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透支”了你的信用
人无信不立,也无信不兴。彼此的信任是一个人成才、成功的基础;社会上信用体系的完善是一个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很多人或是单位却并没有太在乎“信用”,我们几乎所有人都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陷入了一种“信任”困境。 陷入“信任”困境就意味着个体或单位在“透支”着自己的信用,在破坏着社会的信用体系。
每个人、每个行业都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别辜负了职业对你的信任,需要每一位从业人员对得起自己的职业操守。职业道德不立,社会信任危机难除。“苏丹红”、“瘦肉精”、“地沟油”,让人闻“餐”色变;公交司机开公交车如赛车;中秋节、教师节,家长排队送红包;一些网站的记者和编辑,为了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点击率,为了出名、为了获利,撰写大量负面的、情色的文章,转载一些不实的谣言,甚至制造谣言……但是,为谋取一己私利而忘记职业操守,不顾社会信任的做法,必定在社会上造成不良的影响。
某些行业,部分从业者的不良行为影响极坏,透支了整个行业的信用,造成了公众的集体不信任。就拿医疗行业来说吧,就有一个例子引人深思。急诊室内,因误食了过量安定药物的老人昏迷不醒,医生给患者注射了帮助患者清醒过来的药剂,老人有了短暂的清醒。正当医生打算做进一步的处置,给患者抽血检查血液中的药物含量时,患者家属却不配合起来。“已经清醒了,干什么还作进一步的化验,是不是就想多收点儿钱。”医生耐心解释:“患者的清醒只是暂时的,为确保患者安全,还需做血液中的毒物检查。”可患者家属们依然不依不饶,坚持认为医生的行为只是为了牟利,拒绝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就在这时,患者再次昏迷,患者年仅3岁的小孙女哭着喊,谁来救救爷爷,家属们才停止争执,请求医生施救。一阵施救过后,患者脱离了生命危险。可整个急诊室内,所有人的心情却轻松不起来,都不禁在思考一个问题:“这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我们之间,失去了最起码的信任?”这个事例反映了当今社会医患之间不信任暴露出的社会大问题。
职业操守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所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既是对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要求,又是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是对社会做出的一种职业承诺。不管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都要兑现职业承诺,不辜负职业对你的信任。
从春秋时期齐国的“管鲍之交”,到战国时代赵国亷颇和蔺相如的“刎颈之交”,钟子期和俞伯牙的“知音之交”,张元伯和范巨卿的“鸡黍之约”,到三国时期刘、关、张三人的“生死之交”,都是人们千古传承的佳话,也是朋友相处的楷模。他们的故事之所以千古流传就是因为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朋友间的信任。
真正的朋友相处靠的不是名利,友谊的凝结在于彼此间的承诺和彼此间的信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古人的诗句短短10个字,朋友间的信任,以及对友谊的珍惜之情跃然纸上。马克思说:“友谊需要忠诚去播种,热情去灌溉,原则去培养,谅解去护理。”朋友之间的信任很重要。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名、利诱惑的增多,朋友间的这种信任和友谊,好像已经渐渐让人淡忘,甚至漠视。朋友之间没有诚信和信任,那么“友谊天长地久”的誓言便只是一句空话,朋友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复杂起来,始终以至诚至信相待的朋友日渐稀少,更多的人则是以经济利益作为联结朋友的基础和纽带。还有许多人将“朋友”作为追求个人利益的手段与阶梯,甚至有些人还打着“朋友”的幌子,大行欺蒙诈骗的伎俩,以达到钻营谋利之目的。
海涅曾说过:“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是的,生活在谎言中,怎么可能会快乐?朋友之间被谎言钻了空子,友谊之花将会凋零。
朋友王隆华和妻子有一个3岁半的孩子。王隆华和妻子在城里做生意,一天到晚都很忙,这小两口儿无暇照看孩子。最后,他们决定把这个淘气的小家伙送到乡下的爷爷家里去。王隆华和妻子商量:“硬是把这小家伙送过去估计是不行,这小孩可是很聪明,一定是不肯去的。”“那咱们给他来个善意的谎言把他哄去,咱俩再趁机快点儿溜走,等孩子发现咱们走了的时候也追不上咱们了。”妻子给出了一个建议。之后,王隆华又电话告知父母和自己演一出戏,把孩子给哄下来。
