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一直与时代同行——
庆祝第十五个中国记者节特别策划(二)
我们一直与时代同行——
11月8日,记者节。
这是一个不放假的节日,因为节日的主角是天天奔赴在采访一线的记者们。
辽源日报社全体编采人员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以“传播声音,展示主流;引领风尚,舆论监督;反映民生,服务大众”为己任,深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忠实记录辽源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历史进程,真实反映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为推动辽源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我们用镜头拍下辽源发展变化的每一个精彩瞬间,我们用报道记录辽源发展变化的每一个坚实的脚步……
我们用自己的真知灼见,独具匠心地提炼概括新闻观点,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采写、编辑了大量的优秀稿件、版面。每一条新闻的背后,是无数的加班加点、无数的起早贪黑、无数的无怨无悔及心智和体能的付出……但是无论怎样艰难,不管如何危险,只要有新闻的地方,我们就没有理由不在现场。因为我们知道,记者除了是一种职业外,它还是责任、是重托、是公平、是正义,这一职业考验着我们的良心、爱心和社会责任感。
每一次重要活动和每一次重大会议,我们都会提前进入角色,收集资料,编排专刊,打好提前量。活动和会议期间,我们穿梭于现场内外,认真采访,仔细记录。活动和会议结束后,立刻加班抢点赶稿子,精选图片,编辑稿件,把各种活动和会议精神及时、准确地传递。
每次采访都是一场“战役”,我们都会全力以赴,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我们用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载着辽源发展的每一个瞬间,书写着辽源发展与变化的每一个感人的事迹。
节日里,我们蓦然回首。多少风雨,多少汗水,多少困难……我们一直与时代同行! (本报记者 咸凯慧)
我奔走、我呐喊,因为我有担当
本报记者 咸凯慧
作为一名记者,就是要为民奔走,为民呐喊。
我们带着笔和纸,在街头巷尾感受百姓的苦与乐;在字里行间,我们传递群众的理与情。
在《辽源日报》专刊报道中,一期期为伸张正义、揭露真相、打击不文明现象的专刊,客观、真实、准确地把与人民群众相关的事,写在了人民群众的心坎上。
《今天,骑车也挺难》、《向霸王条款说“不”》、《明天你的汽车停在哪?》、《弃管小区伤了谁?》等专版,不同角度地、及时地把百姓的心声反映出来。为呼吁广大市民尊老爱老,不忽视孤寡老人,不让老人被高科技所淘汰,我们策划了《谁来为我养老?》、《别让下有“小”,超过上有“老”》、《别让“我”被高科技》等专版,通过一件件发生在身边的小事情,通过与孤寡老人的一次次谈心,通过我们细微的观察,运用犀利的语言,一针见血地把如今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反映得淋漓尽致……
记者,就是要贴近民众,就是要记录人间冷暖,就是要传达群众的呼声,就是要仗义执言。我想,作为记者的我们,只有走进基层,走入老百姓的生活中,用眼睛看、耳朵听、嘴巴问,才能了解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这样才能写出老百姓喜欢的新闻,采写出有价值的新闻。
我们一直在为贴近民生奔走、呐喊……
我敬业、我实干,因为我有责任
本报记者 咸凯慧
编辑工作是一份看似简单却十分繁重的工作。虽然每天做着同样的事,但谁都不能保证不会出错。所以,一个好编辑的工作状态就是:严谨、严谨、再严谨。
在《辽源日报》担任一版编辑的小伙子范家郡今年27岁,在报社工作已有5年时间。他说:“从在报社实习、到做三版编辑、再到一版编辑,一路走来,体会颇深。对于如何编辑才能保证报纸不出差错,我想最主要的还是要仔细,不放过任何可能会出错的地方,对报纸负责、对工作负责、对读者负责。记得有一次,报纸的农历时间和节气弄错了。这是一个最不应该出错的地方却出现了差错,幸好我发现及时改正过来。事后,我惊出了一身冷汗。如果这种错误出现,就太低级了。”编辑工作就是这样,有时候稍不小心,就犯了“想当然”的错误。小范说:“编辑当得时间长了,编辑的一些习惯也会在我身上体现。一次在和朋友的聚餐中,当服务员拿给我们菜单的时候,我接过菜单没有点菜,而是先看了一遍有没有错别字,我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职业病吧。编辑属于幕后工作者,可能我见不到市里的大领导,但是,他们每个人长什么样子,我都会深深记在脑海里,这也练就了我记人的本领。编辑虽然较少到第一现场,但在阅读稿件的时候,也要把自己融入其中,想象一切可能在现场发生的事情,并会和记者反复沟通,确保无误。每年的‘两会’期间,是我们最忙的时候,可能连续几夜都得不到正常休息,但是我也不敢有丝毫怠慢。因为,我知道我有责任对读者负责,为报纸负责。”
编辑,是报纸的设计者,面对成千上万读者的考核,我们马虎不得,更错不起,因为它是记录辽源历史的档案……
我辛苦、我坚持,因为我有梦想
见习记者 焦红梅
为梦想坚持努力的过程是辛苦的,但更是快乐的!
