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 赐予生命灿烂阳光

    感恩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美好的品德,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学会感恩,就是学会懂得尊重他人的付出,学会品味生命的成长与快乐。
    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去珍惜,不会懂得什么是收获、什么是付出;没有感恩之心,也就无法从帮助他人中感受快乐。
    生命中总会有无数的波折与坎坷,当我们遭遇这些磨难与挫折时,也许会充满困惑、迷茫,也许会感到悲伤、无助,但总会有一种力量扶持着我们前行。这力量有很多是来自他人的帮助,以及我们自己在别人帮助下的原动力下,激发出自己的能量,从而渡过难关。在人生的旅途中无论最终能走多远,我们只要用感恩的心去面对一切人和事,每个人的生命都将绽放无与伦比的美丽光华。

    感谢有你——来自心底最坚强的支撑
    本报记者  刘红娇
    高徽,54岁,一个上有父母下有妻儿的家庭支柱
    高徽和妻子都是丝绸厂的职工,在当年“双职工”的家庭里月收入四五百元,生活条件已经是相当不错的了。他在厂里是一位不大不小的干部,和妻子一起上下班,两人一起孝顺老人、照顾孩子,高徽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向往。但在2004年企业改制,夫妻俩儿双双下岗,一下子没了经济来源的生活该怎么过下去?孩子还要上学,老人还要奉养,没了工作钱要从哪来?高徽的心里充满了恐慌,真有一种天都要塌下来的感觉。可他是一家之主,是一家老小的主心骨,死也要把家撑起来。没有什么经商渠道和雄厚的资金,高徽只能做一些成本低、利润薄的小买卖。他在街头摆过地摊、在市场旁边卖过瓜子,夏天日头晒、冬天寒风吹,来阵大风、来场大雨就只能停一天买卖。高徽做着今天赚二十明天得八块的小买卖,赚的钱虽然足够养家却并不让他开心,上了半辈子班的他对这种看天赚钱的方式很没安全感,可厂子都没了,原来早九晚五的工作也只能成为了回忆。
    2008年,高徽在社区得到了通知,说是全市统招公益岗考试。当时他想都没想就报名了,根本没考虑这份工作能开多少钱,图的就是那种稳定开资的安全感。因为是老党员,高徽被安排做了社区党务协理员,虽然当时的工资只有600元钱,却也让他开心得睡不着觉。像他这样上有老下有小的人,最惦记的还不就是能有一个稳定工作,旱涝保收。谁能想着下岗这么多年了,自己又能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再没了朝不保夕的后顾之忧。高徽怀着巨大的热情投入到新工作中,珍惜着自己工作的每一天,与共同工作的同志们一起奔走在社区和居民之间。现在,高徽的工资已经涨到了1220元钱,有医保、有社保,每天都工作,依然让他充满了干劲儿。
    高徽说,自己不会讲什么动人的话,说的都是掏心窝子的大实话。自己能有今天真的是从心里感谢党、感谢政府的好政策。人要懂得感恩,自己不知道怎么能回报党,只能用认真、勤奋去完成本职工作,用行动回报党、回报社会。

