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总忽悠“老太太”
我国已经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随着进入老年的人越来越多,商家开始将老年人列入了主要消费群体。于是,食药、保健、养生之类产品纷纷上架,开展各种促销活动以吸引老年消费人群。
老年人因为年龄的增长,身体各器官机能减退,运行了几十年的身体开始发出各种信号,这让他们对身体健康格外关注。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听人介绍说对身体好就都会愿意去尝试。养生、健康、绿色,似乎产品只要带上这些字样就能让老年人着迷、就能吸引老年人的注意力。但是,也正因为老年人手里有余钱,比年轻人更重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迷信“高新科技成果”、迷信“专家学说”,从而使得一些不法商家认为有利可图,所以各种针对老年人的消费陷阱便层出不穷。已有不少老年人纷纷上当,其中,由于中国传统的“男主外,女管钱”的习惯,“中招”的人当中以“老太太”居多。
养生讲座里的“老粉丝”
年轻人迷恋名人时会戏称自己是“脑残粉儿”,表示对偶像的无理由支持,似乎这就代表着粉丝的最高境界。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一群迷信“专家讲课”的“脑残粉儿”。不管“专家”的话真假对错,他们都信任并认真地执行着。
家住银河花园小区的乔芬非常注重养生,今年50多岁的她坚持每天跳健身操。中央电视台的养生大讲堂她集集不落,还通过网络跟很多养生专家学习防治各种疾病的按摩和保健方法。比如,常见山野菜的养生效果、一年四季如何食补调理,还有各种保护肩颈和关节的养生操,如何靠按摩脚底来防治疾病,乔芬都能张嘴说出一大堆来。这些养生知识都是她从电视、电脑里的各种养生讲堂,还有到一些我市本地开办的讲座学来的。乔芬不仅自己学习这些养生课,还会把这些知识用在家人和朋友的养生保健上,比如跟网络视频中一位姓杨的女大夫学的按摩足底治病的方法,每天为自己80岁的母亲做按摩。不仅如此,乔芬还会听辽源本地做保健的商家开设的养生课,还参加过一些商家组织的“听讲团”,到外地听养生专家讲如何健康养生。对于乔芬的“痴迷”于学习各种养生知识,乔芬的丈夫却不以为然,他说妻子整天学养生都快学神经了。前些年“非典”的时候,说是为了消毒,家里就买了好几瓶醋,十元一只的体温计也备了三四个。后来有一阵听说绿豆解毒,那一个月他家喝的水都是绿豆熬的。日本大地震核电站受损时又听说盐可以解辐射,他家搬回一整箱的盐,够吃几年的。电视上说按脚治病,她就整天扳着脚按来按去的。人家说吃马舌菜解毒,她就整回来好几袋子,全家人上顿吃完下顿吃。要不就跟着一堆不知道哪冒出来的专家跑,人家说啥妻子就买啥。要他说,真想健康就得多吃多运动,别的都是瞎扯。那些专家都是卖东西的老板请来忽悠人的,一个个吹得天花乱坠,偏偏那帮老头、老太太一个个信得不得了。钱都没少花,也没见哪个真的就治好病了。
央视的《焦点访谈》报道过这样的新闻:一位父亲痴迷上骗子专家的养生课,花了大笔的钱买所谓的保养品。女儿打电话给叔伯们求救,结果父亲却成功地鼓动了叔伯们跟着一起买,这让女儿感到这些专家讲堂如同传销般可怕,不知该如何是好。相信科学、注重健康本是好事,但应当理智而非痴迷,不应过度迷信商家邀请的所谓 “专家学者”。在有利益挂钩的健康讲座背后,只能是以金钱为目的的营利手段,而非老人们所期待的健康未来。
体验馆里的“亲爹娘”
免费体验、免费试用,享受温暖如家的归属感。听着水灵灵的姑娘小伙们一口一个爸、妈,甜得暖心窝的话不要钱地往外冒,尤其是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那真是别提心里多舒坦了。
