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师何必有“宴”
谢师宴里的“不正之风”
谢师宴越来越受人诟病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越来越变味,越来越多的人以谢师宴为幌子搞不正之风,最终让谢师宴变成“奢侈宴”、“敛财宴”、“腐败宴”。这就像月饼本来只是一种食品,一旦被社会不正之风污染,就变得人人避之不及。
社会上很多人大肆举办谢师宴,助长了互相攀比的风气。谢师本来重在表达心意,在仪不在宴,尚俭不尚华。一些家长为了充面子而盲目举办“豪华”谢师宴,而且,一家办了这样水准的谢师宴,另一家就得想尽办法赶上或是超过原先的那个水准才是有面子,否则就会感觉没有颜面。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很多家庭都会为了一时虚荣而不计代价,这样一来整个社会就会陷入攀比的氛围中。更为可气的是,一些商家也利用家长的这一心理大打“高端牌”,推出各种种类繁多的宴席名城,将谢师宴的价格炒得极为离谱。
近年来,谢师宴在一些地方沾染了铜臭味,甚至成为一些人敛财的工具,早已经变了味儿、变了质。一些公职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抓住感谢老师、办升学酒的机会,拉上下属、同事以谢师之名收取红包,有些人则心领神会,在谢师宴的幌子下狠狠地“意思意思”,为将来办事情、走门路打下铺垫。这样一来,谢师宴的内涵就被复杂化了,本来是应当纯粹表达感情的行为却变得越来越不是原先的味道了。过度而奢华的谢师宴,既造成了“舌尖上的浪费”,也让人情往来复杂起来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不少的负担。
面对变味儿的谢师宴潜藏着“不正之风”的影子,很多人感慨谢师是人之常情,但谢师宴这种风气应该刹一刹了。现在,正是有鉴于此,一些地方出台了禁令,意在刹住借机敛财、铺张攀比等不正之风的盛行。
教师:谢师关键要有真情感
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表达对教师的谢意?老师最有发言权。谢师不一定非得局限于特定的形式,不一定非得讲究一定的排场,谢师关键在于有心、在于真情。
实事求是地讲,如若出于真情、如若出于单纯的谢师,家长和学生摆下宴席感谢老师,也在情理之中。但问题在于,很多谢师宴在演变的过程中变了味,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了,真实情感越来越少了。
面对每年的谢师宴,很多教师很纠结。学生于“金榜题名”之后,答谢老师。在此过程中,老师固然能感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也有益于养成尊师重教的风气。可是,面对流于形式的答谢方式,很多教师表示有些吃不消。每到谢师宴“旺季”,很多教师面对接踵而至的邀请,忽然间连连“赶场”吃大餐,更兼家长频频举杯,肠胃受不了,免不了还要强作笑脸。接受了这个学生的“盛情”,对别的学生的邀请几乎就没有理由拒绝,即使抵制谢师宴,恐怕也不免落个“故作清高”的名声。在采访中,许多老师表示虽然不满意这种现象但又十分无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校更是圣地,吃一顿饭虽算不上什么大事儿,但学生没有收入,用父母的钱摆宴,容易玷污孩子心灵,使同学们染上不良的风气。特别是对那些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学生来说,上百元、几百元是一笔很大的开销,不但会加重经济负担,对孩子今后成长也会带来不利影响。面对学生和家长的热情,多数老师无法强行拒绝学生和家长这份热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师说:“考上大学是孩子的本事,是家长和学校共同努力的结果,摆谢师宴感谢老师,家长的心意可以理解,有这份儿心就足够了。” 和这位老师一样,在采访中很多老师都表示家长借谢师宴表达感谢之情可以理解,但教书是老师职责所在,学生考得好,老师也高兴,请吃饭实在没有必要。
尊师重教是我们的优秀传统,谢师不应该流于形式,更不应该互相攀比,也不应该盲目追风。倘若学生和家长都对老师心存感激,可以通过其它方式表达。
学生:师生之情咋可用“薄酒一杯”谢过?
在古代,学生入学时,如果经济条件许可,要带上“束脩”之类的礼物,以示对老师的敬意。春秋时期的大师孔子就说过:“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在各行各业的拜师学艺的仪式上,也少不了要给师傅献上礼品,表达对师傅的心意。
孩子入学之后跟随自己的老师学习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几年过后,师生之间的情谊渐深。待到学成毕业时,学生对教师辛勤培育的感恩之情如何表达?师生之间的浓厚情谊如何表达?很多人会认为通过金钱、物质、饭局之类的方式来表达是最真实的、是最可取得。于是,谢师宴在社会上流行开来,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规模越来越大,档次越来越高,程序越来越复杂,花费越来越巨大。在不少地方,翅鲍入席,烟酒满桌,争相攀比,一些家长为了充面子而盲目举办“豪华”谢师宴。从情理上讲,如果心怀诚意摆上一桌适当的宴席向老师表达谢意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不计成本,不切实际,为了某种目的打着谢师之名而大办宴席的行为就值得商榷。在越来越热闹的升学宴背后,我们到底能看出多少对老师的敬意?倘若心里真有感恩,那“一杯薄酒”又怎么能谢过老师的培育之情。李开旭现在已经大学毕业,回忆起高中毕业时光,他说:“我高中毕业时,考得也挺好,但我并没有办谢师宴。因为我觉得对老师的感恩,不是这一顿宴席就能代表的。而对于老师的最好报答就是学生能够成材、学会做人。若是真的想用宴谢师,也没必要太奢侈,心意到了就行。如果是全班同学一起请老师吃顿饭,我觉得这样才是真正的谢师。希望学生和家长,不要把谢师宴看得太重。倘若一个班有70多个学生,如果每人都请一次,那老师整个假期就只能顾着赴宴了。学生可以选择其它方式表达对老师的感谢。”
家长:谢师宴是该有还是不该有?
