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尖上的幸福生活
在别人眼里不值钱的玉米叶、乌拉草,在“草编艺人”的手中却展现出自身可贵的价值。如今,“草编技艺”武装了千万人,他们真切地感受着——
指尖上的幸福生活
本报记者 田蓓蕾
10月15日,在吉林省东霖草编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编织车间从事生产管理工作的张娟,如往常一样,一大早就来到了单位,整理好所需材料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这个工作不但使我有了一技之长,减轻了家庭负担,还让我对自己、对生活充满了信心,一天天地我心里可有奔头了。”张娟边忙着手里的活儿边对记者说,“我是一个农村妇女,上班前整天没啥事,闲着不知道干点啥好。后来到这儿来参加培训,对草编是越学越喜欢,就要求留在草编车间工作,现在干了两年多了。”负责订单任务的分配安排,指导新员工的手法技巧,把关原材料和产品的选用质量,张娟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
在自己喜欢的工作中享受快乐是每个人所希冀的。看到工作间内,张娟和同伴们认真娴熟地忙着编织,一片片玉米叶、一根根乌拉草在她们手中“穿梭飞舞”,转眼间就变成了一件件天然精致的草编产品,我瞬间也感受到了她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和满足。
“像张娟这样通过参加培训留下工作的还有很多。东霖公司现在固定的编织工人有400多人,有合作关系的临时工300多人,几乎都是我们培训的学员,并且大部分来自农村。”公司相关负责人宋肖君向记者介绍,2010年开创草编企业时,公司就将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带动妇女就业创业,大力开展“庭院经济”、“炕头经济”作为一个奋斗目标,主要面向农村妇女进行培训、招工,提供一个有利于农民接受和掌握的就业行业。公司延续东北传统草编工艺传承,结合现代手工艺术创作表现方式,独创了一套完整科学的编织技法。目前,公司累计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下岗失业妇女近万人,今年已完成培训2000余人。公司还经常受邀到外地去开展培训学习,反响都很好。与此同时,东霖公司在各县村屯建立了合作网点20个,启用经济人近40人,主要负责组织生产、下放订单等工作,既方便了农民就近务工,又增加了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
东霖公司前身为一鸣草编农民合作社,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始建于2010年,2012年升级为吉林东霖草编文化产业有限公司,隶属于辽源市金帆企业(集团)。东霖公司和一鸣合作社为草编文化产业的两个组成部分,分别负责生产和运营。东霖公司主要开发利用乌拉草、玉米叶和各种原生态自然植物为原料生产、销售草编产品,提供草编技术的推广及相关信息服务。通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进行产业孵化,使更多的人参与到草编文化产业发展事业中来。企业通过建立农村合作社,联合吉林艺术学院、吉林企动力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深圳牛蛙网等第三方机构,采用“公司+农户+专业机构”和“设计+品牌”的多核模式,形成了技能培训、研发设计、加工生产、营销推广和品牌打造为一体的东北最大的草编文化产业基地。
近两年,公司为了长足发展,进一步提升管理模式,创新营销方式,联合专业营销团队进行市场开发推广,并建立电商合作销售平台,同时培育研发队伍,提高产品研发水平,打造都市人群自然生活的个人空间、家居空间、商务空间和企业定制空间的四维空间产品。凭借产品多样化、个性化,天然环保无添加的纯手工制作等特点,公司订单逐年提高,产品备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相继远销欧美、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值得一提的是,东霖一鸣的草编产品品牌已经成为东北的第一草编工艺品品牌,国内草编行业的领导品牌,更成为辽源的又一张特色名片。“有产就有销。产品销得好、销得多,公司员工的‘饭碗’才端得稳。目前,全国各地的30多家代理商销得都很好,包括网店的销售额也在提高。通过一系列的推广方式和营销手段,公司今年前三个季度的销售额已达900万元。”宋肖君谈到公司的发展和未来目标便打开了话匣子,“公司几年来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农民的认可和参与。近期公司还将采取直营和加盟等方式面向全国扩充实体店销售群体,预计在2015年末达到100家。下步随着吉林东霖草编文化产业项目的实施,公司将大力发展‘以一乡一镇为示范,以一家一户为工厂,以东霖草编为龙头’的草编产业,实现‘中心研发,分散加工,订单收购,统一销售’的经营模式,将具有辽源特色烙印的产品进行全国推广,成为能够代表辽源、代表吉林、代表东北的特色文化产品。届时,公司年生产草编工艺品、旅游用品、生活用品可达5万件,带动就业人员1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