安居小区的刘洁已经退休多年,女儿嫁在外地,平时家里就只有她和老伴俩人。比起年轻时的贫困日子,现在生活好了,孩子也没啥需要操心的地方。所以老两口儿觉得日子过得幸福,更要好好保重身体,才能更长久地享受美好生活。老两口儿注重养生,没事会到外地去渡个假,今年春天俩人还特地到温泉山庄去住了两个多月,就是为了保养身体。老两口儿尤其喜欢参加一些保健类的免费体验活动,这些由做养生保健的商家举办的体验活动,大都是些按摩、保健的器械。比如前阵子,步行街上摆满了来辽源做展销的小摊子,老两口儿就在一个卖足浴药方的摊子上,和别的老头老太太一起坐在那里,一泡就是大半天。他们也明白这些体验活动其实就是商家想要推介自己的产品,所以对于这些免费体验活动,老两口儿基本还是可以理智面对的。本着闲着也是闲着,花点时间排队体验,不见效果就不买的想法,老两口儿参加了不少免费体验活动。不过这人还真不能太自信,刘洁和老伴到底还是没坚持住,在某个养生馆的小服务员一口一个 “爸、妈”声中,花了近一万元买了个 “万能治疗仪”。可惜,这个据说利用某种射线原理治疗各种疾病,却长得像是理发店里专门烫头发机器的“万能治疗仪”,并没有治好老两口儿的任何旧疾,基本可以确定上当了。像刘洁老两口儿这样的人还有很多,隆基新城居住的陈春老大娘就曾在免费体验时经不住忽悠,买回家一个两万多块钱的按摩床,结果被儿女好顿“教育”。和她住同一小区的成老爷子则是买回一张2000多元的红外线玉石发热床垫,没用两月就烧了一个大洞。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各种试用、体验都不过是些营销手段。做经营保健、按摩产品的商家,在邀请老人们免费试用产品以期吸引顾客并不少见,但一些不法商家却夸大自身产品功效,看准老人心理,忽悠他们购买也许并不需要的产品。相比起在购买前或是免费体验时,小服务员那亲热的态度和叫得比亲爹亲妈还亲的话,再对比买回产品后发现钱花冤时冰凉的心,这么做生意如何长久?
防忽悠热线,你在哪里?
出了事该找谁?消协、银监会里总能听到以上几个类型的案例。这种事也没少提醒,不要听信不法商家的宣传,不要相信一些伪科学的知识讲座,不要轻易往外汇钱等等。甚至会引发了一些银行见到老太太转账都跟着提心吊胆地劝,生怕是这些老人被骗走手里的“保命钱”。可针对一些不法商家,没有足够的制约手段,只能抓了罚、罚了放,连一些法律专家都表示,目前的情况需要制定更加严密的法律条款出台。
老话说“治不如防”。作为易受骗的老太太人群,如何才能不再被轻易忽悠?有位曲姓大妈接听一个多小时的电话,跟骗子聊得相当开心。在放下电话后,怕她上当的亲人劝她小心,曲大妈却说自己知道对方是骗子,淡定地表示自己不会上当,说和对方聊这么久就是为了让骗子在这一个多小时里不能去骗别人。此话一出,“高手范儿”尽显。
据市消协的同志表示,每年都会有老人被各种各样的骗子忽悠。防止上当受骗其实很简单:不要贪占小便宜;遇事多和子女商量;坚决不能相信那些张口就是包治百病、根治顽疾的宣传。做到以上三点就会减少很多上当受骗的可能。
爱领赠品的“酱油党”
商家为了吸引和拉拢顾客,常常会做一些小活动,赠送一些礼品。或是做一些会员积分制,按照等级和积分兑换奖励。比如参与一些宣传活动,就会领到相应的奖品,连续参加可以累加积分,带新人参加有奖励等等。这些都是某些商家的宣传手段,靠着赠送礼品吸引一些“有钱又有闲”的老年人好奇心和爱占小便宜的心理。
银河花园有一家小店,每天早晨七点不到,就会聚集上一群以老太太为主的老年人,她们跟着一起喊口号,路过的人差点以为是练什么邪教的。细打听才知道,只不过是一家做保健品的商店,靠着赠送礼品吸引了一批老年人,每天早晨就聚集过来做活动,然后领取礼品。就在这家店的墙上张贴着细制的积分规则,如连续五天参加的给积分,他人带签活动的不给积分等等。这家店对来参加活动的老人说自己家的商品治疗风湿等疾病,可当有年轻人过来询问时,则会非常警惕地表示自己家只买衣服。不管一套几百元的衣服是否有商家所宣传的功能,但看这家店的宣传方式,就让人觉得像在忽悠这群老人。