高考过后,对高考毕业生来说收到了某高校的录取通知书之后,很多家庭开始筹划入学前的事宜。其中,摆谢师宴就是其中的一项内容。记者的朋友家今年就有一个孩子顺利地考入了一所大学,眼看着孩子入学的日子渐渐临近,这谢师宴马上也该举行了。这几天朋友夫妻俩儿掰着指头算计该请哪几位老师、哪些朋友、哪些亲戚,争论着请客的地点,比较着烟酒的价格,估算着全部的费用。从他们身上,记者看出来他们虽然认为谢师宴有点儿麻烦、有点儿破费,却认为这谢师宴不办不行。他们的理由是班里好多孩子,有的孩子请了,你不办个谢师宴的话,孩子自尊心过不去,而且为了照顾大家的面子这谢师宴还不能办的太寒酸,不然大家都没面子。在采访中,像这样为了孩子自尊和自己面子而不得不随波逐流大办升学宴的家长有很多,从他们身上我们能看出他们对办谢师宴的纠结。
在采访中,还有的家长表示谢师宴体现了尊师重教,教师言传身教让学生从中获得的人生感悟让孩子受益终生。所以,无论从社会的角度,还是从老师本身来看,为师之道是其他职业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就大多数家长和学生来说,感谢老师不仅仅感谢老师的文化传授,更多的是感谢老师为人师表的人生启蒙。因此,持这种观点的家长是赞同办谢师宴的。
有的家长则明确反对谢师宴。反对办谢师宴的家长认为盲目办谢师宴会给学生做一个不好的示范,使之陷入种种误区。中国人爱面子,你摆我不摆,面子下不来,谢师宴规格不高难显主人身份,越豪华越皆大欢喜;比来比去,谢师宴变了味儿了。如果任由此风汹涌,那么孩子在此种环境中成长能不受影响吗?有的学生平时就娇生惯养,加之虚荣心和攀比心作怪,成为“准大学生”后,头脑不冷静,不能清醒地明白高校的学费、生活费已是家庭的不小开支,甚至不理解过高消费会加重家庭经济负担,会让家长感到无奈和为难。
没有谢师宴我们该怎样感恩?
说完谢师宴,我们也不得不面对“怎么谢师”这样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面对不断发展的形势,我们表达对他人的感谢、感激之情,总该跳出“请客、送礼”的习惯圈子,需求新的途径了。
谢师的初衷本就包含感恩,重在有一颗感恩的心,说明学生对老师有一种“得意不忘本”的理念,这是值得肯定的传统美德,也是值得称道的人性之美。这就说明谢师源自学子内心深处的一片深情,因此,谢师的方式理应是最便利的表达师生之间的感情的。这样一来那种人云亦云,已成一种走形式、走过场的表演式的谢师方式就应该值得每一个人深思了。没有饱含感情的感恩方式,感恩时的物质再华美、内容再精致,也只能让人感到一种虚幻和浮躁,让人厌恶。时下,正在流行的谢师宴在很多场合下也不免变了味儿、走了样,在不断提高档次的过程中沦为很多人斗富攀比的“战场”,甚至让谢师宴沦落为滋生腐败的温床。对于这样的谢师宴,我们从中能看出几点尊师的意思?就算宴席排场很大,规格很高又能如何表达师生的真正情谊。
时代在变,谢师也应该创新。其实,谢师不一定非得要用谢师宴。感谢老师、感恩学校本没有错,但切不可拘泥于形式,更不可讲究排场。“宴”不是“谢师”的唯一方式,尊师重教可以有多种形式,不必把老师和学生的关系锁定在金钱与物质上。低碳社会,我们是否可以考虑下用低碳的方式来感谢恩师?同时,谢师有很多种方式,在教师节时送上祝福,空闲时间到老师家中坐坐,向老师汇报一下自己的近况等等,空闲时,别忘记了打个电话,发个短信……这样既节俭,又达到了感恩的目的,何乐而不为?
我们要深知习惯的改变是多种因素作用下的结果。我们提倡以“一张合影作留念”、“一个电话表谢意”、“一条短信送祝福”等新的、朴素的道别和感恩方式,在短时间内这种提倡往往没有多少效果。要想让新的感恩方式成为流行那就得靠时间、靠社会风气的转变。靠行之有效的制度约束。同时,我们也需要一种更纯粹、更质朴的“感恩文化”。毕业生应该懂得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一份更温馨、更持久的校园记忆和师生情谊,拥着一份集体的爱,抱着一颗感恩的心。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李 锋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