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性“找熟人” 亲情本不是权力的负担

    假如你是一个手中有一定权力的人,当你的亲人找你办事儿的时候,你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在你遇到事情需要你去找手中有权力的亲戚朋友办事儿时,你想得到什么样的答复?这样的事情在我们身边会经常遇到。每当这样的事情发生时,相关人都会面临一个抉择。按照常理来说,某一岗位的工作人员手中的权力都是为服务群众提供便利。但是,当权力和亲情相遇时,相关人的选择还会是轻松自然的吗?当遇到这样的事情时,我们该如何办理?这就是本刊今天要探讨的话题。

    违章想打“亲情牌”这个绿灯不能开
    本报记者  季式学
    当下,“有车一族”渐渐地增多了起来。从新车挂牌选号到违章处理,一些人把“我上面有人”这句话时不时挂在嘴边,打起了“亲情关系牌”,觉得熟人好办事儿,有面子,使得还未行车上路,就动起了歪脑筋。这些人往往有一个通病:遇事不想着怎么通过正常途径去解决,总想着偷奸耍滑走后门找亲戚,从不为其亲朋好友考虑,觉得能用得着的朋友就是“万能钥匙”,全不管他们的难处。
    交警小王也曾遭遇过亲朋好友的不合理请求,提起此事他满肚子委屈:去年,他的一个朋友因行车违章被罚款、扣分请他帮忙,作为一名执法者,小王秉公办事儿,婉拒了朋友,可他的朋友却觉得小王故意不帮忙,数落他不讲情义,这让小王很是委屈。
    面对公与私,只能保全一面,按常理出牌、公事公办的执法者,完成了工作使命,却很容易得罪朋友。不按套路出牌的执法者,保全了亲朋感情,不守行规丢掉了饭碗不说,更有甚者进了大牢。
    亲情本不是权力的负担,让不懂规矩的人想通过亲情权力之便为自己谋求方便极不可取,真正的亲朋好友更应该多站在家人朋友的立场考虑问题,公事就该公办,怎能徇私枉法,不能让亲情、友情成为权力下的负担。

    避免亲情僵化 自掏腰包来买单
    本报记者  季式学
    评职称等级需要发论文,单位活动需要做宣传,公司推广、证件挂失需要打广告……这和宣传挂钩的事儿,难免要麻烦媒体。一些人觉得,通过走关系,好办事儿,还有面子,便找从事新闻行业的朋友寻求“帮助”。
    赵某从事记者已有多年,在采访过程中也结交了不少朋友,都说“朋友多了路好走”,可老赵朋友多了,求他办事儿的人也就多了,让他步履维艰。亲戚单位搞活动,请他帮忙,不符合发稿规定,被他婉言拒绝了;朋友评职称等级需要在报纸上发论文,按单位规定不允许发表此类文章,再度被他婉拒。朋友觉得没面子,时常在聚会时提起此事,说他没本事,这让老赵很没面子。老赵的表哥新开的公司要做宣传,想通过老赵打免费广告,按单位规定是不允许的,但老赵有过“丢面子”的经历,这次又想保住亲情,留住面子,老赵最后硬着头皮,自掏腰包为亲戚的广告费买单。这下可好,一传十,十传百,都知道老赵有“免费发广告”的本事,纷纷找他帮忙,就连身份证挂失,也要找他帮忙,这让他很是吃不消。
    亲情也好,友情也罢,更多的是需要理解和支持,凡事都想着“托关系”,朋友关系也就变了味,失去了意义。别因亲情、友情让权力成为负担,冲淡了感情。

