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包”,你的“节操”哪去了?

本报记者  赵 强

    什么是“红包”?被采访的年轻人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这还不简单?“红包”就是红白喜事随份子的钱呗;“红包”是啥?嘿嘿,是我妈求老师帮我调桌的“打点费”;我知道、我知道……“红包”,老百姓俗称“上炮”,是人们在找关系办事儿时“送礼”的代名词。
    要说这“红包”文化,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红包”是中国的传统习俗,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红包”起源于汉代,从红绳穿钱开始……好了,咱们现在暂不回顾老祖宗留下的那段悠长的历史了。就说说近代的“红包”事儿,说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红包”,因为它更能贴近我们老百姓的生活。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的老一辈人对“红包”最有发言权了。那时的“红包”就是俗称的压岁钱,一般过农历春节时长辈给孩子用红纸包裹着的钱,代表着大吉大利、好运之意。那会儿,“红包”也就五分、一毛,接红包的孩子还得磕响头,红包才能拿到手,那也为此乐得屁颠儿屁颠儿的……
    上面,我们简单了解了一下“红包”一词的来历。现在,再让我们把镜头拉到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看看近代“红包”的变迁,它的“节操”又到哪里去了,我们看看网友咋说的——
    @“萝卜白菜土豆子”:我是一名纯正的“60后”。想想童年那会,我得“红包”一年就那么一次。当然,这种机会,还得是过年时给长辈们磕头拜年后才有的。那时的“红包”里也就两毛、五毛的,钱一到手,就和几个小伙伴儿去小卖铺买点零碎的小炮儿、爆米花儿,再就是弄回来一本小人书,自己废寝忘食地抱在被窝里头看。那个年代的“红包”,很真、很切、很让人怀念。在我的记忆里,也不知道从啥时候起,“红包”开始“涨毛”了,也开始“变味儿”了。比如,我孙子上学转学区,再就是我平常去医院看病等,你若不给老师、大夫个“红包”,有时还真就得不到应有的待遇……
    @“东辽河小分队”:“红包”对我来说,体会很深,它是“万事皆顺”所必备的一件大众化商品。如今你想要办一件事儿,尤其办成事儿、办好事儿,那你就得转动脑筋儿了。说到“红包”,我妈还没事拿一个事儿来调侃我,说我出生那天,就被家人“上炮”塞“红包”了,要不然我刚出生也不能比一般孩子聪明、懂事,因为接产医生地同心协力,我刚出生那会竟然没有像别人家的孩子那样哇哇地哭闹。再后来,待我长大了,家人为了让我上所好点的学校,塞个“红包”便轻松地搞定;再再后来,我大学毕业返乡后没有工作,家人一如往昔地塞个“红包”,又一次将我的就业问题迎刃而解……“红包”成就了我,也造就了他人的快乐。
    @“遥不可及”:“手机控”、“电脑控”、“微博控”……时下,各种“控”可谓五花八门,而我呢?却成了名副其实的“红包控”。你就看吧,亲朋好友结婚、生孩子、搬家、装修,牵扯出一堆“宴”来,什么“升学宴”、“结婚宴”、“生日宴”、“百日宴”、“周岁宴”……甚至两口子离婚了,也得来场“告别宴”。哎,亲朋好友打电话好心让你赴宴,你不赴?那你是不有点儿无情无义了。你若赴宴,塞给对方一个“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红包”,装上几张红彤彤的“毛爷爷”,那你的品位就上来了,圈里的认同感也就自然上来了。可是,我上有父母,下有妻儿,我也得生活养家是吧?这一味地只塞不收可不行,咋整?我就效仿他人,适时推出各种“宴”,好让“红包”都进到我的兜里来,也算是为了收支平衡、礼尚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