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违章建筑,不能一拆了之
本报记者 刘红娇
圈占公共绿地和私搭乱建小仓房、车库、简易棚等违章建筑,对城市形象、环境卫生和公共安全都造成了不良影响。用棉被、塑料薄膜和木板等材料“混搭”起来的车库,街边自成一体的简易仓库,成行成列的彩钢棚小店……这些违章建筑用其花花绿绿的外观和杂乱无章的造型,给我们的城市围上了一条不和谐的“破围裙”。
11月10日,市政府针对我市违章建筑开展了专项整治行动,对全市的违章建筑进行集中清理。在清理过程中,大部分违章建筑者都能够顺利进行拆除,而少数心存侥幸者则在围观群众的殷切期盼中被强制拆除了其亲手搭建的违章建筑。为防止有继续私搭违章建筑的情况发生,政府还加大对违章建筑的巡查力度,采取建立举报电话等措施。但仅仅这些还是不够的,想要彻底将违建之风“刹”住,则应该寻找问题的根源。
违章建筑的存在有一定的客观性。城市建筑的更新速度追不上经济的快速发展,百姓的腰包鼓了,可生活空间没能跟着一起扩展起来。就拿违章建筑中最常见的车库来说,我市许多老旧小区因为建筑年代较早,根本没有考虑到车库的使用需求,导致现在这些小区里的绿地、甬道被各种车辆占满。为了抢占地盘,有人特意圈占空地来了个“私人定制”车库,尤其是到了冬季,披着各种外壳的“私人定制”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然而,这些人不顾大众利益而私自搭建的违章建筑最后只能被拆除。但可以预见的是,在不能充分满足群众需求的环境里,这种违章建筑也会像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一茬。对此,政府的相关部门采取了一些整改措施,诸如增加小区硬覆盖、规划更多的停车位等,以缓解需求压力。其实,我们还可以想得更远些,小区的建设使用至少有几十年,如果在建设初期能考虑到未来发展的潜在变化,那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在清理整治的同时,宣传也同样重要。要想减少违章建筑的产生,就要让老百姓提高认识。人都有着一定的从众性,本着“别人做了那我也可以”的心态,对政府清理违章建筑的行动并不重视。明知道违章建筑是必然要被拆掉,但只要政府一天没拆到家门口,违章建筑就还会立在那里不倒。我市要通过对违章建筑处理办法的宣传和清理违章建筑行动同步进行,让百姓充分认识到政府对违章建筑“拆你没商量”的力度和决心,才能使违章建筑清理行动真正发挥震慑力。
清理违章建筑不能是“一阵风”,更不能认为光拆就可以解决问题。只有从法治和人治的双重角度出发,才能真正做到“拆得干净,持续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