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敬业吗?
没有不重要的工作,只有不敬业的员工。无论学历高低、工作如何,只要走进职场,你都应该以敬业的职业精神来要求自己,用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而我们身边往往有些人,却为自己能占用一些公家的小便宜、工作时间里办点儿私事儿、在领导面前干点“面子活儿”得到领导的表扬而沾沾自喜。其实,你糊弄的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今天你对工作的不负责任,有可能明天你就会被淘汰或者被他人取代。一个不尊重自己工作的人,不会认真对待工作,不会在工作中取得成就,也不会赢得他人和社会的承认及尊重。相反,把敬业变成一种习惯和坚持,就能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积累更多的经验,以自己的工作业绩得到相应的回报。
工作时间是指什么?就是你一天有效工作的开始。比如,用人单位规定8时30分上班,那么8时30分一到,你就应该处于工作的最佳状态。那些吃早餐、烧水之类的琐事,都应该在8时30分之前完成。上班时间的每分每秒都是工作单位的,绝不应该因自己的私事而耽误上班的工作时间。在工作单位里要遵守工作纪律,认真工作,不要趁机利用职务之便,借用单位所提供的办公电话、计算机等设备处理个人的私事,更不可以在上班期间随意出去在外面做私事儿,这也是做事儿的基本原则和做人的道德底线。
上班时间不“干私事儿”看似事儿小,这实则是用人单位对每一个员工最基本的要求。也许大家会认为,这是无伤大雅的小事儿,但却体现出了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学习态度、行为方式以及做人理念。试想,如果每个人都自私自利,在办公室里接打私人电话,发私人传真或上网购物,别的不说,“干私事儿”肯定不能明目张胆,精神时刻高度紧张,很怕别人发现,从而导致工作效率低,会影响后续工作的正常开展。当然,这样的局面,肯定是老板不愿意看到的。
下面这个故事,是记者近日采访我市某一用人单位负责人时,该负责人向记者列举的实例。值得大家深思。
小李供职于我市某大型企业,从事办公室文职工作。平时的她,工作很繁忙,但繁忙之余,还不忘抽空打电话给朋友,一打起电话来就忘了手头的工作。在办公室其他同事的印象中,小李喜欢抱着单位电话谈些无关紧要的事儿。她在电话旁心情舒畅谈笑风生的同时,忽略了周围同事的感受,也不顾其他有关的业务电话是否能打得进来,这既耽误了自己的工作,又影响了周围同事的工作。一天,终因小李没有区分好工作时间和私人时间,致使漏接了一项大的业务,小李也受到了严惩。所以,如果不把“公私”分清楚,平时工作中不认真对待这些细节,我们很可能会出现小李那样的问题。
对用人单位的领导来说,工作时间员工处理私人事务的习惯,有悖于职业道德的规范要求。有些领导通常把私人事务的多少,当做一位员工是否爱岗敬业、认真负责、积极主动的考核标准。因此,如若“公私”不分,工作时间倾向于处理私人事务,既影响你的工作质量,也直接影响了你在领导心目中的形象,会让人不信任,也影响了个人的前途。
在竞争激烈的职场生存环境中,每个人都在为不落人后而暗暗展开较量,使出浑身解数展示其魅力。即使你的个人工作能力很强,能在短期内出色地把领导交付的工作完成,也不要只顾陶醉于眼前的满足。如果你宁可每天对着电脑无所作为,也不去向上级领导请示新的工作任务,而是好吃懒做只顾着享清闲,那你终究会被淘汰的。实践证明,只有踏实肯干、努力做事才是做人的根本,也是职场中取胜的最有效“利器”。在短时间内“投机取巧”的小聪明,也许可以敷衍蒙混过关,捞取“升级”的筹码。但时间一久,“狐狸”的尾巴终究会露出来的。
成功的机会是靠自己的努力来获取。而这种机会就潜藏在平时的工作中,“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只要你能任劳任怨、埋头苦干,最后定会有所收获。相反,我们身边,不得不承认确有一些华而不实、金玉其外的人会得到一定的利益,如果你总有在工作方面投机取巧的浮躁心理,急功近利求速效,其结果往往是欲速则不达,最终只能是自作聪明、自断前程。因此,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所以不必担心周围的人是否了解自己,只要你足够优秀,总有那么一天你会“闪亮”,让你的人生大放光彩。踏踏实实地努力工作,相信自己离成功也不会太远了。
爱占单位便宜的人,百害而无一利。古人云:“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贪图便宜很容易会被周围的人察觉到,到时候一传十、十传百,这贪蝇头小利便坏了你自己的名声,可谓贪小失大。因此,不要将单位资源用于私人用途上。