    让人添堵的“人情关”
    本报记者  赵 强
    “人情世故”,本是日常生活中再正常不过的交际方式,但是发展到现在却成了一种病态的社会现象,一些人会受生活中的“人情关”所烦扰。
    “都是人情给拖累的。”32岁的市民孙先生近日接受了记者采访。孙先生说,大半年前,他在亲朋好友那儿东挪西借凑了几万元,在市内开了一家小饭店。小店刚开业那会儿,为开业图个喜庆,也是想让朋友们以后多介绍些熟人,进而关照下自己的生意,他便把一群朋友都请来吃了一顿。不久,有的朋友将客户陆续带到了小店吃饭,孙先生自然也很高兴,觉得朋友们也挺够意思。为了答谢朋友们的帮助,对每次朋友带来吃饭的客户他都给予优惠,有的时候还会给他们塞上几盒烟,带上一瓶酒。孙先生觉得,相比带来的利润,这点儿钱算不了什么。 
    可后来,一些朋友不带客人也经常来吃饭,而且还习惯了优惠价,有的干脆吃完饭抹抹嘴就走人了。有的则大笔一挥“签字”走人。时间久了,孙先生免费招待朋友的次数也多了起来,手中的“白条”也越积越厚。孙先生平时为人憨厚,碍于面子,也不好意思向朋友开口要钱,可欠账越来越多,直到店里资金周转都有问题了这才恍然大悟。一晃经营饭店快半年了,账面上赚了近两万元,可手里只有3000多元的现金,其余全是签字的“白条”。而这点现钱仅能维持一个月的房租,这样下来,店面是否能支撑下去都是个未知数了。如今的孙先生着实为这事儿上了一把火。
    从古至今,“人情世故”像一张大网,铺的哪个角落都是。在我们生活中,有的人歪曲了这些“人情世故”。“人情世故”本是表达感谢尊敬之意,却被一些人认为必须应当,持续膨胀,而且发展到事事均得,这样做实在有些荒唐。这不,已经把本身就带着压力的人搞的浑浑噩噩。

    窗口服务找熟人  好办事?
    本报记者  赵 强
    “手中有一点权力,就想把它用到极致,这的确很伤人。”在我市某公共服务窗口工作的小李向记者无奈地吐槽。这位“90后”今年刚大学毕业不久,便顺利地考上了公务员,后被单位分配到登记窗口岗位工作,处理窗口各项登记事务的咨询、表格发放、发照收费等日常业务。在他看来,平凡的工作比较简单,并无什么烦恼,但唯一就怕碰到亲戚朋友前来办理业务。
    亲戚朋友往来原本无可非议,可是对于小李来说,心里觉得很无奈又很矛盾。据小李讲述,自从他成为一名公务员、供职于某公共服务窗口的消息在亲戚朋友圈中传开后,亲戚朋友就利用他的工作身份来找他办事儿。有的亲戚朋友过来办理业务,看着大厅排队的长龙,就没了耐性,完全不顾及他人的感受,直接插队在其他群众的前面,而且还大张旗鼓地向周围办理业务的群众表示着与自己有着亲戚朋友的一层关系。这种场面,着实令自己尴尬。
    现如今,社会关系网错综复杂,有些人只要办事儿,首先想到要找熟人,源于一些人头脑中根深蒂固的“熟人意识”。他们觉得,没有熟人照顾的话,可以说处处都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对于这种“熟人社会”现象在现有环境下的服务窗口也屡见不鲜。若想破除这种潜规则,有关职责部门应当强化“群众意识”,阳光操作,同等对待的同时还要提高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牢固树立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意识、公平公正的理念、秉公办事的原则、廉政奉公的职业道德,让公共权力与职业权力为公众服务,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为了食品更安全  不给老师开小差
    本报记者  季式学
    我市某炭锅文化餐饮公司是国家五钻级酒店、吉林省老字号酒店,可谓中国酒店界的最高荣誉。该餐饮公司的老板是国家委员会酒家酒店评审委员会评审员,该酒店标准严格每一个环节,培养员工的意识,严把食品品牌质量关,从进货到销售,层层把关,为确保每一位来店顾客吃上放心美味的食品,该餐饮公司的工作人员,从考察进货渠道,验出厂证、合格证、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到食品清洗、加工等环节,从细节入手,专人负责,保证了每一位来店就餐客人的饮食安全。
    该餐饮公司老板的老师如今是个菜贩子,得知他在我市开了一家上档次的酒店,便打起了把菜卖给他的主意。一个是曾谆谆教导过自己的老师,一个是炭锅文化餐饮公司多年来遵循的行规,为了就餐的顾客安全,为了以德服人,他按原则办事,拒绝购买老师的青菜。提起这事儿,他至今仍有些尴尬,但为了食品安全,他虽一时脸红,但却做到问心不愧。
    师生情无价,可打“情义权力牌”为自己谋求利益实属不该,该餐饮公司老板遵守行规拒打“关系牌”,对顾客的饮食安全负责,值得称赞。相比于学生,老师更应该反思。