    感谢时代——做人要惜福
    本报记者  刘红娇
    刘玉玲,58岁,一辈子在土地里“刨食儿”的农民
    刘玉玲是个地道的辽源人。年近花甲的她经历了新中国最初的年代,也在她的儿时留下了穷苦的记忆。她一提起小时家里的生活就会哀叹日子难挨,全家9口人没有一条好裤子,她的姐姐会把穿坏的胶鞋底剪下,缝上布头做的鞋面拿来穿。都说农民好养活,地头种点儿粮、院里挖点儿菜都能吃。可那时还没有化肥、没有机械,种地只能用人力、用锄头、用牛车,一亩好地也只能打300斤粮,家里的粮食就没够吃过。因为家里穷刘玉玲连学都没上过,整天就是跟着家里的人身后转。她帮着母亲做饭、看孩子,跟着父亲种地收粮、扒苞米,小小年纪田间地头的活儿就都能干了。
    等刘玉玲长大,嫁到了营城子,那时的农村已经没有了公社,面对自己家的地开始了继续种田卖粮的生活。有学问才有出息,刘玉玲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了学校,只为孩子将来能走出农村,别跟她一样,一辈子在土地里“刨食儿”吃。可等孩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工作,娶妻生子,有了自己的生活。刘玉玲却发现自己没那么想离开农村了,现在的农民日子好过,种地有农机,可以一边翻地一边就把种子埋进土里,有了化肥和新品种的粮食种子产量能达到一亩上千斤。收粮有汽车直接上门拉走,冬天有大棚想吃菜进去就摘,家家有鱼有肉、水果管够。后来家里有了电话、电脑,村里通上公路后儿子还买了辆小汽车方便回来,这种活法是刘玉玲当年怎么也想象不出来的。
    刘玉玲没上过学,但她的话充满了一位老人的人生感悟。她说:“中国的农民种了几千年的地,哪有不用交税的?再有能耐的皇帝、再强大的朝代都没能做到,可咱们党做到了。这还不叫为老百姓谋福利,那还叫啥?做人得惜福,以前的日子是不好过,可看看现在过的日子,这是咱们党几辈人努力才有的结果。年轻人也不用对现在的生活不满,等你们活到我这么大的年纪就懂了,只要这日子能越来越往好过,就该知足啦!”

    感谢严格要求你的人
    本报记者  赵 强
    王磊,修车工里的“专业选手”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有谁不希望“引路”之人谆谆教诲,但总是在经历过以后才会懂得,记忆中最深刻的却是那些对你要求最严格、最苛刻的那个人。近日,记者采访了我市某汽车修理厂的修理工人王磊。
    “80后”的王磊个子不高,体态较瘦,现在自己经营着一家小型的汽车修理厂。别看他今年才30多岁,但在“修车界”里算是行家了。10多年前,王磊满怀着到大城市“闯天下”的梦想,从家乡辽源前往沈阳,刚开始在一家企业学习车工技术,没学到什么技术,却耽误了宝贵的一年时光。后来,又到一家小型汽车修理厂打工。从此,王磊对汽车修理产生了浓厚兴趣,便一头扎了进去。对学习修车的那段日子,王磊记忆犹新。他回忆说,刚开始学习修车时,他的老板,也是他的师父,平时总是笑呵呵的,但工作起来却是一个非常严厉的人。有好多次,因为一点儿小问题,就被师父劈头盖脸地数落了一番。那时候自己年纪也小,刚刚20岁出头,受不了那么大委屈,就常常一个人跑到墙角偷偷哭鼻子。
    不过,严师出高徒,在师父严厉的督促和细心的教导下,王磊只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可以独立维修汽车了。师父看王磊是一个好苗子,就有意栽培他,用心传授他维修技术,还特别给他买回来有关汽车修理方面的书籍。 
    5年之间,王磊已是一个成熟的汽车修理工了,在当时的修理部成了顶梁柱,并且带上了徒弟,久而久之,来找王磊修车的回头客也多了。而师父还是会在工作中因为一些小事情批评他。这时的王磊也是二十五六的小伙子了,凡事好面子,就因为这个,决定辞职不干了。带着积攒下来的钱回到家乡辽源,开上了自己的修理店。后来才知道,师父当时还要将代理的轮胎店及修理部都交给王磊管理,王磊顿然知道了师父的良苦用心。
    如今的王磊,业务繁忙,已经购置了一辆小轿车,每年的营业额利润可观。当他再回眸现在取得的成绩时,深有感慨地对记者说,其实,严厉的背后传递的却是深沉的付出和关心。或许,年少时的心并不能及时去领会,但多年以后我们定会幡然醒悟,正是有了他们当年严厉的“关照”,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时光。

