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西安

    历经30年风雨的西安区正如乘风破浪奋勇挺进的巨轮,在建区历史的长河中乘着转型发展的春风,凭借历届决策者的引领,踏破了煤炭资源枯竭的桎梏,驶入了富民强区、政通人和的新航道,开启了北部新城建设的强劲步伐。
    透过今日蓬勃发展的大潮,抚摸历史的峥嵘岁月,昔日那经济总量小、财政支撑能力弱、民生质量偏低的区域现实,现如今已变成了赶超的足迹和增长的喜悦: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实现515099万元,是1984年1342万元的383.8倍;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2.67亿元,是1987年397万元的67.3倍;特别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级财政收入、工业总产值3项指标增幅均位于全市首位。在乐享发展成果之时,西安区人民不会忘记历届区委、区政府领导班子在转型发展中倾注的心血与汗水。
    东北中心城市发展轴带上的一颗明珠,“长辽1小时经济圈”的重要节点,西安区充分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积极培育“五大产业”,着力构建“两区两园”,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加速产业升级和结构完善。曾经“北国煤城”是西安区的唯一骄傲,如今西安区招商引资到位额突破40亿元,规划建设了20.74平方公里的经济开发区,投资30亿元的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已逐步形成装备制造、健康食品、新材料、建筑建材等主导产业,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辽源北部商圈规划建设紧锣密鼓,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     
    “你幸福吗?”是当下最流行的一句话。当你用同样的话来询问西安区人民时,他们会指着那散布在全区20个地块,能容纳13000户的棚户区改造楼房让你看,他们过得有保障;他们会走在那四通八达的街道和户户相通的村路,指着那花红柳绿、灯火辉煌的景色让你看,他们过得很舒坦;他们会带你到“一站式”的办公大厅,拿出新农合、城居保、免费乘车证、社会救助卡等各种救助给你看,他们过得很踏实;他们还会领你到健身设备齐全的小区广场、整洁崭新的农家书屋和活动队伍众多的文化大院让你看,他们过得很祥和。西安区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百姓冷暖挂心间,民生民情大于天的宗旨。截至2012年底,落实惠民政策资金支出16500万元,30件惠民实事和政府承诺的10件实事全部兑现。
    创新,始终引领着西安区的发展思路。一场“解放思想大讨论”的热潮,为实现西安区全面转型、振兴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一次平安西安、幸福西安的全力推进,在西安区辖区内相继建立起72个各类人民调解组织,66个“百姓说事点”,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1800余件,群众满意率达到94.5%;一次街道社区“一体化”改革,实行了区直管社区模式,实施了“一社区一特色,一社区一亮点”的品牌工程,实现了管理区对区,服务面对面,干群心贴心,使西安区的创新发展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文化是区域发展的内生动力。小小的乒乓球传承了西安区人的文化梦想,打造了西安区的文化特色,引领了西安区文化产业化发展,1986年以来,共获国际、国内奖牌共699枚。同时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吉林省第一家国家级乒乓球运动传统项目学校。成立了西安区民俗艺术馆,并将西安泥塑艺术走进课堂推向市场,不断推进西安文化产业发展进程。在文化普及和推广中,截至2012年,西安区共建成9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23家农村文化大院,完成了23个行政村的农家书屋建设,开展文化活动上百场,受众人数达10多万人,切实丰富了居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成长30年的西安区在波澜壮阔的发展长河中有过太多刻骨铭心的记忆。新的征程,西安区将再谋新的跨越,看,它正以一个和谐、振奋、创新、拼搏的姿态,向更高水平、更高境界阔步迈进!

火红的日子舞起来。
社区干部为老人托起幸福的晚年。
雏鹰展翅飞,乒乓创辉煌。
百姓文明网架起百姓连心桥。
爱心献社会,真情暖人心。
搬新家了,贴完对联再放炮。
道路建设拉开区域经济发展的框架。
“养”起来的致富路。
小泥人捏出大名堂。
棚户区改造圆了百姓安居梦。

    本版稿件由西安区委宣传部提供
    本版图片由张艳娜  本报记者  夏景明  胡希伟 摄
    本版策划  郭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