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运会”,我们不仅仅收获了金牌

本报记者 陈兴权

    由我市承办的吉林省第十七届运动会已于9月5日落下帷幕。作为东道主,辽源不仅收获了36枚金牌,还巧借赛事契机,全方位地向外界展示了自己的文化底蕴、区位优势、产业特色,使辽源在得到各级媒体关注的同时,提升和扩大了省内外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作为竞技体育,金牌固然是我们每个队员所追求的至上目标,但并非是体育运动的真正意义。超越自我、永不言败、人人参与等,都是体育精神的内涵,也是体育赛事的精彩所在。
    回眸短暂的5天赛事,每一位投身其中的组织者、运动员、志愿者及其他工作人员,因角色不同、分工不同、站位不同,追求的目标并不一致,但我们却共同收获了承办省级大赛的经验,并通过大赛检验了自己,锤炼了自己,找出了自己的弱项与不足。
    经验没有胜负之分,赛场上的失意与得志并不能伴随终身。正如毛泽东所说: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唯有不断地去总结成功的经验,不断地去吸取失败的教训,才能使我们跑得更快,跳得更远。
    赛场上的加油呐喊声已然淡去,但新的话题却在叩问:除去金牌,“省运会”还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顽强、从容、友善,是赛场上众多运动员的瞬间剪影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面对强敌,16岁柔道小将刘鹤靠着顽强的意志,在最后7秒钟,完成了夺冠目标;还是孩童的董珈池,在手臂缝合10针的情况下,强忍剧痛完成了游泳比赛,并夺得了第5名的好成绩;8岁的小乒乓球选手梁师语,在比赛中与通榆县的选手打得难解难分,赛后却成为了挚友,两人不仅亲密无间,梁师语还请求教练准许她带着新结识的小姐姐游辽源。
    童言无忌,童言也无戏。一切皆源于开放的辽源、坦诚的辽源、朴素的辽源。
    3位小选手的故事说明:胜利固然可喜可贺,但参与未尝不是一次磨砺。当我们懂得了奋力一搏,懂得了迎难而上,懂得了与人相处,说明我们已经成熟,已经学会了享受另一种意义上的进步与胜利,这是“省运会”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是金牌所不能比拟与替代的,他是意志的展示,文化的养成,更是百折不挠的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
    或许36块金牌不足以说明辽源的体育实力,也不能代表全民参与健身运动的规模,但是,当一张张“魅力辽源”、“智慧辽源”、“活力辽源”、“好客辽源”的名片植入每一位参与者的脑海时,潜在的收益将是无穷无尽,届时,辽源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呈现新的格局,体育事业也将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如果说辽源在“意识领域”独享了自己的一片蓝天,那么在物质上我们更是占尽了“地利”。没建一处新场馆,但辽源与东丰的基础设施建设却得到进一步完善。平整、宽阔的柏油路,修葺一新的景观带,充满节日色彩的城市氛围,无不彰显着一个既年轻又充满活力的新辽源。
    这是一笔丰厚的财富,既包含精神力量,又囊括物质储备,对前进中的辽源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