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面为媒 塑就非遗传承新篇

谭学军:
以面为媒 塑就非遗传承新篇
本报记者 李兆楠 摄影报道


谭学军在创作面塑作品。


    在辽源这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用热爱和信念,赋予了传统面塑技艺新的生命力。他就是谭学军,东辽县谭氏面塑第四代传承人。
    近日,走进谭学军的面塑工作室,记者看见他正坐在案台前专注地进行着创作。不足掌心大的面团经他反复揉压,拇指与食指配合着推、拉、捻、搓,再运用不同的塑形刀在面团上精心雕琢,不一会儿,栩栩如生的作品便呈现出来。
    辽源,素有“中国梅花鹿之乡”“中国琵琶之乡”的美誉。谭学军从这些地域特色中汲取灵感,将梅花鹿的灵动优雅与琵琶的古典韵味,巧妙融入面塑创作中。他精心创作的梅花鹿面塑作品,每一处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将“皇家鹿苑”的独特魅力完美地凝于指尖。以琵琶为原型的面塑作品,不仅外观精巧别致,更通过色彩搭配与造型设计,传递出琵琶这一古老乐器的独特韵味。这些独具辽源特色的面塑作品已然成为宣传辽源文旅的闪亮名片,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在辽源的各大旅游景点,它们作为特色文创产品备受青睐,有力地推动了当地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
    为了让面塑这一传统技艺得以广泛传承,谭学军不遗余力地走进我市多所学校,亲自为孩子们授课。如今,他又登上了大学的讲台,将面塑的魅力传递给更多年轻人。在课堂上,谭军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学生们讲述面塑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以及制作技巧,手把手地教,引导学生发挥创意,将手中的面团塑造成各种精美形象。
    谭学军说:“对于大学生们来说,面塑课不仅是一次学习传统技艺的机会,更是一场激发创造力与想象力的盛宴。通过接触面塑,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责任感。”
    此外,谭学军还积极开展各类非遗传承活动。他开办的“面塑文化传承体验馆”,让不同年龄段的人们都能亲身体验面塑制作的乐趣,感受中国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与市残联等单位合作开展培训,帮助残疾人掌握面塑技艺,实现就业增收;组织开展辽源市“非遗过大年”网络直播活动,借助互联网将面塑艺术以及辽源特色文化传播得更远更广。
    谭学军以创新思维让非遗“活”了起来,让面塑这一传统技艺不再仅仅是陈列在橱窗里的艺术品,而是融入人们的生活中,成为辽源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注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事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