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美妆”,必须持之以恒

本报记者 汪琳

    短暂而紧张的省“十七运”已落下帷幕,留下的不仅是辽源运动健儿奋勇争先的印象,更是这座城市的“亮眼”新变化:道路宽阔平坦了,河水清澈了,广场翻修了,花坛里的鲜花更加鲜艳了,各路段增添了不少修剪整齐的绿植花草,垃圾箱也旧貌换新颜、升级换代了,三轮车不见了,“大容量”公交车上线了……辽源正朝着自身的目标一步步迈进,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蜕变”在一定程度上是沾了此次盛会的光,“美妆”、“扮靓”之举提速出新。
    近年来,我市一直都在大力推进“创城”工作,上到市委、市政府决策层,下到各级各部门和市民,力求做到“人人参与”。市场整治、取缔占道经营,铲除“牛皮癣”,门店招牌广告规范设置,对乱摆、乱停、乱放、乱建等现象实行严管重罚,在源头上实施“疏”与“堵”双管齐下,整个城市的面貌正在发生质的变化。
    然而,这些变化需要倾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于是,有两种不同的声音在相互碰撞:一种是“创城”可能是一阵风,风过难留痕,整治、扩建、添置,美化、绿化、亮化无非都是“充门面”、“现用现建”、“人前一套背后一套”而已;另一种是“创城”不能“剃头挑子一头热”,要不断提高市民素质,规范市民行为,使良好的文明风尚与卫生习惯深深地根植于每一位公民心中、融入到一点一滴的行动中,要让“创城”经得起不检查、不办会。
    “明天下午有检查”、“下个月市里召开大会”、“外宾下周来访”……在不少城市,这些成为美化、净化城市的重要时机和工作重点。可是,城市的“美颜”不是一次两次的刻意清扫、加大绿化、点亮街灯就能“突击”形成的,“创城”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全民“积跬步以至千里”;城市的“靓装”不在于创建和“打扮”,更在于每个人的珍惜和爱护,随手将垃圾扔进垃圾桶、门店商铺将脏水倒进下水道里、把公共设施当作自家东西看待、爱护花花草草等细微的小举动促使“创城”成果更加经得起推敲和考验。故此,“全民创城”不应是一句口号,应该是一种习惯和行动,一种无需监督的自觉,一种无需提醒的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