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留香 爱满金秋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在辽源,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有的来自民间的自发组织,有的来自社区、企事业单位、机关,还有的是在百姓身边时刻发挥“小喇叭”作用的新闻媒体人。他们虽然身份不同、角色不同、能力大小不同,但他们对下一代的关怀是一样的,他们一直用爱和行动帮助孩子修复折翼的梦想。
    日前,记者见到了这些心怀慈爱、情系学子的身边的好心人,感受到了他们对孩子学习成长的关爱“本能”。面对记者的夸赞,他们从始至终都谦虚地说:“比我们做得多、做得好的人还有很多,我们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不想让孩子在求学路上留下任何遗憾。”为了实现孩子们的“求学梦”,他们坚持“只要自己节省一点儿,就能多帮孩子一些”,并将手中的“玫瑰”毫无索求地赠予需要帮助的莘莘学子,让爱洒满整个金秋时节。

    志同道合结成“爱心联盟”  扶植“幼苗”甘当“守林人”
    在我市一直从事公益活动的爱心团队或组织中,要说颇有“名气”和“人气”的不能不提邱立超和她的爱心团队——辽源市爱心传递志愿者协会,以及引起省级媒体关注的“任桂梅爱心工作室”。一个行走于民间、自发组织活动,一个依托于北寿社区关工委的服务渠道,但她们的目标一致、出发点相同,并都有一颗善良炽热的心。正因如此,她们“吸引”了更多志同道合的爱心人士参与,壮大了团队,结成了“联盟”。邱立超和团队成员原本互不相识,却为了“救困济贫”这一共同的追求而聚集到一起,从原来10多个人逐渐壮大到近千名成员,地域范围也扩大到长春、上海、江苏、安徽等地;而担任北寿社区关工委常务主任的任桂梅从自己“单枪匹马”倾力帮扶,到身边6个老伙伴儿被其事迹感动而加入,再到市、区有关领导参与并提议成立了最大年龄差达70岁、现有110名成员的“大团体”。
    近6年来,邱立超和爱心志愿者们积极投身于各类公益活动近200次,帮扶救助对象涉及贫困家庭、孤寡老人、残疾儿童、患重大疾病的市民等。而对于为贫困学子铺就“助学路”,邱立超一点儿也不含糊,光走访调查,她和团队成员就会跑上七八天,看到情况确实困难、可怜的孩子,他们当下就从兜里掏出几百元钱帮着救急。以家为“根据地”、“聚集点”的邱立超摆弄着办公电脑说:“我们一旦调查发现谁家的孩子上不起学,就会开‘碰头会’或电话联系商量对策,将这些孩子的实际情况一一记录下来,并发布到QQ群和博客上,寻找能够帮助他们的爱心‘有缘人’,结成帮扶对子,及时予以援助。”她一边说一边翻开一个“账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载了他们对困难学生的资助账目明细和帮扶情况。“今年我们照例开展了春秋两季助学活动,筹集34000多元,共资助41名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学费、生活费等问题,群里也有77名志愿者与他们直接结成对子,时常给他们送去一些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除了群里志愿者筹集、捐助资金外,我们还与民政、妇联、关工委等部门协调,为孩子争取助学资金。”邱立超说。
    同样倾注于“爱心助学”、“金秋助学”的任桂梅,一直把孩子上学的事儿当成大事儿来办。“不能让想读书、会读书的孩子因为经济问题而放弃梦想,这也是对国家政策的积极响应。”任桂梅说。通过联系网格员和辖区居民介绍推荐,任桂梅经常到贫困家庭“家访”,一天就能走上七八家,及时发现及时救助,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长期帮扶。对电脑网络一窍不通的任桂梅虽然没法儿将每个困难孩子的情况都详细记载下来,但她对他们的困难和需求都了如指掌。比如,刚从白泉镇一所高中毕业考入大学的朱同学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却因为从小无父无母,一直寄住在姑姑家,生活十分拮据。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任桂梅和成员们为他送去了营养品,并每月资助他1000元钱;就读于大连海事大学四年级的刘同学,因为父母患上腰病丧失了劳动能力,需要大量的医药费,再加上平时所需的生活费,使刘同学萌生了辍学打工的念头,任桂梅不想浪费了“好材料”,便每月资助他500元生活费,鼓励他继续读书;已接受“任桂梅爱心工作室”3年资助的大二学生高同学,准备出国留学,但父亲下岗、身体又不好,长年靠低保生活,实在拿不出这么一大笔钱。在市领导的“穿针引线”下,任桂梅结识了一位爱心企业家,不仅帮助她资助了5名大学生,还替高同学解决了一部分资金。
    作为邱立超爱心团队的第一批受益者,现在上初中三年级的柳同学已连续6年获得平均每年三四千元钱的资助。柳同学说:“多亏了邱阿姨他们,我又能继续读书了。她告诉我有困难就找他们,一下子感觉身边多了不少亲人,心里有了依靠。我长大后,也要成为像他们一样乐善好施的人。”而备受任桂梅和成员们关爱的高同学说:“如果把我们比作树苗的话,任阿姨和其他叔叔阿姨就是守护园林的人,是他们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接近了梦想。”

