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以赛事为媒推动“体育+”融合发展

我市以赛事为媒推动“体育+”融合发展




    本报讯(记者 常馨月)近年来,我市始终将体育事业作为提升市民生活品质、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抓手,以多样化赛事活动为引擎,不断完善体育基础设施,激发全民参与热情。一场场精彩的文体赛事在我市接连举行。在赛事激扬城市活力的基础上,我市积极开辟赛事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新赛道,不断增强城市吸引力、活力和实力。
    7月18日,吉林省第三届全国气排球精英邀请赛在辽源超级ONE篮球主题公园开幕。来自23个省市的132支队伍1500余名运动员同台竞技,展开激烈角逐。观众们热情高涨,尽情享受着这场家门口的赛事盛宴。
    从年初的冰雪嘉年华系列赛事,到春季的“源BA”篮球赛季,从“小球大爱”乒乓球公益联赛、2025辽源排球超级联赛,再到此次气排球赛,这两年我市举办的大型文体赛事越来越多。精彩赛事接连上演的背后,正是我市精准引进高水平赛事、着力打造品牌赛事IP的深耕细作,标志着我市“运动之城、赛事之城、健康之城、活力之城”的建设正加速推进。
    市体育局副局长刘存子介绍说:“为更好地打造赛事之城、运动之城、活力之城、健康之城,市体育局围绕‘体育+’融合发展,在开展赛事之前从三方面全力保障:一是协调市直相关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对赛事的赛前、赛中、赛后,全方位保障。二是完善组织架构,细化责任分工,强化安全保障,组建专业的赛事运营团队,做好竞赛组织和技术支持,健全医疗和后勤保障;会同气象局密切关注极端天气,并制定应急预案。三是加强舆论宣传和舆情应对,通过新媒体平台和官方平台广泛宣传。同时,发布赛事信息,引导公众合理观赛,并建立舆情监测机制,全力确保大型体育赛事从筹备到落幕全流程平稳有序。”
    办好高水平赛事活动,最终目标就是“赛事出彩、城市出圈、群众乐享”。目前,我市已建成健身路径、多功能运动场等惠民设施40余个,完成“十五分钟健身圈”建设,夯实全民健身服务根基。以赛事品牌塑造城市活力名片,已积极开展800余场群众体育活动,吸引超50万人参与,形成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的浓厚氛围,不断提升我市“赛事之城”的品牌知名度和城市美誉度。
    刘存子说:“在办好体育赛事、惠及民生的基础上,我市积极深化‘体育+’融合发展,推动了体育与文旅、商业等多领域的深度融合。我市已经连续两年举办了体育产业交流大会,搭建跨区域合作平台,促成吉林优鹿纺织科技、德弘冰雪运动科技等冰雪体育装备制造企业与吉林万峰实业有限公司等多家重点企业深度合作,实现了跨区域协同发展。”
    目前,我市依托超级ONE篮球公园、天陆山滑雪场等场所,举办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及“跟着赛事去旅行”活动达530余场,有力拉动综合消费,实现了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双向赋能。
    与此同时,我市竞技体育也在捷报频传。截至目前,我市已向上输送高水平运动员24人,7人入选国家队集训。短道速滑、武术套路、散打3个项目被省体育局评为重点项目布局单位。为夯实人才根基,我市积极推动体教融合发展,联合教育部门举办2024年“奔跑吧·少年”青少年篮球赛、辽源市首届青少年滑雪挑战赛等青少年体育赛事,构建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逐步形成“以赛促训、体教协同”的良好发展模式,为吉林体育事业发展输送“辽源力量”。
    眼下,我市正不断积累办赛经验、创新办赛模式。随着城市活力的持续提升,一场场以赛事为媒,实现多方共赢的文体赛事活动将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