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 要守住食品安全底线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渐渐地从“吃饱”向“吃好”、“吃健康”转变,饮食行业的安全与卫生于是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重点。可一些贪图利益的不法商家,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在消费者的“食物”上动歪脑筋,通过不道德的方式赚取黑心钱。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过期臭肉等不安全食品,在我国多地频频出现,一时间消费者成为了受害者。本版从食品安全与坚守道德底线入手,谈谈我市餐饮市场食品安全问题。
确保我市食品安全,相关部门严格把关
一个城市的食品安全,与相关部门的严格把控是密不可分的。市食品化妆品稽查局与各级组织、各部门积极联系、紧密协调,与我市3个食安办取得了联系建立协调网络,与我市10家医院的医政科、ICU室建立了突发事件报告网络,做到了事故早知道、问题早处理。对应行业业态与其主管部门建立长效联合工作机制,与市文教局、区教育局、城市建筑管理局、城市综合整治管理局、民政局建立了工作联系网,通报执法检查发现的隐患,使其主管部门及时了解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落实整改内容。与我市新闻媒体建立信息宣传网。密切联系群众,建立义务监督点。以“五点分配法”在市本级的东、西、南、北、中5个部位的餐饮服务单位密集区域建立哨点,选择有责任感、有公益心、诚信经营的业户作为信息上传下达的哨点负责人,对监管人员不易发现的不良行为及经营信息进行监督和反馈,及时发现并严厉打击餐饮服务行业中的潜规则,同时,协助监管部门做好宣传工作。建立哨点37家,构建了包括行业、消费者、社会和监管部门在内的立体监管网络,对餐饮服务单位进行有效监督。
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制约机制,用制度管人,制定了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日常监督检查管理制度,同时,实行工作问责制,做到了权责统一。健全应急机制、提高快速响应能力。结合实际情况,制订了《2014年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成立了应急指挥组。按职能做了明确分工,下设了现场处理组、救治组、后勤组,确立了报送程序、处理程序。于5月11日启动了应急预案,自9月末全员取消休假及各类法定休息日,每晚有值班车辆,保持24小时联系电话畅通,全天24小时处于应急状态,树立了预防为主的工作理念。2014年,以市食品化妆品稽查局共计保障46000余桌次的聚餐活动食品安全。
用危机管理统领工作、继续推进食品量化评定工作。将市本级监管单位进行五级风险等级划分,即按照存在风险的大小由高至低确定为A、B、C、D、E级。针对风险等级开展不同频次的监督,在监管工作全覆盖的基础上,做到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部位重点监管,有效防范风险。
提前进入,保障重大活动饮食安全。对重大活动施行重大活动申报制、菜谱报审制、承办重大活者资质审核制。重大活动时执法人员入驻活动现场进行实时巡回指导,至今保障了中高考活动、两会召开、全市中学运动会、关东魁星文化庙会等重大活动期间的饮食安全。
二十余年老字号,食品安全放第一
