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丰镇贴近群众需求 转作风 建平台 惠民生

    本报讯 近年来,东丰县东丰镇党委把握群众脉搏,紧扣民生需求,夯实基础、建强阵地,维护民利、服务群众,让作风转变的成果切实惠及基层百姓,让党的根本宗旨牢牢在基层扎根落地。
    立足“便民”抓基础,着力搭建服务平台
    深化民生服务超市建设。依托社区场所搭建集“八站两室一中心”于一体的民生服务超市,实现了全镇6个社区全覆盖。坚持以民生服务内容为“商品”,社区居民和群众为“顾客”,社区干部为“服务员”,积极创新运行模式,着力帮助群众解决计生、卫生、民政、治安、低保和信访等遇到的各种问题。
    开通居民热线服务电话。针对社区老年人行动不便的问题,开通了“居民热线服务”电话,为空巢老人安装“一键通”电话,设立专门的热线处理员,将辖区内的单位、餐饮、零售、修理等商业网点服务信息收集整理,建立服务资源信息库,为社区居民的衣、食、住、行、医等日常生活提供热线咨询和电话约办,快速协调解决居民反映的问题。目前,全镇6个社区共接待热线电话23458次,开展上门服务22249次,为群众做好事实事17936件。
    搭建数字化服务网络体系。6个社区结合实际建立了社区网站、服务QQ群、服务微信,为社区居民提供“一网式”、“一线式”、“一站式”综合服务。通过网上互动,倾听民意,解决问题。同时,各社区以点亮“微心愿”活动为载体,及时为百姓解决了一些身边难事。
    逐步增加便民服务项目。根据居民群众提出的办事不方便的意见,东丰镇坚持即知即改、立行立改,全面推行“首问负责制”,坚持谁接待、谁代办、谁领办制度,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针对老人年纪大、不会刷卡、交电费困难的问题,与县邮政局联合推出了“便民服务网点进社区”服务项目,以缴纳电费、电话费等项目为试点,逐步增加水费、取暖费、订票、取票等服务项目,目前已代缴费用12万余元。针对环卫工人没有休息场所的问题,在每个社区设立了“环卫驿站”,方便了环卫工人的休息、饮水、取暖。
    立足“利民”抓民生,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加强水源地综合治理。申请60万元救助资金,对县城水源地仁合水库周围4个村200余户受灾农民进行补偿。同时,协调水利项目征收了4.5公顷耕地和2所民房,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累计投入100万元,对水源地周围4个村的环境卫生进行彻底整治,加强水库上游居民污水、垃圾、粪便的集中处理,解决了水源污染问题,为县城居民吃上“放心水”创造了条件。
    推进城区一次性供水改造。积极协调县水源供水中心、县物业办等部门,克服种种困难,经过近3个月的改造,解决了宏达花园小区10栋住宅楼641户居民的供水问题。改造后,彻底取消了二次蓄水池,由县供水公司直接供水给居民,使小区居民彻底告别了延续10余年的二次供水,实现24小时供水。
    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结合各村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和村民需求,分类实施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打造忠厚、湾龙河等8个示范先导村。目前,共投入人力5500余人次、资金200余万元,新修水泥路10公里、修边沟18公里,清理河道沟渠50000延长米、路边垃圾堆800余处、柴草垛600余处,清运垃圾近千车3000立方米,栽植绿化树30000株,美化花草80000株,配备人力垃圾手推车65辆,定制并安放垃圾箱400个,全镇环境面貌明显改善。
    立足“惠民”抓载体,加大公共服务力度
    一方面,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为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9个村争取资金新建了村部,对6个村的村部进行了维修改造,有9个村建成了300平方米的室内活动场所,有10个村建成了占地20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广场,有12个村建起了农民文化大院,有18个村组建了秧歌队,有的村自己就拥有4个秧歌队,全镇21个村都建起了拥有千册以上图书的农家书屋。另一方面,加大弃管楼管理力度。东丰县共有弃管楼322栋。其中,由东丰镇负责的有242栋。为切实做好弃管楼管理整治工作,东丰镇在实地调研、广泛征集民意基础上,确定了“政府补贴、属地管理、居民自治”的原则,制定了弃管楼管理实施方案,加大了集中整治力度,同时采取常规检查、突击检查、不定期拉练等形式推进弃管楼管理常态化。目前,已投入资金近15万元,更换破损玻璃279处、揭示板242块,规划停车位187处。 (组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