退休工人李淑月就爱跟同小区的老太太们去领礼品,这些老人的消息挺灵通的,今儿这边说去哪哪听宣传给豆油,大伙就都去凑个热闹。明儿说哪哪开家店,去的人给洗衣粉,她又跟着一群人去了。后儿又听说谁谁家发东西了,她也愿意跟着排大队。这些活动参加多了,她也看到了不少“热闹”。大多数的时候商家赠礼品是为了吸引人气,只要去了基本都能领到东西,可以说是你好我也好。也有些“狠角色”,如果连着去几天领礼品却不买东西的,就直接往外撵人,甚至会挖鼻子挖脸地损人。还有回在北门附近有家店赠东西,眼瞅着就是一个刚租的店铺里,李淑月她们几个刚排上队,就看一老太太过来骂店家骗钱,最后还报了案警察来把店给封了。一打听是那老太太也是被赠品吸引,没经住忽悠花了不少冤枉钱,找人赔钱才发现这家店根本就是打一枪换一地方的骗子。后来这老太太也厉害,通过打听哪有赠礼品的地方,硬是给找找着。李淑月把这事学给自己儿子听,她儿子听了自然是劝母亲少往这些地方凑。可李淑月认为自己只是跟着去领礼品、坚决不买商品,不会上当受骗,所以还会跟着一群老太太去。
老辈人大多是从苦日子过来的,对于可以免费赠送的东西,会愿意花些时间排个队,听听商家宣传,只为领些也许并不需要的小礼品,哪怕礼品也许只是几支水笔、几张贴画。所以有的商家会给来参加活动的老人发些小红旗,贴几朵小红花,甚至是随便制作的几张“奖状”,都是一些拉住人气的小花招。但是花招再多也不过是些小手段,真正想要长久地经营,还是应注重产品质量,诚信经营,采用不正当手段只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理财产品中的“跟风团”
很多老人会把手里的闲钱存到银行吃利息,觉得把钱放在银行最稳妥。可到银行存款时,他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银行工作人员以各种优惠条件极力为他们推荐某款理财产品。“您的钱如果不急用的话,你买XX理财产品,收益值要比银行的定期存款利息高。现在很多人都买这个,存本金当天就返一部分钱到你的存款里,还有人买了几十万的,您就放心吧,买了肯定会赚钱……您现在若买这款理财产品,我们赠送您色拉油……”听到有礼品,收益又高,一些老人在推介项目的工作人员介绍下,纷纷选择了这种理财方式。就算有的老人会怀疑真的会有这种好事?可看到别人买,就会认为不可能大伙都被骗,同样跟风买了这些“高回报红利的理财产品”。
家住隆府嘉园的历老太太,2010年3月去我市某银行存款时,就是这样在工作人员的极力推荐下,购买了3万元的“分红型保险”。因为年岁大,购买时对里面的条条框框看不清,也看不懂,历大娘误以为这是由银行开设的储蓄项目,不管怎样这钱都是放在银行,不会出问题,于是非常放心地在合同上签了字。今年7月初,正是历大娘那笔存款将要到期的时间,她收到了某保险公司的《分红保险红利通知书》。按照通知书的分红利润与当年银行利息对照计算,历大娘发现居然比当初工作人员所说的少收益很多。其中第二年、第三年的分红居然不如银行的活期利息,整体算下来还不如存5年死期存款利息多。当年银行工作人员推荐时所说的“要高于银行的利息”的承诺,眼看着就变成了泡影。历大娘找到该银行的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得到的答复居然是“按照国家政策,我们银行工作人员会向储户介绍红利产品,但绝对不会不会做出‘红利保险收益比银行利息高’这样的承诺给您……”。当初的承诺,如今变成了空口无凭,老人拿不出证据,并且也找不到当初的工作人员,所以只能忍气吞声的回家。可自己存了5年的钱收益少了那么多,历大娘很上火,她的孩子也就这个问题对律师和银监会进行了咨询。得到的答复都是说因为老人当初自愿在合同上签字,所以合同是合法有效的。至于工作人员在推介“红利”产品时的种种许诺,则因没有有效的证明,想要找回其中的差额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很多与历大娘一样遭遇的储户,其结果也大都是维权无门。其实不仅仅是老年人,大部分的年轻人对金融和理财也都不是很擅长。所以在购买理财产品时一定要看清条款,不可轻信一家之言。老人对条款不清楚的情况,可以与子女陪同去办理,保险类理财产品有一定时限的犹豫期,可在犹豫期内“反悔”,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但最主要的还是要明白,国家对银行利率有着严格的管控标准。所以无论是国家级银行还是地方银行,如果有工作人员介绍更高收益的储蓄方式时,不可轻信口头承诺,而是要认真仔细阅读合同条款,以免产生不必要的损失。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刘红娇 季式学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