一家老店的长久经营秘诀与食品安全、味道及服务理念是分不开的。一个在辽源已有20余年的老字号品牌早已家喻户晓,从食品安全角度说,有自己的绿色蔬菜种植基地,从播种到进餐桌食用,在进货渠道采取索票、层层把关、专人负责。餐具由店内统一消毒,食品生熟有序分开,负责经理在出菜口专门管理,每个环节专人看管。店内卫生早、晚清扫,不留死角。定期对员工进行业务等培训,保证来此就餐的食客,品味到安全、美味的同时,享受周到服务。
老板就是评审员,层层把关保安全
我市某炭锅文化餐饮公司被评为国家五钻级酒店,吉林省老字号酒店,之所以冠以中国酒店界的最高荣誉,与其管理理念及食品安全等方面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做好自己,才能评审别人”。该餐饮公司的老板是国家委员会酒家酒店评审委员会评审员,他按照评审的标准严格把控自己的酒店每一个环节,培养员工的意识,严把食品品牌质量关,从进货到销售,层层把关,为确保每一位来店顾客吃上放心美味的食品,该餐饮公司的工作人员,从考察进货渠道,验出厂证、合格证、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到食品清洗、加工等环节,从细节入手,专人负责。食材优中选优,在食物加工环节青菜采取15分钟清泡,食品加工全部采用矿泉水,?食用油使用国家知名品牌桶装油……用全方位的周到服务,保证了每一位来店就餐客人的饮食安全。
为了顾客吃得放心,他把老师得罪了
该餐饮公司老板的老师如今是个菜贩子,得知他在辽源开了一家上档次的酒店,便准备把菜卖给他。一个是曾谆谆教导过自己的老师,一个是炭锅文化餐饮公司多年来遵循的行规,为了就餐的顾客安全,为了以德服人,他按原则办事,拒绝购买老师的青菜。提起这事儿,他至今仍有些尴尬,但为了时刻安全,他虽一时脸红,但却做到问心不愧。
严格把关,为了百姓吃得更安全
“双学双比”竞赛女状元,“三八红旗手”、“创业先锋”荣誉称号,“全国城乡妇女岗位建功先进个人”……在曹春花办公室的墙上,挂满了这样大大小小的荣誉牌匾。
曹春花说,信誉是生命,道德是基石。二十余年来,曹春花带领她的团队,以规范管理、诚信经营、安全第一、绿色营养为企业宗旨,严把企业原材料质量关、良心关,严守企业生产道德底线,以良好的道德口碑一直赢得了市场。
在原材料的采购上,公司从全国各地选购优良品种,经过质监部门检验,必须保证食品在原材料采购上的安全;原材料要经过多道工序清洗,做到清洁环保;在产品的加工上,公司建有化验室,对成品进行检验,并实行订单生产、即产即销,保证产品的新鲜与口感,制作程序要做到一丝不苟、绝不偷工减料。在产品的流通与监管环节,公司对出现质量问题的产品及时召回更换;在零售过程中,要求售货员每日对出售的咸菜进行试吃,保证产品不变味、不变质。如今,在辽源周边已拥有500多个营业网点,远销吉林、哈尔滨、大连、长春、沈阳、北京等40多个地区,咸菜品种也由最初的十几种增加到50余种,产量由每天的几十斤增加到上千斤,在130多人的员工中,农村妇女及下岗女工就有72人,在获得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更有效地带动了邻村妇女及下岗女工的就业问题。
她是“援疆爱心活动”中两个孩子的妈妈。曹春花说,做企业守住道德底线企业才会长盛不衰,做人更应该不断提升道德标杆,企业做大了,更要回馈社会,这才是我们企业更应该做的。
2011年,在省妇联组织的“援疆爱心活动”中,吉林省企业去了两个代表,曹春花便是其中一个,从那时起,她就又多了两个贫困“儿子”。几年来,曹春花一直未间断过对两个孩子的资助。汶川地震时,她捐出了6000多元,玉树地震时,她再次捐出了5000元,而在东辽县2010年抗洪中,她更是自掏腰包捐出一万三千多元。
曹春花说,做企业与做人一样,道德诚信是企业的生命。二十几年来,该公司一直没变的是诚实守信、道德为先。她说:“创业时那样做,现在我还这样做,将来我依然这样做,我要让公司在重信誉、保质量、守道德的前提下,努力开发新品种,让公司不断发展、成长、壮大”。
守好道德底线,切勿眼红心黑