安排妥当后,王隆华和妻子对自己的孩子说:“你是不是想爷爷、奶奶了?今天带你去上爷爷家玩玩好不好?还记得爷爷家的小山羊和小鸡吗?”这样一说,小家伙心动了,高兴地和爸爸妈妈出发了。
到了孩子的爷爷家,贪玩的孩子一下车就去院子里玩去了,清脆的笑声在院子里回荡。不一会儿,奶奶笑呵呵地走过来对孙子说:“咱们去买好吃的吧!”天真的孩子不假思索地就和奶奶出去了。就在孩子和奶奶出去的空当,王隆华和妻子开车回县城了。在王隆华看来,用这样的方式把孩子留下来没什么不好的,孩子有人看管了,自己也放心了。可是,他们不知道这样做在孩子的心里已经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孩子回来后发现自己的父母已经离开,非常伤心,大哭了一场。在这之后,王隆华和妻子再和孩子说什么事情,孩子都会警惕地问很多问题。每当孩子有问题的时候,王隆华都自认为是孩子聪明的表现,而不是把这样的情况看做是自己不经意间对孩子“欺骗”所产生的不良后果。
孩子缺乏判断力,不辨真假,常常把成人的话当真。在事后发现被骗,也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当然,孩子们之间往往存在比较大的个体差异,并非每个孩子都如我朋友家的这个小男孩如此敏感。那些天性粗线条一些的孩子兴许很快就忘了这件事,不会有如此大的反应。尽管如此,无论对哪种类型的孩子,伤害都是存在的。
信任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重要的情感体验。孩子就是一张白纸,作为家长应当谨慎对待自己的言行,并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营造信任氛围浓厚的环境,教孩子学会信任。
食品、药品的安全大家不放心;家长告诉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部分专家成了收企业红包的“代言人专家”以及说出匪夷所思言论的专家;对一些“官方说法”、“官方澄清”,人们也开始半信半疑;去医院做手术不给医生红包不踏实;快递物品一定要当面检查物品签收才放心;跌倒的老人扶不起等一系列现象都是当今社会普遍不信任的表现。
对什么事儿都习惯性地质疑从某种角度上讲,是拒绝盲从和轻信,通过多方位的质疑不断地接近真相。但信任度降低的负面影响肯定更大。从个体看,对衣食住行的多个环节都“疑神疑鬼”,自然会产生一种不安全感。当社会整体信任已然形成了行业间甚至阶层间的割裂甚至对立,这无疑是不容忽视的社会危机。同时,群体间的不信任也在加深和固化,官民、警民、医患、民商等社会关系的不信任程度也在进一步加深。从整个社会看,彼此之间的互不信任,无疑会增加社会的运行成本和社会管理的难度。
是什么“稀释”了彼此的信用度?我们的信任去哪了?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和深思的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社会信用度的降低也有一个时间跨度,是社会公众在经历部分社会成员“透支”信用的举动后的负面结果。信任的丧失往往会很轻易,有时候只是个别行为即可引起公众对某个群体的普遍怀疑。
如何重拾信任的信心?如何重建信任的机制?这是一个需要我们面对的问题。信任是一个不断建立的过程。从个体方面来讲,一段关系从最开始建立起,关系中的人彼此就在不断地评估,每一次诚信、正直的品质都会加深一种安全感和信任感。因此,重塑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还得从自我做起,个人在社会交往中应该信守承诺,讲信誉,重信用,忠实履行自己承担的义务,做到“言必行,行必果”。从社会层面讲,我们还需要在倡导诚信文化,建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制度安排及其运行机制来推进社会信任机制的建设,增加社会透明度,加大对各类造假者的惩罚力度,为大幅度提高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而努力。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李 锋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
遵守职业操守 别让行业承诺打折
每一种职业都会有自身独特的职业要求,也即是这份职业为社会或是个人提供什么样的产品或是服务。从事某一职业的人不仅需要别人信任自己,给自己的工作提供一个好的工作氛围,而且需要自己的努力赢得别人的信任,对得起这份信任。别辜负了职业对你的信任,就得信守职业操守,用优质的服务或是产品来回报社会,回报利益相关的人。每个人、每个行业都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别辜负了职业对你的信任,需要每一位从业人员对得起自己的职业操守。职业道德不立,社会信任危机难除。“苏丹红”、“瘦肉精”、“地沟油”,让人闻“餐”色变;公交司机开公交车如赛车;中秋节、教师节,家长排队送红包;一些网站的记者和编辑,为了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点击率,为了出名、为了获利,撰写大量负面的、情色的文章,转载一些不实的谣言,甚至制造谣言……但是,为谋取一己私利而忘记职业操守,不顾社会信任的做法,必定在社会上造成不良的影响。