老年人因为年龄的增长,身体各器官机能减退,运行了几十年的身体开始发出各种信号,这让他们对身体健康格外关注。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听人介绍说对身体好就都会愿意去尝试。养生、健康、绿色,似乎产品只要带上这些字样就能让老年人着迷、就能吸引老年人的注意力。但是,也正因为老年人手里有余钱,比年轻人更重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迷信“高新科技成果”、迷信“专家学说”,从而使得一些不法商家认为有利可图,所以各种针对老年人的消费陷阱便层出不穷。已有不少老年人纷纷上当,其中,由于中国传统的“男主外,女管钱”的习惯,“中招”的人当中以“老太太”居多。
养生讲座里的“老粉丝”
年轻人迷恋名人时会戏称自己是“脑残粉儿”,表示对偶像的无理由支持,似乎这就代表着粉丝的最高境界。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一群迷信“专家讲课”的“脑残粉儿”。不管“专家”的话真假对错,他们都信任并认真地执行着。
家住银河花园小区的乔芬非常注重养生,今年50多岁的她坚持每天跳健身操。中央电视台的养生大讲堂她集集不落,还通过网络跟很多养生专家学习防治各种疾病的按摩和保健方法。比如,常见山野菜的养生效果、一年四季如何食补调理,还有各种保护肩颈和关节的养生操,如何靠按摩脚底来防治疾病,乔芬都能张嘴说出一大堆来。这些养生知识都是她从电视、电脑里的各种养生讲堂,还有到一些我市本地开办的讲座学来的。乔芬不仅自己学习这些养生课,还会把这些知识用在家人和朋友的养生保健上,比如跟网络视频中一位姓杨的女大夫学的按摩足底治病的方法,每天为自己80岁的母亲做按摩。不仅如此,乔芬还会听辽源本地做保健的商家开设的养生课,还参加过一些商家组织的“听讲团”,到外地听养生专家讲如何健康养生。对于乔芬的“痴迷”于学习各种养生知识,乔芬的丈夫却不以为然,他说妻子整天学养生都快学神经了。前些年“非典”的时候,说是为了消毒,家里就买了好几瓶醋,十元一只的体温计也备了三四个。后来有一阵听说绿豆解毒,那一个月他家喝的水都是绿豆熬的。日本大地震核电站受损时又听说盐可以解辐射,他家搬回一整箱的盐,够吃几年的。电视上说按脚治病,她就整天扳着脚按来按去的。人家说吃马舌菜解毒,她就整回来好几袋子,全家人上顿吃完下顿吃。要不就跟着一堆不知道哪冒出来的专家跑,人家说啥妻子就买啥。要他说,真想健康就得多吃多运动,别的都是瞎扯。那些专家都是卖东西的老板请来忽悠人的,一个个吹得天花乱坠,偏偏那帮老头、老太太一个个信得不得了。钱都没少花,也没见哪个真的就治好病了。
央视的《焦点访谈》报道过这样的新闻:一位父亲痴迷上骗子专家的养生课,花了大笔的钱买所谓的保养品。女儿打电话给叔伯们求救,结果父亲却成功地鼓动了叔伯们跟着一起买,这让女儿感到这些专家讲堂如同传销般可怕,不知该如何是好。相信科学、注重健康本是好事,但应当理智而非痴迷,不应过度迷信商家邀请的所谓 “专家学者”。在有利益挂钩的健康讲座背后,只能是以金钱为目的的营利手段,而非老人们所期待的健康未来。
体验馆里的“亲爹娘”
免费体验、免费试用,享受温暖如家的归属感。听着水灵灵的姑娘小伙们一口一个爸、妈,甜得暖心窝的话不要钱地往外冒,尤其是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那真是别提心里多舒坦了。