“做地沟油的王老板家的孩子喝着三鹿奶粉,三鹿奶粉老板正用地沟油做菜……”看似一则关于食品安全的笑话,却透露出商家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恶性循环”,你赚得多,我赚得要比你更多的思想油然而生,你不择手段,我比你更黑,双方为追求利益最大化恶性攀比,降低了生产成本,添加了违规材料,眼红变成心黑。尽管相关部门加大打击力度,但被利益驱使的黑心商家们仍然铤而走险,直到被抓到现形才肯善罢甘休。黑商家的存在,敲响了食品安全与道德的警钟,也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
让一方百姓吃到放心食品,单单靠管理部门齐抓共管是不够的,作为百姓,更要学会辨别,懂得自我保护,不去没有营业执照的场所进餐,不吃没有卫生保障的路边摊,遇到黑商家要及时举报给相关部门。作为商家,应该在追求效益的同时比比良心,千万别红了眼、黑了心。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有良心店,才能做得长久,做得长久的老字号,也自然能生财。百姓、商家、管理者只有相互配合,市场环境才会更加美好。
民生·民声
近日,一组题为“东莞某米粉厂现场实拍”的照片在网络广为传播,画面中车间工人赤脚踩着随地堆放的米粉,甚至有人躺在米粉堆上睡觉……一时间,人们谈“粉”色变,“臭脚米粉”再度敲响食品安全警钟。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热播,刚刚再掀美食风潮,人们又被“臭脚米粉”泼了一盆冷水。从三聚氰胺奶粉到瘦肉精火腿肠,从硫磺生姜到染色馒头,近年来媒体频频曝光食品安全问题,并推动管理部门开展专项整治,强化日常监管。可是,大多数专项整治短期内收效显著,但风头一过,“黑心食品”又卷土重来,且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气焰;而日常监管似乎总被什么力量掣肘,让监管者对黑心商家“打蛇打不到七寸”。
应该反思:保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出拳如何更狠、更准?
——光整治“黑作坊”不行,还要严惩其背后的黑心老板、黑心资本。为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不少省市都建立了食品安全“黑名单”。然而这些“黑名单”往往针对违法企业,对规范运营的大企业比较有效,对点多面广的个体户、手工作坊意义不大。为应对“曝光一处,严惩一处”的治理整顿,黑心老板干脆打起了运动战——“船小好掉头”,这些小作坊的黑老板没有品牌美誉度的顾虑,也不吝惜砸牌子后重整旗鼓的成本,现有企业和品牌被“拉黑”了,换个“马甲”,锅碗瓢盆挪个地方,重敲锣另开张。
食品安全靠什么“打黑”?
●舌尖问题“摁下葫芦又起瓢”,与食品安全监管的不作为、假作为、慢作为、间歇式作为脱不了关系,必须加强对监管者失职行为的问责
黑心老板打而不绝,食品安全难以高枕无忧。斩断问题食品的“幕后黑手”,归根到底,是提高黑心老板、黑心资本的违法成本。除了建立“问题食品”的厂家名单并定期向社会公布,还应大幅提高罚款额度,让黑心商家没胆量、没本钱再开张。同时建立“黑心老板”名单,并规定“一次违法,终身禁入食品行业”,以此真正扼住食品安全问题的风险源头。
——对于监管疏漏,绝不能以“下不为例”姑息,要加强对管理者的问责。
事实上,不少食品安全问题在曝光前,早已是行业内心照不宣的“潜规则”:有群众小范围内举报过,甚至不乏监管机构明察暗访过,但不少监管部门的心态是:只要不被曝光,只要没有闹出人命关天的大案,就得过且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种姑息纵容的监管姿态,让不少违法分子心存侥幸。东莞的“臭脚米粉”照片被证实拍摄于半年前,如果没有网络热传,没有引起公众广泛关注,“臭脚米粉”岂不是仍在肆无忌惮地流向餐桌?