某些行业,部分从业者的不良行为影响极坏,透支了整个行业的信用,造成了公众的集体不信任。就拿医疗行业来说吧,就有一个例子引人深思。急诊室内,因误食了过量安定药物的老人昏迷不醒,医生给患者注射了帮助患者清醒过来的药剂,老人有了短暂的清醒。正当医生打算做进一步的处置,给患者抽血检查血液中的药物含量时,患者家属却不配合起来。“已经清醒了,干什么还作进一步的化验,是不是就想多收点儿钱。”医生耐心解释:“患者的清醒只是暂时的,为确保患者安全,还需做血液中的毒物检查。”可患者家属们依然不依不饶,坚持认为医生的行为只是为了牟利,拒绝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就在这时,患者再次昏迷,患者年仅3岁的小孙女哭着喊,谁来救救爷爷,家属们才停止争执,请求医生施救。一阵施救过后,患者脱离了生命危险。可整个急诊室内,所有人的心情却轻松不起来,都不禁在思考一个问题:“这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我们之间,失去了最起码的信任?”这个事例反映了当今社会医患之间不信任暴露出的社会大问题。
职业操守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所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既是对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要求,又是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是对社会做出的一种职业承诺。不管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都要兑现职业承诺,不辜负职业对你的信任。
珍视信用 让友谊之花永远绽放
人的一生是离不开朋友的,没有朋友的人生一定是孤独、寂寞没有味道的。俗语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里说的“在家”是一种亲情的概念,“出门”也并非是远走他乡,而是亲情以外的重要生活范围。关于朋友,传统的儒家思想提出的“诚、信、仁、忠”,一直都影响着我们,渗透进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成为我们千百年来的交友准则。2500年前的孔夫子,在谈到他的最高社会理想时,说:“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可见在孔子的心目中,“信”字的意义是何等的重要。从春秋时期齐国的“管鲍之交”,到战国时代赵国亷颇和蔺相如的“刎颈之交”,钟子期和俞伯牙的“知音之交”,张元伯和范巨卿的“鸡黍之约”,到三国时期刘、关、张三人的“生死之交”,都是人们千古传承的佳话,也是朋友相处的楷模。他们的故事之所以千古流传就是因为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朋友间的信任。
真正的朋友相处靠的不是名利,友谊的凝结在于彼此间的承诺和彼此间的信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古人的诗句短短10个字,朋友间的信任,以及对友谊的珍惜之情跃然纸上。马克思说:“友谊需要忠诚去播种,热情去灌溉,原则去培养,谅解去护理。”朋友之间的信任很重要。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名、利诱惑的增多,朋友间的这种信任和友谊,好像已经渐渐让人淡忘,甚至漠视。朋友之间没有诚信和信任,那么“友谊天长地久”的誓言便只是一句空话,朋友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复杂起来,始终以至诚至信相待的朋友日渐稀少,更多的人则是以经济利益作为联结朋友的基础和纽带。还有许多人将“朋友”作为追求个人利益的手段与阶梯,甚至有些人还打着“朋友”的幌子,大行欺蒙诈骗的伎俩,以达到钻营谋利之目的。
海涅曾说过:“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是的,生活在谎言中,怎么可能会快乐?朋友之间被谎言钻了空子,友谊之花将会凋零。
兑现承诺 让孩子学会信任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天、是地、是安全感的来源,也是与这个世界建立关联的可靠桥梁,是孩子最为信任的人。孩子信赖父母,没有丝毫保留。但是,一旦父母食言或是一个谎言,对孩子来说,就不仅仅是失信这么简单……朋友王隆华和妻子有一个3岁半的孩子。王隆华和妻子在城里做生意,一天到晚都很忙,这小两口儿无暇照看孩子。最后,他们决定把这个淘气的小家伙送到乡下的爷爷家里去。王隆华和妻子商量:“硬是把这小家伙送过去估计是不行,这小孩可是很聪明,一定是不肯去的。”“那咱们给他来个善意的谎言把他哄去,咱俩再趁机快点儿溜走,等孩子发现咱们走了的时候也追不上咱们了。”妻子给出了一个建议。之后,王隆华又电话告知父母和自己演一出戏,把孩子给哄下来。