很幸运,大学毕业后,我成了一名党报记者。做个正直而优秀的记者,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
仔细算来,今天是我来到报社的第330天。从第一次采访时的胆怯、不知所措,到现在的自信、从容淡定;从第一次写稿时的生硬、平淡无味,到现在的不断进步;从刚来时的懵懂无知,到老记者们的谆谆教导……300多个日日夜夜,其中虽然充满了太多的困难和艰辛,但是我却在不断成长,同时也收获了快乐和希望。
记者是辛苦的。白天在外采访,晚上灯前疾书,为了写好一篇新闻稿,苦思冥想;为了拟一个好标题,反复斟酌。我们没有了节假日,没有了星期天,更多的时候是在不停地忙碌和奔波,不管风雨有多大,不管环境有多苦,只要有新闻的地方,就有我们记者的身影。
记得今年9月18日的“零点行动”,我和摄影记者守候在欧蒂爱袜业生产车间和仙城物流园区采访。看着午夜凌晨仍旧默默坚守岗位的工人们和商家们,感受他们为美好生活、为城市建设付出的辛勤汗水,我的心里更多的是敬佩和感动,能够亲眼见证并将这一切记录下来,我觉得任何辛苦都是值得的!
记者是快乐的。因为经常东奔西走,会发现很多美好的事物,看见人们为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的过程;我会遇见很多需要帮助的人,我会尽自己所能为他们送去关心和温暖;我会和许许多多不同的人交流心得,感受他们带给我的力量。我享受这个过程,因为在一次次采访中,我更深刻地意识到作为一名记者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我也享受这个职业带给我的快乐,我热爱记者这个职业,我愿意在记者这个岗位上无怨无悔地付出,为了心中的那个梦……
挖掘感人故事 弘扬社会正能量
辽源广播电视台 张馨月
新闻事件:
2013年12月末,我做了一组有关“残疾人创业”的连续报道。这组连续报道讲述了一对“80后”聋哑小夫妻——不向命运屈服,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开了一家名为“无声烧烤涮肚”的小店,聘请的所有员工也都是像他们夫妻俩一样的聋哑人。节目播出后,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许多人都敬佩这群残疾人自立、自强的精神,特意光顾他们的小店,鼓励残疾人创业,帮助小店渡过难关。
采访经历:
为了在他们身上挖掘出太多的感人故事和瞬间,我在小店里跟这群特殊的年轻人摸爬滚打了3天。穿串儿、买菜、进货……他们走到哪儿我就跟到哪儿,他们干什么我就干什么。我不会手语,与他们的全部交流都靠着用笔写。一句正常人之间只需要几秒钟的交流过程,我们需要几分钟来完成。几天下来我发现,小店的生意并不红火。为了节省开销,许可夫妻俩的小店地理位置比较偏,食物的料理过程又是许可自己研究的,味道上也不占优势,地理位置上我无法帮助他们改变,但是我想,我可以帮助他学艺,改变食物的味道,这样或许对他们惨淡的生意有所帮助,于是,我辗转找到了我市一家较知名的涮肚烧烤店老板李宝军,看看他能不能将料理方法传授许可。我冒昧拨通了李老板的电话,说明意图,起初李老板并不同意,是啊,有谁会愿意将自己家的秘方拱手送与他人呢。在电话里,我几乎带着哭腔恳求着李老板,并给他不断讲述“无声烧烤”店里发生的一切感人的事情和这些聋哑人自立自强的精神,12月的季节,东北已经非常寒冷,我站在马路旁,拿着电话的手已经冻的通红,脚已经麻木,一个多小时后,在我的再三劝说下,好心的李老板终于松口答应,对许可进行料理技术上的指导,放下电话的那一刻,我激动地流下了眼泪,蹲在地上几分钟都没起来。后来,在李老板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无声烧烤涮肚”的生意一天比一天红火。
记者感言:
记者需要感性、需要洞察力、需要一颗善良的心,这样才能挖掘出真正感人的故事,将新闻当事人身上那些正能量传递给受众。
做传播正能量的使者
辽源广播电视台 王贺秋
新闻事件:
辽源在200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首批12个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后,今年我带着一份期待走进了辽源十多家优秀企业,采访了市委、市政府在依托我市自身产业优势的基础上,通过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实现了产业优势再造升级的经济类新闻,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同凡响,百姓在新闻中也感受到家乡是一个充满活力,充满魅力的城市。
采访经历:
上企业采新闻并不容易,由于企业领导特别忙,有时候去几次都采不上,我们就只有耐心等待,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见到了利源精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民,言谈中我被他憧憬企业明天的兴奋而感染。还记得他说,“公司从2000年建厂至今,历经了3次转型,3次升级,企业由生产普通的建筑型材到工业型材再到铝业的深加入今天的高精铝的装备制造,并成为苹果电脑外壳的供应商等等,这些与企业踏踏实实走的每一步是分不开的。”他的艰辛让我由衷敬佩,现在已是上市公司的利源瞄准了更高的目标开始了新的航行。值得一提的还有辽源的另一家上市公司——吉林麦达斯有限公司目前已经成为德国西门子公司的明星供应商。其他的装备制造、农产品深加工以及棉袜生产等产业的发展也都位居全国前列。在我与这些企业负责人的交谈中,我找到了共鸣,成功绝非偶然,他们的辛苦和压力是我们无法想象和承受的。在被这样一种强烈的正能量充斥时,使我更增强了做好这组报道的信心。不久前,有4篇关于辽源经济发展的报道在省电视台播出,其中高精铝产业还上了头条。
