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辽县“五个抓手”大力发展畜牧业

    本报讯(记者  李艳红)“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古老的谚语警示着养殖业的巨大风险。今年以来,东辽县以科技为支撑点,紧紧围绕产业抓龙头、龙头抓基地、基地抓小区、小区抓标准、标准抓质量安全,保持了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通过“抓大放小、扶优限劣”,推行“人畜分离、退村入区”的生态清洁健康养殖模式,东辽县畜牧业实现了由传统养殖向现代化养殖的转变。该县把建设任务量化,按年度分解到各乡镇,通过国家惠牧政策引导农民兴建牧业小区。截至目前,东辽县共新建、扩建牧业小区37个,小区总数达到173个。围绕生猪、肉牛、肉鸡等主导产业,东辽县遴选与培训多名技术专家,精选出技术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指导员42名,有效开展了咨询、指导等服务工作,先后建设了东辽黑猪、华鹏牧业等标准化畜牧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培育出生产水平较高、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科技示范户247个,完善了“专家——畜牧业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畜牧科技服务模式,大力发展畜牧业。
    加强县、乡、村三级疫情测报网络建设,及时掌握和科学评估疫情形势,是东辽县畜牧业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仅今年,他们先后出动执法车辆70余次、执法人员169人次,采取“深入场户、实地检查、暗访抽查”的方式,集中清查规模养殖场(户)134家、兽药店32家、饲料经营店32家、定点屠宰场14个、禽类加工企业1个、生鲜乳收购站1个,及时做好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工作;加强县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建设,切实做到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责任可追究,全面实现动物及动物产品的全程可追溯管理。同时,还从强化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入手,规范畜禽饲养环节,建立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逐步实现从产地到餐桌的全程监控;加强对饲料和兽药等牧业生产投入品的监管,推进兽药经营GSP认证,净化兽药饲料市场,做好源头防控。大力推进无公害畜产品的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切实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誉度和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