安排妥当后,王隆华和妻子对自己的孩子说:“你是不是想爷爷、奶奶了?今天带你去上爷爷家玩玩好不好?还记得爷爷家的小山羊和小鸡吗?”这样一说,小家伙心动了,高兴地和爸爸妈妈出发了。
到了孩子的爷爷家,贪玩的孩子一下车就去院子里玩去了,清脆的笑声在院子里回荡。不一会儿,奶奶笑呵呵地走过来对孙子说:“咱们去买好吃的吧!”天真的孩子不假思索地就和奶奶出去了。就在孩子和奶奶出去的空当,王隆华和妻子开车回县城了。在王隆华看来,用这样的方式把孩子留下来没什么不好的,孩子有人看管了,自己也放心了。可是,他们不知道这样做在孩子的心里已经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孩子回来后发现自己的父母已经离开,非常伤心,大哭了一场。在这之后,王隆华和妻子再和孩子说什么事情,孩子都会警惕地问很多问题。每当孩子有问题的时候,王隆华都自认为是孩子聪明的表现,而不是把这样的情况看做是自己不经意间对孩子“欺骗”所产生的不良后果。
孩子缺乏判断力,不辨真假,常常把成人的话当真。在事后发现被骗,也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当然,孩子们之间往往存在比较大的个体差异,并非每个孩子都如我朋友家的这个小男孩如此敏感。那些天性粗线条一些的孩子兴许很快就忘了这件事,不会有如此大的反应。尽管如此,无论对哪种类型的孩子,伤害都是存在的。
信任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重要的情感体验。孩子就是一张白纸,作为家长应当谨慎对待自己的言行,并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营造信任氛围浓厚的环境,教孩子学会信任。
信任去哪了?
美国思想家富兰克林曾言:“失足,你可能马上复起站立;失信,你也许永难挽回。”信用是公民安身立命之本,是企业兴旺发达之道,更是政府公正、公信之源。在现实中,个体或是单位都能从理论上认识到信任的重要性,但是,依然会有个体或是单位在行动上“透支”着自己的信用。“透支”信用的个体或单位多了,社会上就会让彼此不信任的气息越来越浓。长此以往,整个社会的信用度就会大大降低,“不信任”正在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中蔓延。食品、药品的安全大家不放心;家长告诉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部分专家成了收企业红包的“代言人专家”以及说出匪夷所思言论的专家;对一些“官方说法”、“官方澄清”,人们也开始半信半疑;去医院做手术不给医生红包不踏实;快递物品一定要当面检查物品签收才放心;跌倒的老人扶不起等一系列现象都是当今社会普遍不信任的表现。
对什么事儿都习惯性地质疑从某种角度上讲,是拒绝盲从和轻信,通过多方位的质疑不断地接近真相。但信任度降低的负面影响肯定更大。从个体看,对衣食住行的多个环节都“疑神疑鬼”,自然会产生一种不安全感。当社会整体信任已然形成了行业间甚至阶层间的割裂甚至对立,这无疑是不容忽视的社会危机。同时,群体间的不信任也在加深和固化,官民、警民、医患、民商等社会关系的不信任程度也在进一步加深。从整个社会看,彼此之间的互不信任,无疑会增加社会的运行成本和社会管理的难度。
是什么“稀释”了彼此的信用度?我们的信任去哪了?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和深思的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社会信用度的降低也有一个时间跨度,是社会公众在经历部分社会成员“透支”信用的举动后的负面结果。信任的丧失往往会很轻易,有时候只是个别行为即可引起公众对某个群体的普遍怀疑。
如何重拾信任的信心?如何重建信任的机制?这是一个需要我们面对的问题。信任是一个不断建立的过程。从个体方面来讲,一段关系从最开始建立起,关系中的人彼此就在不断地评估,每一次诚信、正直的品质都会加深一种安全感和信任感。因此,重塑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还得从自我做起,个人在社会交往中应该信守承诺,讲信誉,重信用,忠实履行自己承担的义务,做到“言必行,行必果”。从社会层面讲,我们还需要在倡导诚信文化,建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制度安排及其运行机制来推进社会信任机制的建设,增加社会透明度,加大对各类造假者的惩罚力度,为大幅度提高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而努力。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李 锋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