工作中,有些人往往习惯了占用上班的时间去做自己的私事儿,也有些人喜欢占单位资源的便宜,认为公家的便宜,不占白不占;公家的油,不揩白不揩。但是这些细微的小动作都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品行。一个人的品行与道德的好坏,往往在细节上可以体现出来,俗话说:“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不要小看一张信纸或者一块橡皮,它所造成的影响,会比你想象的要严重得多。周围有许多人在职场打拼多年,却一直没有获得过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有的归根结底败在了自己行为不良的职业操守上。很多单位的领导者,往往会透过这些细微事物去观察和评判自己下属的工作责任心,“小用看能力,中用看业绩,大用看品行”,只有那些品德高尚的人,领导往往才会委以重用。
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即使别人在那样做,你也不能跟风去效仿。在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儿中,诸如报销车费、午餐费时多加几元钱,帮单位采购物品在供应商那里拿点“甜头”等等……单位的物品不是免费公共资源,你必须坚持自己的原则,处处注意自己的不良行为。要养成不拿单位一针一线的好习惯,从这些点滴小事儿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和品德,并做到领导交办的任何一项工作都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同时,需要克制住自己的“贪欲”,用理性控制欲求,在心里铭记“非理之财莫取,非理之事莫为”。
而在现实生活中,“差不多”的声音也不绝于耳。厨师烧菜,常说“差不多就行了”,结果就会出现消费者流失;装修队装修,工匠们常说“差不多就行了”,结果就会出现许多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会计统计结果一句“差不多”,可能会颠覆一个企业的存亡。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人:他们每天按时打卡,准时上下班,却没有及时完成工作;每天早出晚归,看上去忙忙碌碌,而对工作却不愿尽职尽责。对他们来说,工作只是一种应付,“差不多”就行。这种人一边抱怨没有施展才华的地方,一边敷衍工作,只做到“差不多”、说得过去、上司挑不出毛病就行了。殊不知,这种“差不多”的思想导致的结果却是“差很多”。
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也曾经说过:如果训练一个日本人,让他每天擦6遍桌子,他一定会这样做;而一个中国人开始也会擦6遍桌子,慢慢觉得5遍、4遍也可以,都差不多。最后索性不擦了。这样每天工作欠缺一点,天长日久就成为落后的顽症。所以,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张瑞敏发明了“日事日清,日清日高”的“0EC管理”办法,这个办法的实施使得海尔的每一个员工都能够对自己的工作严格要求,把每一天的工作都做到最好。
而我们当中往往很多人只把工作做到“差不多”就行了。殊不知,“差不多”就是“差很多”,差一点儿成功就是没有成功。世界文豪伏尔泰说:“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子。”我们的工作中总是有一些看上去无关紧要的小事儿,但正是这些小事儿却能够决定你的成败,因为正是对待小事儿上的一丝不苟能使你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从而为你的职业生涯开创出更广阔的明天。不少人面对工作总是将“差不多、过得去、慢慢来”挂在嘴边,在这种意识的作用下,工作自然会出一些漏子,而当问题出现后,又总是给自己找借口,“不就是螺丝拧歪了吗?又影响不了大局”、“不就是报表里错了一个数字吗?下次注意点儿就行了”、“不就是文件页码装订错了吗?下不为例就是了”,如此等等。
这种“差不多”心态要不得!我们每个人、每个企业都要努力避免陷入到这个误区当中。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多问自己几次“真的可以‘差不多’吗?差的那一点儿会给自己、给公司、给顾客带来什么害处?”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彻底告别“差不多先生”,真正杜绝“失之毫厘、谬之千里”的工作失误。
本版策划 咸凯慧
而我们身边往往有些人,却为自己能占用一些公家的小便宜、工作时间里办点儿私事儿、在领导面前干点“面子活儿”得到领导的表扬而沾沾自喜。其实,你糊弄的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今天你对工作的不负责任,有可能明天你就会被淘汰或者被他人取代。一个不尊重自己工作的人,不会认真对待工作,不会在工作中取得成就,也不会赢得他人和社会的承认及尊重。相反,把敬业变成一种习惯和坚持,就能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积累更多的经验,以自己的工作业绩得到相应的回报。
“干私事儿”丢了谁的公信力?