类似这种监管“灯下黑”现象远非东莞一地仅有,显然要对监管者实行更严厉的问责。政府监管部门本是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现者和惩处者,如果在食品安全事故中总是后知后觉,依靠媒体曝光来履行监管职责,如何为老百姓营造放心的消费环境?是地方保护主义在作祟,还是利益结盟带来的执法默契,或是长期懒政思维产生的习惯性迟钝?无论是哪种原因,督而不严、监而不力的监管者,都应该被追责到底。
食品安全问题总是“摁下葫芦又起瓢”,一波接一波,与食品安全监管的不作为、假作为、慢作为、间歇式作为脱不了关系。让生产企业有底线,监管部门必须扎牢防线,形成高压线,勇于向不法分子“亮剑”。转自《人民日报》
稿件由 周日出 张姝群 本报记者 季式学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
确保我市食品安全,相关部门严格把关
一个城市的食品安全,与相关部门的严格把控是密不可分的。市食品化妆品稽查局与各级组织、各部门积极联系、紧密协调,与我市3个食安办取得了联系建立协调网络,与我市10家医院的医政科、ICU室建立了突发事件报告网络,做到了事故早知道、问题早处理。对应行业业态与其主管部门建立长效联合工作机制,与市文教局、区教育局、城市建筑管理局、城市综合整治管理局、民政局建立了工作联系网,通报执法检查发现的隐患,使其主管部门及时了解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落实整改内容。与我市新闻媒体建立信息宣传网。密切联系群众,建立义务监督点。以“五点分配法”在市本级的东、西、南、北、中5个部位的餐饮服务单位密集区域建立哨点,选择有责任感、有公益心、诚信经营的业户作为信息上传下达的哨点负责人,对监管人员不易发现的不良行为及经营信息进行监督和反馈,及时发现并严厉打击餐饮服务行业中的潜规则,同时,协助监管部门做好宣传工作。建立哨点37家,构建了包括行业、消费者、社会和监管部门在内的立体监管网络,对餐饮服务单位进行有效监督。
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制约机制,用制度管人,制定了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日常监督检查管理制度,同时,实行工作问责制,做到了权责统一。健全应急机制、提高快速响应能力。结合实际情况,制订了《2014年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成立了应急指挥组。按职能做了明确分工,下设了现场处理组、救治组、后勤组,确立了报送程序、处理程序。于5月11日启动了应急预案,自9月末全员取消休假及各类法定休息日,每晚有值班车辆,保持24小时联系电话畅通,全天24小时处于应急状态,树立了预防为主的工作理念。2014年,以市食品化妆品稽查局共计保障46000余桌次的聚餐活动食品安全。
用危机管理统领工作、继续推进食品量化评定工作。将市本级监管单位进行五级风险等级划分,即按照存在风险的大小由高至低确定为A、B、C、D、E级。针对风险等级开展不同频次的监督,在监管工作全覆盖的基础上,做到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部位重点监管,有效防范风险。
提前进入,保障重大活动饮食安全。对重大活动施行重大活动申报制、菜谱报审制、承办重大活者资质审核制。重大活动时执法人员入驻活动现场进行实时巡回指导,至今保障了中高考活动、两会召开、全市中学运动会、关东魁星文化庙会等重大活动期间的饮食安全。
二十余年老字号,食品安全放第一
一家老店的长久经营秘诀与食品安全、味道及服务理念是分不开的。一个在辽源已有20余年的老字号品牌早已家喻户晓,从食品安全角度说,有自己的绿色蔬菜种植基地,从播种到进餐桌食用,在进货渠道采取索票、层层把关、专人负责。餐具由店内统一消毒,食品生熟有序分开,负责经理在出菜口专门管理,每个环节专人看管。店内卫生早、晚清扫,不留死角。定期对员工进行业务等培训,保证来此就餐的食客,品味到安全、美味的同时,享受周到服务。
老板就是评审员,层层把关保安全
