辽县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省林业厅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攻坚克难,埋头苦干,部门之间密切配合,林地清收效果显著,3年时间全部完成了1.1万公顷的清收任务。

    清收林地的排头兵
    ——记东丰县小四平镇林业站站长 赵政权
    东丰县小四平镇林业站站长赵政权,是个典型的东北汉子,粗门大嗓,体格健壮,皮肤黝黑,一身半新不旧的迷彩服,一双沾满泥土的黄胶鞋,这身接地气的行头套在身上,和在大山里转悠的护林员没啥两样。46岁的赵政权是个工作狂,在家里他是甩手当家的,年近七旬的老父亲跟他一起生活,体弱多病,他很少有时间照顾。家里啥活儿也指不上他,全靠妻子打点。对工作他却撒欢儿的干,在林业战线摸爬滚打了20多年,汗水洒满了脚下的片片山林,道道山梁,常年在野外的风吹日晒,使他脸上多了些岁月的沧桑,更显得朴实无华,镇领导称他是清收林地的排头兵,镇里的老少爷们亲切地叫他保护林地的“黑猫警长”。 
    2011年5月,东丰县委、县政府针对森林面积逐年递减的严峻形势,在全县打响了一场清收还林、绿化东丰、造福子孙的攻坚战。身为小四平镇林业站站长的赵政权,责无旁贷,首当其冲。赵政权说,干林业这些年,呛茬的工作没少遇到,但最难啃的硬骨头还是清收还林,不掉几斤肉,扒几层皮,这活就不带透亮的。踏查地块、丈量面积、登记造册、逐户清查,哪一项都马虎不得,不仅前期工作费时费力,实际操作还得搅嘴磨牙,难度可想而知。从清收林地开始,赵政权就没有一天消停过,起五更爬半夜的忙活,成了一个不回家的人,一年365天,他有300多天是在林地度过的。
    2012年,镇党委、政府要求完成900公顷清收还林任务,面对这个硬头货,赵政权不敢丝毫怠慢,为了早日完成任务,在冬天也得顶着大雪工作,这年年底,赵政权带领工作人员到难点村打小片荒地,天寒地冻,雪深路滑,一走一哧溜,鞋里也被雪灌包了,折腾一会儿棉鞋就湿透了,换上备用的棉鞋,也挺不了多长时间,双脚常常冻得没有知觉,只能从雪地里扒出苞米秸秆,点起火烤烤脚,再继续工作。手冻僵了写不了字,就使劲搓一搓,暖和了在拿笔写字,条件虽然艰苦,但赵政权从不打退堂鼓,连续一个月没回家,凭着一股拼劲,完成了打小片荒的任务,为清收林地立了头功。
    今年开春,正是还林的关键时候,谁料天有不测风云,赵政权的女儿在上海实习,不慎从楼上摔下,腰椎摔断了三节,听到这个信儿的时候,赵政权正在柳河定树苗,虽然心里急得火烧火燎,但是走不了,只能让爱人去上海照顾女儿,说起这件事,赵政权眼里总是闪着泪光,感觉对不起女儿,但为了工作也只能这样。
    从2011年到现在,在小四平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镇、村干部的配合下,赵政权带领林业站以钉钉子精神完成了1440公顷的清收还林任务,比下达的1200公顷任务数,超额了240公顷。赵政权在全县清林表彰大会上受到表彰,2014年,被东丰县政府评为劳动模范。

    七家子村清林还收落得实
    深秋季节,记者来到东丰县二龙山乡采访,在七家子村 5组临近水泥路边的半山坡上,一大片沙棘果和蓝莓树在秋风中摇曳着,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随行的村支部书记徐丰源介绍说,清收林地这活儿非常难干,老百姓种的小片荒都不愿意交,村里只能一户一户地掰饽饽说馅地做工作,遇到不理解的农户,挨几句骂也是家常便饭,但不管咋难,也要想办法完成任务,一分地也不漏掉,应收尽收。这项工作今年乡里给我们清收还林的任务是6公顷,我们实际完成15公顷,超额完成了9公顷。收回的林地不成片的,我们就采取“小户并大户 十户并一户”的办法,这样有利于还林和管护。张青松的承包地,就是清收了17户的小片荒,由他承包还林的,你听他唠唠吧。站在一旁的张青松接过话茬说,他是去年承包的。在这片地里,去辽宁开原考察了几次,引进了沙棘果,种植了4公顷,15000多株,明年就能结果,可以见到回头钱了。今年又种了2公顷蓝莓,还有2公顷樟子松,前后投资了10多万元,把这片原来光秃秃的山岗变绿了。
    乡党委书记介绍说,清收林地村干部打头阵,领人上山,指认地块,所以矛盾往往集中在村干部身上,柴火垛被点的,牛被毒死的现象也发生过。七家子村干部做群众工作有一套,超额完成了任务,还实现了零上访。他们的经验就是,别管七大姑八大姨,一律秉公办事,让群众挑不出毛病,就没有攀比了,所以工作开展的好。

    栽上刺老牙 生活有盼头
    东辽县金州乡新正村二组的张喜福有事没事总爱到山上转悠一圈儿,看到自己承包的还林地,眼睛就发亮,因为在这里,他种上了希望梦想。
    头几年,张喜福在大连打工的时候,看到当地的山野菜向日本、韩国出口就动了念想儿,琢磨着有朝一日也鼓捣这玩意赚钱,可是一直没动秤。今年来了机会,赶上清收还林,他咬牙下了狠岔子,在自己承包的60亩山地栽上了7万株刺老牙,非要抱个大金娃娃不可。
    今年50出头的张喜福,前几年没少出去蹦跶,辗转在大连、佳木斯打工,图个现得利儿。如今,年龄大了,不愿意出去折腾了,就想守家在家里干点啥。清收还林正合他心意,干脆扔下大苞米种经济林,原有的57亩地也算不少了,但他觉得不够劲儿,就用好地又换了3亩山地,一共60亩,干了半山坡。到本溪考察了一圈,认准了刺老牙能赚钱,就把这60亩地一股脑儿都栽上了。
    张喜福有他自己的经济账,买苗是3毛钱一株,7万株花了2万多元,明年开始见回头钱,而且不愁卖,好年景1亩地能卖3000块钱,这60亩地,掐头去尾抛去成本,整个10多万应该不在话下。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王君开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宋贵才  摄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