刘东太 本报记者 赵 强
单位是讲求效益的地方,从法理上讲,上班时间属于公事儿。代写材料赚外快、逛购物网站买东西等上班的时候处理私人事务,无疑是在浪费用人单位的资源和时间。如果你常在工作期间处理私人事务,领导就会觉得你不够忠诚和敬业。如果领导对你有了这样的想法,不用说脱颖而出,你离拎背包走人也为时不久已。工作时间是指什么?就是你一天有效工作的开始。比如,用人单位规定8时30分上班,那么8时30分一到,你就应该处于工作的最佳状态。那些吃早餐、烧水之类的琐事,都应该在8时30分之前完成。上班时间的每分每秒都是工作单位的,绝不应该因自己的私事而耽误上班的工作时间。在工作单位里要遵守工作纪律,认真工作,不要趁机利用职务之便,借用单位所提供的办公电话、计算机等设备处理个人的私事,更不可以在上班期间随意出去在外面做私事儿,这也是做事儿的基本原则和做人的道德底线。
上班时间不“干私事儿”看似事儿小,这实则是用人单位对每一个员工最基本的要求。也许大家会认为,这是无伤大雅的小事儿,但却体现出了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学习态度、行为方式以及做人理念。试想,如果每个人都自私自利,在办公室里接打私人电话,发私人传真或上网购物,别的不说,“干私事儿”肯定不能明目张胆,精神时刻高度紧张,很怕别人发现,从而导致工作效率低,会影响后续工作的正常开展。当然,这样的局面,肯定是老板不愿意看到的。
下面这个故事,是记者近日采访我市某一用人单位负责人时,该负责人向记者列举的实例。值得大家深思。
小李供职于我市某大型企业,从事办公室文职工作。平时的她,工作很繁忙,但繁忙之余,还不忘抽空打电话给朋友,一打起电话来就忘了手头的工作。在办公室其他同事的印象中,小李喜欢抱着单位电话谈些无关紧要的事儿。她在电话旁心情舒畅谈笑风生的同时,忽略了周围同事的感受,也不顾其他有关的业务电话是否能打得进来,这既耽误了自己的工作,又影响了周围同事的工作。一天,终因小李没有区分好工作时间和私人时间,致使漏接了一项大的业务,小李也受到了严惩。所以,如果不把“公私”分清楚,平时工作中不认真对待这些细节,我们很可能会出现小李那样的问题。
对用人单位的领导来说,工作时间员工处理私人事务的习惯,有悖于职业道德的规范要求。有些领导通常把私人事务的多少,当做一位员工是否爱岗敬业、认真负责、积极主动的考核标准。因此,如若“公私”不分,工作时间倾向于处理私人事务,既影响你的工作质量,也直接影响了你在领导心目中的形象,会让人不信任,也影响了个人的前途。
“面子活儿”最后揭了谁的丑?
本报记者 赵 强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人:他们只喜欢去做领导看得见、短期内又能收到理想效果的工作,也就是喜欢做“面子”上的事儿。然而,当领导不在时,他们就放任自流、无事可做、精神懒散。这一类人往往靠“见机行事”来讨好、取悦领导。实际上,那些满嘴花言巧语的人往往不会被重用,甚至让人厌恶,只有那些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员工,才是被领导所器重和赏识的。无论在什么时候,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在赢得领导和同事们的肯定和赞扬同时,还能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在竞争激烈的职场生存环境中,每个人都在为不落人后而暗暗展开较量,使出浑身解数展示其魅力。即使你的个人工作能力很强,能在短期内出色地把领导交付的工作完成,也不要只顾陶醉于眼前的满足。如果你宁可每天对着电脑无所作为,也不去向上级领导请示新的工作任务,而是好吃懒做只顾着享清闲,那你终究会被淘汰的。实践证明,只有踏实肯干、努力做事才是做人的根本,也是职场中取胜的最有效“利器”。在短时间内“投机取巧”的小聪明,也许可以敷衍蒙混过关,捞取“升级”的筹码。但时间一久,“狐狸”的尾巴终究会露出来的。
成功的机会是靠自己的努力来获取。而这种机会就潜藏在平时的工作中,“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只要你能任劳任怨、埋头苦干,最后定会有所收获。相反,我们身边,不得不承认确有一些华而不实、金玉其外的人会得到一定的利益,如果你总有在工作方面投机取巧的浮躁心理,急功近利求速效,其结果往往是欲速则不达,最终只能是自作聪明、自断前程。因此,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所以不必担心周围的人是否了解自己,只要你足够优秀,总有那么一天你会“闪亮”,让你的人生大放光彩。踏踏实实地努力工作,相信自己离成功也不会太远了。
“占便宜”因小失大谁买单?
