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源,这样吸引全省目光
本报记者 李艳红 付晓娇
“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城市”——辽源成为转型城市中的样本;
全国首批“智慧城市试点”——辽源成为试点城市中的示范;
“全国见义勇为城市”;
辽源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位居全省首位;
……
辽源面积不大,但名气十足;辽源人口不多,但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在全力向建设幸福美丽辽源迈进的时刻,全省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综合性体育赛会——省第十七届运动会将青睐的目光又投向了辽源。如此之城,其魅力、其能力、其魄力,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思考。
成功转型——让城市展露迷人笑容
辽源还只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年轻城市,目前正处在一个全面转型的历史时期,但在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却有了突出的成就。
在走向转型成功的道路上,辽源积极探索创新,统筹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开创了经济快速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特别是在2013年,面对宏观经济下行的压力,辽源地区生产总值实现了可比增长9%,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8%。作为全省行政区划和经济总量最小的地区,辽源正在拉近与其他较发达城市的距离。围绕加快推进经济转型,辽源不断深化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实现了产业优势再造。城乡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一批与百姓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成效明显。改善民生取得重要成果。去年全市投资47.5亿元,完成了11个方面46件惠民实事,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了12%和15%。
转型的成功,让辽源百姓切实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对城市的满意度和生活幸福感持续上升,幸福笑容绽放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脸上,努力奋进的辽源获得了百姓的认可和称颂,更赢得了省内外城市的认知和城市发展的先机。
人文积淀——让城市尽显优雅自信
塑造城市文明的过程,就是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从硬件到软件,从物质到精神,从有形到无形,为辽源的城市文明增添了靓丽色彩。一件件优秀的文艺作品,一曲曲动听的琵琶乐曲,让人们看到了辽源丰富的人文内涵,辽源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伴随着文明城市的创建,人文辽源的魅力带着玫瑰花一样的清香向我们走来。
漫步东辽河畔、魁星楼下、东辽河大桥等处,具有辽源特色的景观愉悦着人们的身心。从车水马龙的城市主干道到曲径通幽的背街小巷,从鳞次栉比的现代化建筑到富有欧洲风格的奢华别墅,辽源人真切地感受到身边的这座城市正悄然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一路、一园、一桥、一景、一楼,像一枚枚精致徽章,烙印着辽源这座城市从打基础、聚能量到全面追求文化品位、塑造城市形象的飞跃。
在塑造美丽城市的过程中,辽源着力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土地节约集约、新能源开发利用、节水型社会等国家级试点建设,形成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强化了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实施了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辽源。
社会和谐稳定——让城市如花绽放
社会和谐稳定是城市发展的基石。只有生活在社会稳定、治安良好、民族团结、社区亲和、城市城乡协调发展的城市,居民才能安居乐业,才能充分享受丰富多彩的现代化的城市生活,才能将城市视为自己物质的家园和精神的归宿。
建设平安辽源,一直是市委、市政府致力打造的“城市名片”。在推进平安辽源建设中,辽源构建起了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多元化矛盾调解体系、基层综治组织建设体系、社会协同推进体系、平安教育预防体系五大系统工程。五大体系如同“五根手指”,拳头紧握,便“攥”住了平安。
与此同时,辽源坚持“标本兼治”,依法完善社会管理工作体系,连续3年荣获全国见义勇为城市奖,群众安全感和对政法机关满意度排名全省第一。进一步完善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依法解决信访突出矛盾和问题,化解了一批信访积案。加强了对安全生产的组织领导,狠抓责任落实,全面提升了综合监管能力。建立市县乡村“四级监管网络”,确保了食品药品安全。“十位一体”道路交通事故快速处理机制被评为全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十佳案例”。坚守安全发展红线,整改各类安全隐患,重点高危行业和规模以上工贸企业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辽源因此荣获“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先进单位”称号,连续5年获省政府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考核一等奖。
如何吸引别人羡慕的目光?也许一个理由就足够:辽源做得实在。
2014年的辽源,必定成为吉林的焦点,吸引全省人民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