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龙山

    在龙首山下,有一片神奇的土地,那就是龙山区。30年前,这里拉开了开发、开放的帷幕。那时候,阡陌纵横,炊烟袅袅;30年后的今天,当世人再次把目光聚焦这片希望的热土,映入眼帘的是四通八达的城市干道、欣欣向荣的工业厂房、拔地而起的高楼华宇、碧草如茵的园林绿化……一方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化城市新区已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1983年,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辽源市龙山区,开发龙山的大幕从此拉开。2006年,龙山区财政收入实现了超亿元,多年的愿望成为了现实;2011年,龙山吹响了建设辽源首善之区的号角,龙山人以崭新的姿态、激情创业的工作精神掀开了建设龙山、发展龙山的新篇章;2012年,龙山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98.5亿元,是1985年的211倍,经济发展实现了腾飞。
    科学谋划成果凸显。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打造了龙山区的经济航母。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百姓,是龙山区几代人的工作目标。从二产的数字比例可见,龙山区多年来以发展企业、建设企业作为发展之本,科学谋划,群策群力,今年,龙山区领导班子审时度势,依托龙山工业开发区、汽车贸易产业园、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乡镇城镇化4个发展平台,使龙山区项目如沐春风、如浴春雨,得到了迅速推进和壮大。目前,龙山区投资超亿元企业达40余家,并逐渐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新型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的格局;龙头企业日趋成熟。把大项目、大企业比作龙山人的眼球绝不为过。多年来,龙山区把抓项目作为发展的第一要务,在项目建设、园区规划、招商引资等工作中不断创新载体,真抓实干,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利源铝业、鸿图纸业、国能生物发电、天楹垃圾焚烧发电等新老企业陆续发展,增添了龙山经济的羽翼,支撑起了龙山发展基础。
    为了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百姓,龙山区用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诠释着30年发生的故事。告别了泥泞、狭窄的巷路、乡路,破旧不堪的土房、平房。现在的龙山,公路交通四通八达、商贸繁荣兴旺、高档住宅林立、餐饮娱乐项目生机勃勃,“村村通”、“组组通”工程为民造福,辽河水和龙首山遥相呼应,处处是欣欣向荣、繁荣和谐的新面貌。
    历经风雨30年,龙山区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龙山区地处辽源市城区中心,辖区内现有小学21所,共有教职工1083人,学生13860人。1995年龙山区被省政府确定为“‘两基’合格区”,2006年被评为“全国课程改革实验先进区”,基础教育工作一直走在前沿;自2006年的棚改,2011年至今的房屋征收,龙山区共改造35个地块,拆迁面积121万平方米,动迁户数22349户,回迁安置23个地块,新建安置小区21个,建设回迁楼面积92.92万平方米,回迁安置户数18556户,城建工作结出了累累硕果;社会福利事业得到发展。多方争取资金组建区社会福利服务中心,于2010年初正式对外营业。龙山区社会福利服务中心的成立,填补了龙山区区级福利机构的空白。为42名孤儿发放了孤儿证及保险卡,补发12.6万元的孤儿补助津贴。积极开展“蓝天计划”、“明天计划”、“重生行动”等品牌活动,切实做好孤残儿童的救治工作。散居“三无”人员月生活费提高到500元以上,并委托“顺心养老院”集中养护近50名“三无”人员,让他们充分享受人间真情。
    30年春华秋实,30年春去秋来。一代代龙山人用汗水换来的成绩单,没有辜负百姓的殷殷期盼,没有辜负党和国家交付的千斤重托。在新的起点上,全区上下团结一心,迈着坚实有力的步伐迎接新挑战,迈向新辉煌。


    龙山人民生活幸福。
    老人们在社区里切磋棋艺。
    成功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2012名小琵琶手共奏《金蛇狂舞》。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沙氏金木雕。
    利源铝业发展迅猛。
    社区“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
    秀美龙山。
    龙山区工业开发区路桥工程通车剪彩。
    环境优美的居民小区。


    本版稿件由谷宏宇  张晓慧  张涵琪  隋  锋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宋贵才  刘  鹰  胡希伟  摄
    本版策划 郭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