我市某炭锅文化餐饮公司被评为国家五钻级酒店,吉林省老字号酒店,之所以冠以中国酒店界的最高荣誉,与其管理理念及食品安全等方面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做好自己,才能评审别人”。该餐饮公司的老板是国家委员会酒家酒店评审委员会评审员,他按照评审的标准严格把控自己的酒店每一个环节,培养员工的意识,严把食品品牌质量关,从进货到销售,层层把关,为确保每一位来店顾客吃上放心美味的食品,该餐饮公司的工作人员,从考察进货渠道,验出厂证、合格证、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到食品清洗、加工等环节,从细节入手,专人负责。食材优中选优,在食物加工环节青菜采取15分钟清泡,食品加工全部采用矿泉水,?食用油使用国家知名品牌桶装油……用全方位的周到服务,保证了每一位来店就餐客人的饮食安全。
为了顾客吃得放心,他把老师得罪了
该餐饮公司老板的老师如今是个菜贩子,得知他在辽源开了一家上档次的酒店,便准备把菜卖给他。一个是曾谆谆教导过自己的老师,一个是炭锅文化餐饮公司多年来遵循的行规,为了就餐的顾客安全,为了以德服人,他按原则办事,拒绝购买老师的青菜。提起这事儿,他至今仍有些尴尬,但为了时刻安全,他虽一时脸红,但却做到问心不愧。
严格把关,为了百姓吃得更安全
“双学双比”竞赛女状元,“三八红旗手”、“创业先锋”荣誉称号,“全国城乡妇女岗位建功先进个人”……在曹春花办公室的墙上,挂满了这样大大小小的荣誉牌匾。
曹春花说,信誉是生命,道德是基石。二十余年来,曹春花带领她的团队,以规范管理、诚信经营、安全第一、绿色营养为企业宗旨,严把企业原材料质量关、良心关,严守企业生产道德底线,以良好的道德口碑一直赢得了市场。
在原材料的采购上,公司从全国各地选购优良品种,经过质监部门检验,必须保证食品在原材料采购上的安全;原材料要经过多道工序清洗,做到清洁环保;在产品的加工上,公司建有化验室,对成品进行检验,并实行订单生产、即产即销,保证产品的新鲜与口感,制作程序要做到一丝不苟、绝不偷工减料。在产品的流通与监管环节,公司对出现质量问题的产品及时召回更换;在零售过程中,要求售货员每日对出售的咸菜进行试吃,保证产品不变味、不变质。如今,在辽源周边已拥有500多个营业网点,远销吉林、哈尔滨、大连、长春、沈阳、北京等40多个地区,咸菜品种也由最初的十几种增加到50余种,产量由每天的几十斤增加到上千斤,在130多人的员工中,农村妇女及下岗女工就有72人,在获得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更有效地带动了邻村妇女及下岗女工的就业问题。
她是“援疆爱心活动”中两个孩子的妈妈。曹春花说,做企业守住道德底线企业才会长盛不衰,做人更应该不断提升道德标杆,企业做大了,更要回馈社会,这才是我们企业更应该做的。
2011年,在省妇联组织的“援疆爱心活动”中,吉林省企业去了两个代表,曹春花便是其中一个,从那时起,她就又多了两个贫困“儿子”。几年来,曹春花一直未间断过对两个孩子的资助。汶川地震时,她捐出了6000多元,玉树地震时,她再次捐出了5000元,而在东辽县2010年抗洪中,她更是自掏腰包捐出一万三千多元。
曹春花说,做企业与做人一样,道德诚信是企业的生命。二十几年来,该公司一直没变的是诚实守信、道德为先。她说:“创业时那样做,现在我还这样做,将来我依然这样做,我要让公司在重信誉、保质量、守道德的前提下,努力开发新品种,让公司不断发展、成长、壮大”。
守好道德底线,切勿眼红心黑
“做地沟油的王老板家的孩子喝着三鹿奶粉,三鹿奶粉老板正用地沟油做菜……”看似一则关于食品安全的笑话,却透露出商家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恶性循环”,你赚得多,我赚得要比你更多的思想油然而生,你不择手段,我比你更黑,双方为追求利益最大化恶性攀比,降低了生产成本,添加了违规材料,眼红变成心黑。尽管相关部门加大打击力度,但被利益驱使的黑心商家们仍然铤而走险,直到被抓到现形才肯善罢甘休。黑商家的存在,敲响了食品安全与道德的警钟,也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
