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变”东辽

    当喷薄的旭日跃出乌龙山巅之际,举目山川大地,一望无际的苍松翠柏正沐浴着阳光、吸吮着雨露,迎来一个充满生机的早晨。当绚丽的朝霞洒满东辽河畔的时候,放眼城镇村屯,姹紫嫣红的芬芳花朵正次第而开、娇艳欲滴,展示出一个充满希望的明天!一幅经济逆势腾起、百姓安居乐业、文化底蕴凝重、民生承诺践诺的辉煌画卷正在东辽大地徐徐展开。
    东辽人依河而生,各乡镇依辽源市呈环抱形而建,独特地理区位优势,强大的产业支撑能力,赋予了东辽得天独厚的黄金地理区位机遇。
    建县初期,东辽县城面积只有3平方公里,城镇人口只有14210人,全县工业总产值仅有4993万元,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国营商业、第三产业、教育事业等几乎是空白点……在那样困难的情况下,东辽人没有把落后作为不思进取的借口,没有把欠发达作为等、靠、要的理由,30年的历程,东辽人以强县富民为出发点,以追求战略性发展为目标,建设中心城,打造节点镇,推进特色区,五大园区建设步伐加快,辽白一体化进程步伐稳健,积极推进“五养三种”产业发展,如今,工业大项目顶天立地,小项目铺天盖地,经济发展逆势腾起,截至2012年末,地区生产总值已突破1210518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7995元,粮食总产和单产连创历史新高,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如今,东辽县超亿元项目已达44个,10亿元以上项目7个,东辽经济开发区落户企业已达到29个。人均从收入503元到8406元,从人均年工资783元到33237元,从全口径财政收入893万元到62822万元,30年间,从民穷落后到县富民丰,东辽完成了化蛹成蝶的华美蝶变,东辽人在一串串数字的飞涨中感受着幸福、快乐、骄傲与自豪。30年,一个有县无城,有城无路,有城无水,百业待兴的小城镇旧貌换新颜,已走上科学规划、富裕和谐新征程。
    一城绿色围山绕,满目青翠染东辽。如今的东辽县,已不复偏僻落后的旧模样。近年来,东辽县以创建省级卫生城和省级园林城为抓手,紧紧围绕城市开发建设管理总体战略部署,以建设优美城市为目标,加大城市开发建设管理力度,现累计完成53.25万平方米老旧住宅楼改造,提前一年完成省下达的“暖房子”改造计划,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加大,城乡低保标准进一步提高,新农合、新农保、城居保覆盖面不断扩大。两次提高财政供养人口津补贴标准,教育投入力度加大,实现城市公交化,县城与市区交通更加便利,有线电视双向数字化改造全面完成,辽白之间通讯区间费全部取消。连泉山公园一期建设胜利竣工,溪水广场改造圆满完成。“双城”创建工作取得丰硕成果,东辽县被评为“省级卫生城”和“省级园林城”荣誉称号。
    魂到品自高。如果说物质文明集聚了一座城市的“形”,那么精神文明则折射了一座城市的“魂”。30年的不懈追求,东辽县历届领导班子带领全县人民,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文明建设,文化产业如火如荼、文化事业蓬勃向上、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深邃而博大的智慧在这里孕育,澄澈而质朴的精神在这里传承。东辽县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磁吸着外界关注的目光。
    东辽县一直以全面打造“诚信”品牌、“平安”品牌为目标,引导规范市场,净化市场环境,促进公平竞争,营造高度透明的服务环境,启动政务大厅,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简化审批环节,形成全民创业的社会环境,“六五”普法扎实推进,群众法律意识不断增强。信访工作成效明显,认真执行信访联席会议和县长接待日制度,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改善。积极创新社会管理,大力开展“科技强警示范县”创建活动和农村“十有两创”警务工作,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满意度在全省名列前茅。在今年的安全生产大检查、大整改活动中,东辽县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要求,对全县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进行“拉网式”大检查、大整改,活动不搞一阵风,常态化管理,出重拳,下狠手,努力构建“安全东辽”。
    景象翻新阅不尽,沧桑巨变道不完,这里山厚重,水灵秀,人质朴。回首往昔,脚步渐远,可足印隽永;展望未来,任重道远,但前景无限。
    盛世逢大庆,东辽尽欢颜。今日东辽,再一次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金州人的红叶情结。
    上善辽河水,厚德东辽人。
    东辽县葫芦画,画出多彩世界。
    东辽县满族剪纸,剪出精彩人物。
    东辽县“二人转”,转出百姓幸福新生活。
    闫学晶唱响全国——打造东辽名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惠及东辽百姓。
    鴜鹭湖冬捕,为当地百姓增添冬日乐趣。
    鴜鹭湖湿地,风光无限。
    职工业余生活丰富多彩。

    本版稿件由李  寒  周日出  见习记者  李  锋  采写
    本版图片由东辽县委宣传部提供
    本版策划  郭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