安居小区的刘洁已经退休多年,女儿嫁在外地,平时家里就只有她和老伴俩人。比起年轻时的贫困日子,现在生活好了,孩子也没啥需要操心的地方。所以老两口儿觉得日子过得幸福,更要好好保重身体,才能更长久地享受美好生活。老两口儿注重养生,没事会到外地去渡个假,今年春天俩人还特地到温泉山庄去住了两个多月,就是为了保养身体。老两口儿尤其喜欢参加一些保健类的免费体验活动,这些由做养生保健的商家举办的体验活动,大都是些按摩、保健的器械。比如前阵子,步行街上摆满了来辽源做展销的小摊子,老两口儿就在一个卖足浴药方的摊子上,和别的老头老太太一起坐在那里,一泡就是大半天。他们也明白这些体验活动其实就是商家想要推介自己的产品,所以对于这些免费体验活动,老两口儿基本还是可以理智面对的。本着闲着也是闲着,花点时间排队体验,不见效果就不买的想法,老两口儿参加了不少免费体验活动。不过这人还真不能太自信,刘洁和老伴到底还是没坚持住,在某个养生馆的小服务员一口一个 “爸、妈”声中,花了近一万元买了个 “万能治疗仪”。可惜,这个据说利用某种射线原理治疗各种疾病,却长得像是理发店里专门烫头发机器的“万能治疗仪”,并没有治好老两口儿的任何旧疾,基本可以确定上当了。像刘洁老两口儿这样的人还有很多,隆基新城居住的陈春老大娘就曾在免费体验时经不住忽悠,买回家一个两万多块钱的按摩床,结果被儿女好顿“教育”。和她住同一小区的成老爷子则是买回一张2000多元的红外线玉石发热床垫,没用两月就烧了一个大洞。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各种试用、体验都不过是些营销手段。做经营保健、按摩产品的商家,在邀请老人们免费试用产品以期吸引顾客并不少见,但一些不法商家却夸大自身产品功效,看准老人心理,忽悠他们购买也许并不需要的产品。相比起在购买前或是免费体验时,小服务员那亲热的态度和叫得比亲爹亲妈还亲的话,再对比买回产品后发现钱花冤时冰凉的心,这么做生意如何长久?
防忽悠热线,你在哪里?
出了事该找谁?消协、银监会里总能听到以上几个类型的案例。这种事也没少提醒,不要听信不法商家的宣传,不要相信一些伪科学的知识讲座,不要轻易往外汇钱等等。甚至会引发了一些银行见到老太太转账都跟着提心吊胆地劝,生怕是这些老人被骗走手里的“保命钱”。可针对一些不法商家,没有足够的制约手段,只能抓了罚、罚了放,连一些法律专家都表示,目前的情况需要制定更加严密的法律条款出台。
老话说“治不如防”。作为易受骗的老太太人群,如何才能不再被轻易忽悠?有位曲姓大妈接听一个多小时的电话,跟骗子聊得相当开心。在放下电话后,怕她上当的亲人劝她小心,曲大妈却说自己知道对方是骗子,淡定地表示自己不会上当,说和对方聊这么久就是为了让骗子在这一个多小时里不能去骗别人。此话一出,“高手范儿”尽显。
据市消协的同志表示,每年都会有老人被各种各样的骗子忽悠。防止上当受骗其实很简单:不要贪占小便宜;遇事多和子女商量;坚决不能相信那些张口就是包治百病、根治顽疾的宣传。做到以上三点就会减少很多上当受骗的可能。
爱领赠品的“酱油党”
商家为了吸引和拉拢顾客,常常会做一些小活动,赠送一些礼品。或是做一些会员积分制,按照等级和积分兑换奖励。比如参与一些宣传活动,就会领到相应的奖品,连续参加可以累加积分,带新人参加有奖励等等。这些都是某些商家的宣传手段,靠着赠送礼品吸引一些“有钱又有闲”的老年人好奇心和爱占小便宜的心理。
银河花园有一家小店,每天早晨七点不到,就会聚集上一群以老太太为主的老年人,她们跟着一起喊口号,路过的人差点以为是练什么邪教的。细打听才知道,只不过是一家做保健品的商店,靠着赠送礼品吸引了一批老年人,每天早晨就聚集过来做活动,然后领取礼品。就在这家店的墙上张贴着细制的积分规则,如连续五天参加的给积分,他人带签活动的不给积分等等。这家店对来参加活动的老人说自己家的商品治疗风湿等疾病,可当有年轻人过来询问时,则会非常警惕地表示自己家只买衣服。不管一套几百元的衣服是否有商家所宣传的功能,但看这家店的宣传方式,就让人觉得像在忽悠这群老人。
退休工人李淑月就爱跟同小区的老太太们去领礼品,这些老人的消息挺灵通的,今儿这边说去哪哪听宣传给豆油,大伙就都去凑个热闹。明儿说哪哪开家店,去的人给洗衣粉,她又跟着一群人去了。后儿又听说谁谁家发东西了,她也愿意跟着排大队。这些活动参加多了,她也看到了不少“热闹”。大多数的时候商家赠礼品是为了吸引人气,只要去了基本都能领到东西,可以说是你好我也好。也有些“狠角色”,如果连着去几天领礼品却不买东西的,就直接往外撵人,甚至会挖鼻子挖脸地损人。还有回在北门附近有家店赠东西,眼瞅着就是一个刚租的店铺里,李淑月她们几个刚排上队,就看一老太太过来骂店家骗钱,最后还报了案警察来把店给封了。一打听是那老太太也是被赠品吸引,没经住忽悠花了不少冤枉钱,找人赔钱才发现这家店根本就是打一枪换一地方的骗子。后来这老太太也厉害,通过打听哪有赠礼品的地方,硬是给找找着。李淑月把这事学给自己儿子听,她儿子听了自然是劝母亲少往这些地方凑。可李淑月认为自己只是跟着去领礼品、坚决不买商品,不会上当受骗,所以还会跟着一群老太太去。