让一方百姓吃到放心食品,单单靠管理部门齐抓共管是不够的,作为百姓,更要学会辨别,懂得自我保护,不去没有营业执照的场所进餐,不吃没有卫生保障的路边摊,遇到黑商家要及时举报给相关部门。作为商家,应该在追求效益的同时比比良心,千万别红了眼、黑了心。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有良心店,才能做得长久,做得长久的老字号,也自然能生财。百姓、商家、管理者只有相互配合,市场环境才会更加美好。
民生·民声
近日,一组题为“东莞某米粉厂现场实拍”的照片在网络广为传播,画面中车间工人赤脚踩着随地堆放的米粉,甚至有人躺在米粉堆上睡觉……一时间,人们谈“粉”色变,“臭脚米粉”再度敲响食品安全警钟。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热播,刚刚再掀美食风潮,人们又被“臭脚米粉”泼了一盆冷水。从三聚氰胺奶粉到瘦肉精火腿肠,从硫磺生姜到染色馒头,近年来媒体频频曝光食品安全问题,并推动管理部门开展专项整治,强化日常监管。可是,大多数专项整治短期内收效显著,但风头一过,“黑心食品”又卷土重来,且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气焰;而日常监管似乎总被什么力量掣肘,让监管者对黑心商家“打蛇打不到七寸”。
应该反思:保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出拳如何更狠、更准?
——光整治“黑作坊”不行,还要严惩其背后的黑心老板、黑心资本。为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不少省市都建立了食品安全“黑名单”。然而这些“黑名单”往往针对违法企业,对规范运营的大企业比较有效,对点多面广的个体户、手工作坊意义不大。为应对“曝光一处,严惩一处”的治理整顿,黑心老板干脆打起了运动战——“船小好掉头”,这些小作坊的黑老板没有品牌美誉度的顾虑,也不吝惜砸牌子后重整旗鼓的成本,现有企业和品牌被“拉黑”了,换个“马甲”,锅碗瓢盆挪个地方,重敲锣另开张。
食品安全靠什么“打黑”?
●舌尖问题“摁下葫芦又起瓢”,与食品安全监管的不作为、假作为、慢作为、间歇式作为脱不了关系,必须加强对监管者失职行为的问责
黑心老板打而不绝,食品安全难以高枕无忧。斩断问题食品的“幕后黑手”,归根到底,是提高黑心老板、黑心资本的违法成本。除了建立“问题食品”的厂家名单并定期向社会公布,还应大幅提高罚款额度,让黑心商家没胆量、没本钱再开张。同时建立“黑心老板”名单,并规定“一次违法,终身禁入食品行业”,以此真正扼住食品安全问题的风险源头。
——对于监管疏漏,绝不能以“下不为例”姑息,要加强对管理者的问责。
事实上,不少食品安全问题在曝光前,早已是行业内心照不宣的“潜规则”:有群众小范围内举报过,甚至不乏监管机构明察暗访过,但不少监管部门的心态是:只要不被曝光,只要没有闹出人命关天的大案,就得过且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种姑息纵容的监管姿态,让不少违法分子心存侥幸。东莞的“臭脚米粉”照片被证实拍摄于半年前,如果没有网络热传,没有引起公众广泛关注,“臭脚米粉”岂不是仍在肆无忌惮地流向餐桌?
类似这种监管“灯下黑”现象远非东莞一地仅有,显然要对监管者实行更严厉的问责。政府监管部门本是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现者和惩处者,如果在食品安全事故中总是后知后觉,依靠媒体曝光来履行监管职责,如何为老百姓营造放心的消费环境?是地方保护主义在作祟,还是利益结盟带来的执法默契,或是长期懒政思维产生的习惯性迟钝?无论是哪种原因,督而不严、监而不力的监管者,都应该被追责到底。
食品安全问题总是“摁下葫芦又起瓢”,一波接一波,与食品安全监管的不作为、假作为、慢作为、间歇式作为脱不了关系。让生产企业有底线,监管部门必须扎牢防线,形成高压线,勇于向不法分子“亮剑”。转自《人民日报》
稿件由 周日出 张姝群 本报记者 季式学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