本报记者 赵 强
比如,在一家单位工作的时间久了,一些人就时不时地把单位的物品拿回到自家使用,小到一张信纸、一块橡皮、一支圆珠笔、几页复印纸……并且还能心安理得地使用。在他们眼中,占用单位的一张信纸、一块橡皮等这些细小物品都是理所当然,而且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儿。尽管这些小物品不值钱,却能真实地反映出一个人的职业操守和道德素养。爱占单位便宜的人,百害而无一利。古人云:“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贪图便宜很容易会被周围的人察觉到,到时候一传十、十传百,这贪蝇头小利便坏了你自己的名声,可谓贪小失大。因此,不要将单位资源用于私人用途上。
工作中,有些人往往习惯了占用上班的时间去做自己的私事儿,也有些人喜欢占单位资源的便宜,认为公家的便宜,不占白不占;公家的油,不揩白不揩。但是这些细微的小动作都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品行。一个人的品行与道德的好坏,往往在细节上可以体现出来,俗话说:“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不要小看一张信纸或者一块橡皮,它所造成的影响,会比你想象的要严重得多。周围有许多人在职场打拼多年,却一直没有获得过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有的归根结底败在了自己行为不良的职业操守上。很多单位的领导者,往往会透过这些细微事物去观察和评判自己下属的工作责任心,“小用看能力,中用看业绩,大用看品行”,只有那些品德高尚的人,领导往往才会委以重用。
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即使别人在那样做,你也不能跟风去效仿。在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儿中,诸如报销车费、午餐费时多加几元钱,帮单位采购物品在供应商那里拿点“甜头”等等……单位的物品不是免费公共资源,你必须坚持自己的原则,处处注意自己的不良行为。要养成不拿单位一针一线的好习惯,从这些点滴小事儿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和品德,并做到领导交办的任何一项工作都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同时,需要克制住自己的“贪欲”,用理性控制欲求,在心里铭记“非理之财莫取,非理之事莫为”。
“差不多”其实“差很多”
本报记者 咸凯慧
“差不多先生”是胡适在《差不多先生传》中虚构的一个人物。“差不多先生”的口头禅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于是,他把红糖买成白糖,把十写成千,把山西看成陕西,他临终前甚至说:“活人同死人也差不多,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认真呢?” 而在现实生活中,“差不多”的声音也不绝于耳。厨师烧菜,常说“差不多就行了”,结果就会出现消费者流失;装修队装修,工匠们常说“差不多就行了”,结果就会出现许多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会计统计结果一句“差不多”,可能会颠覆一个企业的存亡。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人:他们每天按时打卡,准时上下班,却没有及时完成工作;每天早出晚归,看上去忙忙碌碌,而对工作却不愿尽职尽责。对他们来说,工作只是一种应付,“差不多”就行。这种人一边抱怨没有施展才华的地方,一边敷衍工作,只做到“差不多”、说得过去、上司挑不出毛病就行了。殊不知,这种“差不多”的思想导致的结果却是“差很多”。
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也曾经说过:如果训练一个日本人,让他每天擦6遍桌子,他一定会这样做;而一个中国人开始也会擦6遍桌子,慢慢觉得5遍、4遍也可以,都差不多。最后索性不擦了。这样每天工作欠缺一点,天长日久就成为落后的顽症。所以,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张瑞敏发明了“日事日清,日清日高”的“0EC管理”办法,这个办法的实施使得海尔的每一个员工都能够对自己的工作严格要求,把每一天的工作都做到最好。
而我们当中往往很多人只把工作做到“差不多”就行了。殊不知,“差不多”就是“差很多”,差一点儿成功就是没有成功。世界文豪伏尔泰说:“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子。”我们的工作中总是有一些看上去无关紧要的小事儿,但正是这些小事儿却能够决定你的成败,因为正是对待小事儿上的一丝不苟能使你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从而为你的职业生涯开创出更广阔的明天。不少人面对工作总是将“差不多、过得去、慢慢来”挂在嘴边,在这种意识的作用下,工作自然会出一些漏子,而当问题出现后,又总是给自己找借口,“不就是螺丝拧歪了吗?又影响不了大局”、“不就是报表里错了一个数字吗?下次注意点儿就行了”、“不就是文件页码装订错了吗?下不为例就是了”,如此等等。
这种“差不多”心态要不得!我们每个人、每个企业都要努力避免陷入到这个误区当中。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多问自己几次“真的可以‘差不多’吗?差的那一点儿会给自己、给公司、给顾客带来什么害处?”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彻底告别“差不多先生”,真正杜绝“失之毫厘、谬之千里”的工作失误。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