老辈人大多是从苦日子过来的,对于可以免费赠送的东西,会愿意花些时间排个队,听听商家宣传,只为领些也许并不需要的小礼品,哪怕礼品也许只是几支水笔、几张贴画。所以有的商家会给来参加活动的老人发些小红旗,贴几朵小红花,甚至是随便制作的几张“奖状”,都是一些拉住人气的小花招。但是花招再多也不过是些小手段,真正想要长久地经营,还是应注重产品质量,诚信经营,采用不正当手段只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理财产品中的“跟风团”
很多老人会把手里的闲钱存到银行吃利息,觉得把钱放在银行最稳妥。可到银行存款时,他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银行工作人员以各种优惠条件极力为他们推荐某款理财产品。“您的钱如果不急用的话,你买XX理财产品,收益值要比银行的定期存款利息高。现在很多人都买这个,存本金当天就返一部分钱到你的存款里,还有人买了几十万的,您就放心吧,买了肯定会赚钱……您现在若买这款理财产品,我们赠送您色拉油……”听到有礼品,收益又高,一些老人在推介项目的工作人员介绍下,纷纷选择了这种理财方式。就算有的老人会怀疑真的会有这种好事?可看到别人买,就会认为不可能大伙都被骗,同样跟风买了这些“高回报红利的理财产品”。
家住隆府嘉园的历老太太,2010年3月去我市某银行存款时,就是这样在工作人员的极力推荐下,购买了3万元的“分红型保险”。因为年岁大,购买时对里面的条条框框看不清,也看不懂,历大娘误以为这是由银行开设的储蓄项目,不管怎样这钱都是放在银行,不会出问题,于是非常放心地在合同上签了字。今年7月初,正是历大娘那笔存款将要到期的时间,她收到了某保险公司的《分红保险红利通知书》。按照通知书的分红利润与当年银行利息对照计算,历大娘发现居然比当初工作人员所说的少收益很多。其中第二年、第三年的分红居然不如银行的活期利息,整体算下来还不如存5年死期存款利息多。当年银行工作人员推荐时所说的“要高于银行的利息”的承诺,眼看着就变成了泡影。历大娘找到该银行的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得到的答复居然是“按照国家政策,我们银行工作人员会向储户介绍红利产品,但绝对不会不会做出‘红利保险收益比银行利息高’这样的承诺给您……”。当初的承诺,如今变成了空口无凭,老人拿不出证据,并且也找不到当初的工作人员,所以只能忍气吞声的回家。可自己存了5年的钱收益少了那么多,历大娘很上火,她的孩子也就这个问题对律师和银监会进行了咨询。得到的答复都是说因为老人当初自愿在合同上签字,所以合同是合法有效的。至于工作人员在推介“红利”产品时的种种许诺,则因没有有效的证明,想要找回其中的差额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很多与历大娘一样遭遇的储户,其结果也大都是维权无门。其实不仅仅是老年人,大部分的年轻人对金融和理财也都不是很擅长。所以在购买理财产品时一定要看清条款,不可轻信一家之言。老人对条款不清楚的情况,可以与子女陪同去办理,保险类理财产品有一定时限的犹豫期,可在犹豫期内“反悔”,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但最主要的还是要明白,国家对银行利率有着严格的管控标准。所以无论是国家级银行还是地方银行,如果有工作人员介绍更高收益的储蓄方式时,不可轻信口头承诺,而是要认真仔细阅读合同条款,以免产生不必要的损失。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刘红娇 季式学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