    三个好汉带头“帮”   喇叭魅力”广征“辽源好人”
    2013年2月,辽源广播电视台交通文艺广播的3名成员为了帮助百姓解决生活中的大事小情、成为他们的贴心“参谋”,筹划了一档公益类节目——《辽源好人帮》。其中,对于救助贫困学生,梅喆、爱冬、白杨3人自当“义不容辞”,不仅通过热线电话倾听孩子的“求学烦恼”,还借助与节目联动的QQ群,及时发布“求助信息”,引发各界爱心人士纷纷响应。
    8月15日,大三学生李同学打进热线电话,倾诉了他的苦恼。原来,母亲不久前去世了,父亲患有脑梗,每月只能靠100多元的低保生活,而每年5800元的学费对他而言俨然是天文数字,加上父亲不能自理、无人照顾,他打算放弃学业,犹豫不决之下便求助于节目组。主持人爱冬在核实情况后,将其信息通过节目和QQ群发布出去,得到了3位好心人的资助,共计2000元。其中,一位李先生借助节目与李同学取得联系,将同样热衷公益救济的好朋友介绍给他,这位匿名的好心人不仅资助他6000元的学杂费,还为其提供每月1000元的生活费,直至大学毕业,并应允其毕业后可根据需要提供其就业岗位。“没想到一通电话帮我解决了学习生活上的大难题,还结识了那么多善良、有爱心的人,谢谢他们帮我继续完成学业。”李同学说。
    今年刚刚考入大学的刘同学拿着录取通知书、看着报到时间临近,心里不免有些着急和失落。因为父亲患病欠了不少外债,一家6口人只能靠母亲打工挣的钱勉强维持生计,而他申请的助学贷款又迟迟没有到位,学费一直没有着落。8月27日,在其同学母亲柳女士的陪同下,找到了节目组。得知详细情况后,梅喆等人立即将其“求助信息”在当晚的节目中予以播出,反响不错。其中,节目QQ群中网名为“老渔翁”的网友对此格外关注,联系其他网友给刘同学筹集了5000元钱,并亲自送他报到上学。为了帮助孩子解决就读的一系列问题,“老渔翁”带着刘同学找到校方领导说明情况,引起了学校的重视。除了减免其军训费、住宿费、服装费、学杂费外,还为其安排了一份勤工俭学的“差事”,每月能赚四五百元,减轻了不少生活负担。面对节目组和网友“老渔翁”的倾力帮助,刘同学千恩万谢,而“老渔翁”却淡然地说:“我身边有爱心、愿意投身公益的人还有很多,他们跟我一样是《辽源好人帮》的‘忠实粉丝’,因为这个节目做得真、做得实,我们愿意尽自己所能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据了解,截至目前,实际参与爱心救助活动的网友已达100余人,并逐渐壮大“好人帮”的队伍。“社会需要爱的氛围,孩子需要爱的关怀,我们希望借用小小的电台能唤起更多好心人对贫困学子的关爱与援助。”梅喆说。

    政企助学势头“不减当年”  “节俭风”力推“圆梦”行动
    在长期救助品学兼优、家庭贫困学生的爱心队伍中,少不了民政、总工会、社区文明办、关工委等部门支持的身影,更离不开机关、企业、工厂等单位的鼎力相助。在市委、市政府的号召、倡导下,他们积极投身并开展了“金秋助学”、“圆梦大学”等系列爱心公益活动。
    市民政局爱心慈善总会于2003年开始推出“双日捐”爱心助学活动,并于2012年将“圆梦大学”品牌救助项目列入“惠民行动计划”中,2013年还开办了“依恋慈善阳光班”,专门帮助特困生。截至目前,共救助贫困大学新生1200多名,资助金额达260多万元。今年,市慈善总会对高考重本分数线以上并被录取的城乡低保户、孤儿中的100名优秀考生开展救助,对每名大学生一次性救助3000元。同时,还取得九州地产的大力支持,获得慈善救助基金20000元,对低于重本线但家庭确实困难的优秀大学生给予2000元的救助。
    东山社区关工委通过设立爱心捐款箱、申请民政救助金、成立由区人大代表、社区退休干部等人组成的“关爱团”与受助学生结对子、直接同学校对接争取校方支持等援助方式,对辖区内在读学生给予临时救助和长期帮扶,并定期进行走访、回访,了解他们的生活所需。今年,在社区关工委的“牵线搭桥”下,刘同学等5名贫困大学生获得了每人2000至3000元的救助款;何同学等几名低保户学生得到了校方免除学杂费等帮扶支持;借助市妇联开展的“春蕾计划”,辖区内的2名留守男童参加了技能教育培训班,学习和生活更有保障。
    市中级人民法院从2007年开始与市第五中学建立帮扶救助关系,对考入重点大学但家庭十分困难的优秀新生伸出援手,每批筛选5人,每人每年资助5000元,直至大学毕业。长期以来,市中级人民法院干部处、机关党委等科室不搞活动、不浪费,践行“节俭之风”,将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爱心助学”活动,现投入助学基金近20万元。其中,已连续两年获得资助的张同学、黄同学等人的银行账户上今年又如期收到了4800元的学费;第二批的帮扶对象已选定,助学活动正在进行中。
    大唐辽源发电厂延续14年以来奖励考入重点大学的厂内职工子女的“风俗”,每人每年提供助学奖励2000元。2013年起,全面推行“金秋助学”活动,资助困难职工子女和困难女职工子女完成学业。今年,该厂将救助对象拓宽到大学毕业生,资助了6名大学生和1名高中生,共计13000元;对7名困难女职工的在校子女每人资助500元。通过救助和奖励“双结合”,加大助学帮扶力度。
    涓涓细流汇成河,暖暖真情织成爱。在用爱延伸助学之路上,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好心人和爱心组织紧随政府脚步、倾力“铺设”,替“未来之星”铲除荆棘、开拓道路,直通他们心底的“梦想花园”。
    
    唤醒爱心,伸出援手,关怀贫困学生。
    辽源日报社  褚天娇  设计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汪 琳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