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需求是我们工作真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写在前面的话:《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意见》涉及面广、针对性强、含金量高,文件的出台为我市转型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但如何把握机遇,加大争取力度,用好用足政策,“淘金”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能否真正立足本地实际,找准与国家政策的契合点,加大争取力度捞到“真金”、“白银”,不妨让我们去听一听各部门负责人的声音……


    市公用事业局党组书记、局长 谭继宝
    《市政府关于国务院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落实意见》提出:“要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改造,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这是一项既利当前,更利长远,既能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造福广大群众,又有利于促进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纲领性意见。在贯彻落实这一意见过程中,百姓需求是我们工作真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并非一味追求“高大上”、追求所谓“面子”工程,而是要真正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

    长期以来,我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直存在总量不足、标准不高、运行管理粗放等问题,“重地上轻地下”、“重面子轻里子”的观念未得到彻底消除。此次《市政府关于国务院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落实意见》的出台,对城市给排水、供热、供气和垃圾收运处理等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改造作出了明确安排,并强调,要坚持“先地下,再地上”的原则,优先加强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这标志着与“面子”相比,市委、市政府更加注重民生这一“里子”,更加注重老百姓的切实需求。
    围绕《市政府关于国务院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落实意见》,市公用事业局共谋划了重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0个。其中,续建项目4个,包括辽源市集中供热老旧管网改造项目、辽源市二次供水改造项目、辽源市雨水管网改扩建项目、辽源市污水管网改扩建项目;新谋划项目6个,包括棚户区基础设施改建项目、市政路桥建设项目、辽源市中水管网建设项目、辽源市环卫处垃圾收集转运站升级改造及餐厨垃圾处理项目、辽源市垃圾污泥处理项目及“引松入辽”配套供水工程。
    我们希望,通过城市供水、燃气、供热等各类地下管网的建设和改造以及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切实降低管网事故率,减少“马路拉链”现象,提高城市24小时供水率,减少城区“逢雨必涝”现象。希望通过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在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的同时,让老百姓体会到城市发展的自豪感、基本需求的满足感、人居环境的舒适感。
    同时,按照“鼓励利用特许经营、投资补助、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改善城市基础设施薄弱环节”的意见,我们还将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吸引企业和民间资金进入,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收益的原则,吸引企业和民间资金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对已建成的基础设施项目,通过出让产权、经营权或广告权收回投资并获取收益,收回的资金再用于建设基础设施项目。 (本报记者 王茵 整理 夏景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