记者感言:
要做传播正能量的使者,要不断地带着思考行走于新闻采访的路上。
真诚赢得采访主动权
辽源日报社 宋建立
新闻事件:
2014年10月17日,本报一版刊发的通讯《唐洪斌找到“来钱道儿”》牵动了许多农民朋友的“致富神经”并希望能通过报纸了解到更多的农民补贴政策。该通讯说的是33岁的唐洪斌由邮储银行东丰支行提供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贷款,如愿购买了自己的首台玉米收割机,并雇了3名司机,打算每天24小时作业,预计十天半月地就能把买机器的钱挣回来,找到了实实在在的“来钱道儿”。
采访经历:
2014年国家出台的深化农村改革、支持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政策,其中实施较为普遍、农户直接享受的部分补贴政策,如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让农民们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许多进城务工的农民纷纷回归农田,甚至有些城里人也放下身段入住农村,谋划着利用党的好政策在农村干一番事业。一个个合作社应声而起,不仅提高了土地使用率,农民也得了更多实惠。在采访中,或许是出于某种顾忌,7位办理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贷款的农民对待记者的采访都不太情愿回应。还好,经营农机具的商贸公司负责人是个很善言辞的人,经过他的介绍记者初步了解了受访对象的基本情况。为了缓解气氛,我从气候是否有利农作物生长、自己所看到的农作物长势等情况闲聊开去,使得他们开始应声回答我的疑问,渐渐地开始讨论起来,这样聊着聊着他们就把我要的答案“顺口溜”出来了。
记者感言:
再专业的记者也不见得行行都懂,毕竟不是专家。但是记者不能因为怕露怯就不敢说不敢问,给别人一个纠正你的机会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怀揣真实、真诚去采访,会赢得信任,更接地气。
让青春脚踏实地
辽源日报社 宋 淞
新闻事件:
暑期伊始,由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艺术设计系选派的28名学生会骨干到我市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7月16日到18日,我对这次为期两天的活动全程进行了跟踪报道,同这些大学生们一道辗转多地,开始了一次丰富多彩却并不“容易”的旅程!
——《青春在闪光》(2014年7月19日《辽源日报》副刊《关东周末》)
采访经历:
接到这个采访任务,我心中不由一喜:能跟这些大学生在一起生活、学习两天,想必是轻松且愉快的。7月17日,清早我们便出发了。行程中慰问了老红军后,转眼间便到了中午时分。在这个一动一身汗的季节里,面对不断飙升的气温,我们切实体会到了7月烈日的狂野,但依然严格地按照计划先后来到市公安教育基地和残疾人敬老院,采访热情丝毫不减。在徒步去往敬老院的小路上,顶着酷暑,我们每个人的衣服都被汗水浸湿了,豆大的汗珠顺着额头往下滴,但前行的脚步没有停歇。就这样,第一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汗水的洗礼下圆满地完成了。
7月的天气就像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第二天清早,天又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我们参观完东北袜业园大学生创业基地后,雨点越来越大,大学生们紧张地护着手中记录的资料,生怕被雨水打湿。在汽车开往辽源矿工墓的途中,雨势一点没有被我们的坚持所感动而停下来,反而如瓢泼大雨一样地倾盆而下,不一会儿,黄豆一样大小的冰雹打得汽车玻璃噼啪响。大雨像一张大幕罩在车的上方,让车里的人无法看清楚外面的世界……我们被困车中,只能停在矿工墓大院外。半个小时过去了,雨势依旧没有减小,“咱们来的目的不就是为了磨炼意志和坚持吗,我们冲出去吧!”一名男同学一语道破了所有人的心声。我也同他们一起奔跑在雨中,并被这个小小的举动感动得热血沸腾。
无论骄阳似火还是暴雨倾盆,当两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圆满完成的时候,我们用灿烂如花的笑容彼此祝贺:“太好了,我们的付出是值得的!”我们都笑了,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共鸣,是大家对彼此最温暖的肯定。辗转跋涉与日晒雨淋的疲惫并没有带来一丝阻碍,反而却带给我与同学们每个人无穷的力量,我们每个人都有了收获:同学们的收获是对社会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激发了他们为梦想奉献青春;而我的收获是感动,我相信,良好的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会在社会中闪光发亮。
记者感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说:“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这样的话语让人充满激情与感动。我想:记者这个职业的使命不也正是如此吗!传递社会正能量,让更多的人看到希望、感受美好、充满梦想。
我感觉自己选择了一个富有激情且重任在肩的职业——记者!我感谢它带给我的每一天的感受都是鲜活的,让我的青春在一次次新闻采访的撞击中不断地丰富、充实,让我脚踏大地,实实在在地往前走。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