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世界舞啁啾

本报记者 李奎福 季式学


独具特色的东北二人转。 本报记者 胡希伟 摄

    二人世界舞啁啾,悠扬小调唱不休。
    一条彩带凌空起,恍若仙境乐悠悠。
    东北二人转是关东大地培育出的一朵艺术奇葩。作为广泛流传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它植根于黑土地,回响在百姓间。“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这句话道出了二人转在东北父老乡亲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二人转以旺盛的生命力在东北地区存在了近300年,并对地区文化特征进行了出色的解读,具有深刻的历史和文化认识价值。
    二人转是东北特定的民俗风情产物,体现出黑土地的文化特征,是东北地理、历史、文学、音乐、舞蹈和民俗等方面的百科全书。因其特殊的表演形式,使其包涵了秧歌性、说唱性、戏剧性和滑稽性。它的曲调时而俏皮婉转,时而粗犷奔放;它的唱词明白如话,幽默风趣;它的说口源于田间地头、农家场院,很像相声中的“包袱”;它的舞蹈多半源于东北的秧歌步,并配上扇子、手绢等绝活;它的工夫粗如大缸、细似牛毛,惟妙惟肖。正丑表演朴实大方、夸张怪诞,符合群众的审美情趣。300年来,二人转里沉淀了东北农民火热的情感,他们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一笑一颦,他们的梦想、企盼、渴望,仿佛一瞬间都在这里凝聚和满足,思想在此得以升华。毫不夸张地说,二人转是老百姓百吃不厌的精神大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二人转在辽源地区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从城市到乡村,对这门艺术几乎人人耳熟能详。在剧场、在社区、在田间地头,经常可以看到二人转的演出,二人转给人们带来了一份快乐和轻松,丰富了大家的精神生活。
    在辽源,最具代表性的红旗剧场于1953年建成。几十年来,有无数民间二人转艺术家在此献艺,留下了很多精美的段落和故事,让人回忆,让人感怀。缘于辽源二人转艺术空前普及,2003年,我市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二人转艺术)。
    1984年,东辽县渭津镇成立了业余农民二人转小剧团。从此,这些小演员们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培养出如闫学晶、傅莲英等许多艺人。小剧团演出的多种光盘在文化市场上流通,有50多人在省级专业大赛中获奖。他们坚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把欢乐和温馨撒向千家万户。1992年,渭津镇被省政府命名为“二人转之乡”。
    辽源得天独厚的人文山水,浇灌着二人转这株艳丽的艺术花朵,使其在民间的舞台上大放光辉、大展风姿。那或高昂或委婉的旋律,穿越在丛林,甜美在心田,感动在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