    感谢命运——让我与你血脉相连
    本报记者  刘红娇
    李丽丽,32岁,正在为孩子成长而烦恼的“白领”妈妈
    李丽丽是个喜欢小资情调的女生,她曾有个时髦的习惯,总爱让别人叫自己的英文名字Lily。她喜欢浪漫,喜欢小惊喜,更喜欢深爱的丈夫送她的每一份礼物,这让她感受到自己被丈夫那浓浓的爱包围着,并相信这份爱会让两人一直到永久。
    但这些都是28岁之前的李丽丽。28岁时,她拥有了和丈夫爱的结晶,一个即将走入他们生命的小天使。那时的她,还在想自己终于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她将牺牲10个月的身材和美貌,换来一个小生命的诞生。她会给这个孩子洗澡、喂奶,她会教这个孩子说话、唱歌,她会送这个孩子上学,给孩子一个完美的人生开端。但在宝宝诞生之后,让她发现一切和她想象的完全不同。晚上,她不再拥有完整的“美容觉”,而是在半夜和宝宝沟通他到底是该吃奶还是该撒尿。白天,她不再有机会出门或娱乐,而是抢在孩子没醒之前洗尿布。李丽丽觉得自己已经成了标准的黄脸婆,再也不是那个光鲜美丽的Lily了。这种变化让她感到害怕,甚至有时会想自己就要变成一个老女人了吧。
    可当她看到孩子的笑容,跟着自己牙牙学语,在自己的扶持下越站越稳,不知不觉就可以满地跑,追着自己喊妈妈,拿着他最爱的水果往自己嘴里塞时,时间的流逝已经变得不那么可怕。伴随孩子成长所带给她的惊喜和快乐是什么都无法取代的,每天工作再累,走进家门看到孩子那一刻,就只剩下见到孩子时的满足。她从来都不知道,面对孩子时自己可以变得很有耐心,自己也可以变成“教育专家”,自己还能变成“健康专家”……
    李丽丽伴随着自己的孩子一起成长着,每天依然很辛苦,每天依然很苦恼,每天也收获着快乐。书上说,孩子是上天赐给父母的财宝,是生命的缘分,她很感激孩子的出生,有孩子陪伴才让自己体会到了父母的爱,也感受到了孩子对她的爱和依赖,她的孩子无可取代。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生活
    本报记者  赵 强
    周杰,工作在袜业园的“80后”
    感恩,是对他人感激,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如果一个人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生活、去工作,相信他就会收获一颗积极向上的心。
    近日,记者来到东北袜业工业园区,采访了在车间工作的“80后”工人周杰。小伙儿周杰个头高高的,长得也挺精神。见记者过来采访,便放下手中的活儿,与记者交谈起来。
    谈及心底感激的人,他回忆起6年前的初恋时光。他说,6年前,20多岁的他还在社会上闲散游荡,没有固定的工作,干什么工作也都没有长性。在超市做了几天售货员,嫌累,辞职不干了;在饭店当过一阶段的服务员,嫌赚钱少,又辞职了……由于自己没有一技之长,加之频繁地跳槽更换岗位,使得自己对生活渐渐失去了方向,变得沉闷和忧郁,整天憋在家里用上网来消磨时间。在这个人生灰暗时期,他在网上结实了一个女孩,也就是他人生当中的初恋。
    女孩很好,也很善良,得知周杰的境况后,每天都鼓励着他要敢于面对现实中的困难,尤其作为一名男人要时刻挺起胸膛……这样淳朴窝心的话,让周杰听后感觉很温暖。身边有了这样一位知心人的鼓励,周杰整个人也开朗起来。就这样,周杰有了工作的动力,自己到袜园应聘被录用后,扎下心来扑在工作中。久而久之,对生活又一次重燃起希望。不久后,那位一直默默鼓励着他的女孩,也从虚拟的网络走到了现实当中,女孩和周杰幸福的牵手了。
    正当两人的恋情持续升温的时候,女孩的家里突然发生变故——女孩的一家要迁移到外地,一个星期内就要走了。听到这个结果,周杰犹如晴天霹雳,一时无法承受这巨大的打击。在女孩走后的日子里,周杰提不起精神工作,心情沮丧。女孩还是通过网络,一直鼓励着周杰要振作起来……这种鼓励持续了好几个月。周杰也慢慢地从初恋到失恋的阴影里走了出来,学会了在困苦中选择如何坚强,开始了从容地面对生活。
    如今,周杰也为人之父,三口之家过得其乐融融。周杰说,虽然当时与初恋最终未修成正果,但我能有现在的幸福生活,能有如今这么大的人生改变,要感谢曾经那位与我一同经历风雨的初恋,是她教会了我如何才能做一名有责任感的男人。我想对她真诚地说一声,谢谢!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