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的“名誉”咋坏了?

由廉价饲料沦落为空气污染制造者
秸秆的“名誉”咋坏了?
本报记者 陈兴权

    当焚烧秸秆与雾霾天气扯上关系时,曾经成为廉价饲料的秸秆,转瞬变做人人诅咒的麻烦制造者,成为社会与媒体口诛笔伐的焦点话题之一。那么,秸秆为何从被寄予厚望的青贮饲料,到今天弃之不用继而寻了“自焚”的短见?缘由是多方面的。其中,封山禁牧与富裕农民的思维观念起了主导作用。
    过去,我市鲜有焚烧秸秆现象,原因是大量秸秆被用于牛的青贮饲料。很多养殖户别说烧秸秆,就是买还得早下手。10月23日,记者在东辽县辽河源镇太安村村民赵旭林家了解到,过去,他家养了10多头牛,除自家3垧多地的玉米秸秆外,每年还要以15元1亩的价格外购玉米秸秆。现在,由于加大了封山禁牧,他家只养了一头牛,每年只需8亩地的玉米秸秆就够喂牛和冬季取暖用,剩余2垧多地的玉米秸秆无处放,也没人买。赵旭林说,现在,不让放养了,所以养牛的少了,玉米秸秆被就地转化的也少了。
    那么,除去做饲料,秸秆真的就没有可利用价值吗?
    2009年,国能辽源生物发电有限公司成立,其原材料就是以玉米秸秆为主。当问及农民为什么不送国能辽源生物发电有限公司?赵旭林说,发电厂只收打包的,我们买不起打包机。他还告诉记者,前几年,有人来村里收玉米秸秆,都在地里打包完,但第二年却不来拉,村民只好把打包完的玉米秸秆扔进了沟里。记者看到,赵旭林家门前的柴禾垛已经发黑,他的家人说,柴禾垛已经有三四年了。
    也有村民对记者说,大型收割机可直接将秸秆粉碎还田,但粮食遭损大。另外,粉碎的秸秆需大型机械深松才能还田,农民因自家基本都有12马力的“蛐蛐”,故不愿闲了自家的农机而花钱外雇机械。
    记者在东辽县云顶镇农机大户王景辉处了解到,他已在云顶镇设立了秸秆回收站,为国能辽源生物发电有限公司代收秸秆,但农民售卖的积极性并不高。他说,我的要求只是农民把玉米秸秆打成捆,送到我这就行,但农民宁肯烧掉也不送,原因他也说不准。王景辉算了一笔账,以1亩地秸秆卖100元为例,一个劳动力一天送2亩地的秸秆不费劲,可这每天200元的活都没人干。
    记者在国能辽源生物发电有限公司了解到,目前,我市已有40多名经纪人在各乡(镇)设点收购,由于受制运输成本,60公里外已无账可算,但辐射半径依旧可覆盖龙山区、西安区、东辽县及东丰县部分乡(镇)。
    一边是敞开就近收购,一边是野外点火焚烧,如此怪现象在我市两县、两区都存在,是富裕起来的农民真的不在乎那几千块钱?还是收购秸秆的信息传播不畅?还是管理不到位?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农民已接到了村里通知不让烧,但在焚烧现场却很难看见有人阻止。有农民说,说不让烧,哪家不烧?他家让烧,我家也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