    自律——办事不愿“走后门”
    本报记者  王 超
    27岁的黄鑫是个自尊心极强的女孩,凡事都喜欢脚踏实地、公平竞争。每当听到身边亲友说,“朝廷有人好做官”,当今社会无论大事儿、小事儿没有认识人就不好办……一类话的时候,黄鑫气就不打一处来。
    黄鑫告诉记者:“小的时候,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尽量都是自己做。渐渐长大后,随着知识和阅历的不断增长,我更懂得了凡事尊重他人,尽量不给他人添麻烦。我觉得一些日常中明明自己能办,但为了走捷径而找熟人的行为不太‘厚道’。因为自己的私事儿如果找身边亲友去办,首先会让亲友很为难,就算不为难也有被说成‘以权谋私’的风险。再者如果因为某个人走后门,而影响其他正常排队的人正常办理业务是很自私的行为。比如,到银行存取款、到车站买车票、到一些窗口服务单位办理各种业务等,就算是有认识的熟人不也是一样正常办理吗?最多是多排一会儿队。就算是时间很紧,在想找人‘走后门’的同时,想想同样排队那些人,如果也是因为自己的‘特殊待遇’提前办理,自己又会是什么心情?再者,就算找人可以办成某件‘大事儿’,但在找人之前,也得想想对方会不会有难处,有了难处又不好意思说出来,岂不是很尴尬。我觉得愿意‘走后门’的人,都比较有依赖性,依赖性强的人会对自己的发展和进步有影响。如果人人遇事都想着找熟人、‘走后门’,那社会就没有公平所在,更没有公正可言,规章制度将形同虚设。所以,我的原则就是能自己办的事情就尽量自己办好,能不求人的事情尽量不去给亲友添麻烦。”

    “工作之便”不应成为“亲朋之便”
    本报记者  李 锋
    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事情的时候,很多人不是首先好好地思考一下事情的解决方案,而是习惯性地第一个想到的是通过找熟人来办事儿。每个人的亲朋好友都会在不同的单位、不同的岗位上工作,遇到什么事情恰恰又是亲朋圈子里某一位可以帮上忙,这样利用熟人手中的权力求个人方便,似乎再正常不过了。生孩子,有个熟人能找个好大夫,既少受罪、还少花钱;孩子上幼儿园、上学,有熟人能上好的幼儿园和学校;车辆挂牌,有熟人还能要个好牌号;做生意,给企业供原料,有熟人质量差也能“过关”;就连到某些办事大厅缴费,有熟人还不用排队……
    仔细想来,办事儿找熟人,让自己的熟人利用工作之便,为自己寻求便利,已经成为“正常”的事情,其实这是不正常的。我们这个社会的一些人在从事不同的工作,一些人手里都会有职务赋予这个岗位的权力。每个人如果都在这种思维的驱使下利用工作或是职务之便为亲朋故旧提供便利,就是“公权私用”,不但会损害公共利益,还会带坏社会风气。
    不管是什么样的权力,都是姓“公”而不姓“私”。有人错误地认为自己手中的权力是自己上大学读来的,是自己辛苦工作换来的,是自己奋斗的结果,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为亲朋故旧提供点儿便利、挣点儿好处是正常的。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你有成绩、功劳,你是硕士、博士,而没有公众信任和岗位的赋予,你哪来的权力?权力是一种责任、是一个舞台、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个人的工作或职务之权力更不能演变成“亲朋之便”。
    若要避免无原则地利用“工作之便” 为亲朋故旧提供便利、谋取私利的行为,当事人不但需要正确看待自己手中权力和工作职责外,还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各职能部门要切实加强廉政建设,增加办事透明度,将办事章程和结果向社会公开,杜绝“暗箱操作”; 市民自身也应从小事做起,自觉不去“走后门”、“找熟人”,这样才会让利用权力为亲朋谋便利的行为越来越少。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