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赵文秀:小葫芦做出大文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赵文秀:小葫芦做出大文章
本报记者 董星辰 摄影报道
赵文秀在创作葫芦画作品。
作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东辽葫芦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赵文秀始终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弘扬民族文化的传统艺术不懈努力,有力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和弘扬传播。
东辽县建安镇是葫芦生产基地。走进建安,东辽县葫芦画博物馆和非遗传承工作室是这里的标志性建筑。博物馆里布满了人物、山水、花鸟、草虫等各式各样的葫芦画作品,每件作品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东辽葫芦画采用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技术,在亚腰葫芦、瓢葫芦上运用彩绘、火绘、刀刻等艺术手法,创作出形象生动、富含祈愿、寓意深远的作品。”走进非遗传承工作室,记者看到赵文秀正在给学生们授课。
1994年大学毕业后,赵文秀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成为一名美术教师。他把大学课堂学到的瓢艺技法与家乡的葫芦资源相结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与研究,并利用节假日编创了试用本《葫芦种植与加工》校本教材,励志传承和发展葫芦艺术,带动村民发展文化产业。
赵文秀说对记者说:“国家大力提倡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我们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引进了各中小学,让更多的孩子了解非遗。”
赵文秀利用电商平台宣传葫芦艺术,为全面带动非遗葫芦产业发展、促进村民增收致富、实现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2002年在沈阳举办的民间文化艺术产品展销会、2007年第二届吉林省民博会和2008年的长春国际农博会等大型展会上,东辽葫芦画备受专家与中外各界人士的喜爱,参展作品均被与会者抢购一空。2011年,东辽葫芦画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富,则百姓富。“小技艺”孵化大产业,小葫芦撬动大能量。葫芦文化与手工艺制品承载着平凡人的幸福与骄傲,把传统手工艺产业文化发展做大做强,让东辽葫芦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传承与发展葫芦画艺术是赵文秀一生不变的追求。赵文秀表示,自己有义务有责任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东辽葫芦画传承好,让更多的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