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方
辽源党史人物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场胜利,是正义对邪恶的彻底荡涤,是光明对黑暗的最终驱散,更是中华民族从近代深重危机中挣脱、在艰难求索中挺立,最终迈向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转折点。
那段血火交织的峥嵘岁月虽已远去,但无数抗战英雄用生命与热血铸就的精神丰碑,始终矗立在民族记忆深处,从未褪色。为了铭记抗战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本报开设了“辽源党史人物”专栏,聚焦多位辽源籍抗战人物的动人故事,从不同视角再现他们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的使命担当,让伟大的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跨越时空的磅礴力量。
解方
解方(1908年—1984年)原名解如川,曾用名解沛然,1908年出生于东平县(今东丰县)。1928年初,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二十期步兵科。1930年,以综合考试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在日军第二师团见习半年后回国。193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1年11月8日,驻天津日军袭击市公安局、市政府及河北省政府,策动汉奸组织千余人发动武装暴乱等一连串事件。时任天津市公安局特务总队队长的解方临危受命,运筹帷幄,挺身保卫河北省政府和天津市政府。在关键时刻,他一马当先、冲锋陷阵,平息了“天津事变”,被南京政府授予青天白日奖章,与贾陶、孙铭久、黄冠南并获得“四大金刚”称号。
1934年初,张学良就任鄂豫皖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解方虽只是在东北军五十一军参谋处二科任中校科长,但张学良认为其是一个难得的奇才,特意要求五十一军军长务必让解方参与中枢指挥,甚至明确表示军中要事必须通过解方与他联络。解方不失时机地多次向张学良陈述东北军官兵打回老家去的要求,激发张学良的抗日斗志,坚定了张学良“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信念,对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以“兵谏”方式逼蒋抗日起到了积极作用。
1936年7月27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东北军工作委员会的工作问题时,提出了对东北军、杨虎城部队、南京部队建立工作委员会的指示。苗浡然任东北军上层工作委员会书记,解方为委员之一。解方的主要任务是利用第五集团军参谋处上校科长的身份,在上层开展工作。在解方的努力下,于学忠将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后组建的一一一师和军官差遣队以营为单位编入两个师,保留我党在队伍中有生力量。1937年7月,我党在东北军五十一军建立工作委员会,解方担任上层工作委员。1938年,解方按照共产党员应当争取带兵的要求,寻找机会担任了三三七旅副旅长。次年,改任一一四师少将参谋长。东北军五十一军因为抗日之需,开拔到达山东南部后,中共山东分局决定让解方担任东北军工委书记。为了调动、团结东北军广大官兵,培养抗日骨干,解方亲自担任教育长,举办师部训练班,对一一四师进行训练整顿,前后共计举办4期,训练1200人,秘密发展共产党员30名。
1940年6月,因东北军中共地下党负责人项乃光被捕叛变投敌,蒋介石在军中的走卒对共产党员实施大规模抓捕。解方根据组织紧急撤离的要求离开了东北军,历尽艰难万险,于1941年春到达延安。毛泽东亲自接见了解方,并动情地说:“你已经回‘家’,应该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不要再叫解如川或者解沛然了,我给你改个名字,叫‘解方’好吗?”“当然可以,而且我非常喜欢!”解方明白“解方”意思是指“解放”,即他终于被解放了,可以光明正大地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而奋斗了。
解放战争时期,解方历任东北民主联军副参谋长兼参谋处长、辽北军区副司令员、辽宁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东北野战军第七纵队副司令员、第十二兵团参谋长、第四十军副军长等职。
1950年4月16日,人民解放军四十军与其他部队一起发起海南岛战役。担任四十军副军长的解方,针对海南岛敌人环岛防御、兵力分散等特点,向军长韩先楚提出了“积极偷渡,分批小渡与最后登陆相结合”的设想,即首先以小部队分批偷渡,加强岛上力量,之后以主力强行登陆,实施内外夹击,力求全歼岛上守军。四十军因而有了“韩的决心,解的谋略”的说法。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解方先是担任第十三兵团参谋长,而后出任志愿军参谋长。鉴于解方总有独到见解且对各种情况了如指掌,志愿军总司令员彭德怀对其非常信任和器重,每遇迟疑难决的军机大事,就会大喊:“快去叫‘小诸葛’来”。彭德怀所说的“小诸葛”就是解方。
1951年7月10日,朝鲜停战谈判在开城举行。解方以志愿军代表的身份,参加了谈判。
1952年底,解方回国后任解放军总参军事部副部长。1954年4月,应越南政府邀请,与韦国清、罗贵波同赴奠边府,任越法谈判顾问。归国后,任南京军事学院教育长。1955年,解方被授予少将军衔,一级解放勋章。1957年至1967年,解方先后任北京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副教育长兼研究部部长、教育长。
1979年,解方任解放军后勤学院副院长。同年,将补发工资中5000元赠给东丰县小四平乡,建设拥有600个座位的俱乐部1座。1984年4月9日,解方病逝于北京,终年7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