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出四季景色清

本报记者 李奎福 季式学

    东辽剪纸《元勋图》。 本报记者 宋贵才 摄

    剪出四季景色清,娉婷百态动心旌。
    关东物象真正好,梅兰竹菊笑春风。
    东辽县物阜民丰、历史悠长,蜿蜒的东辽河水哺育了这方沃土上的万千儿女,使其成为东辽河文化与东辽河文明的发源地。这里处于清代“盛京围场”的中心,是满族先民重要的聚居地之一。满族民俗、文化、艺术底蕴丰富,东辽满族剪纸就是东辽河畔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
    东辽满族剪纸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以粗犷、奔放见长,在大线条、大块面中富含深深的寓意,极具想象空间和视觉冲击力,构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它地域性民间元素鲜明,满族民俗痕迹清晰。2007年,东辽满族剪纸被吉林省人民政府列入吉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东辽满族剪纸被辽源市人民政府列入辽源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东辽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剪纸)之乡”。
    白崇仁是东辽满族剪纸艺术的主要传承人之一。他与共和国同龄,是东辽县安恕镇关门村一个普通的农民。他自幼承袭家族剪纸技艺,在创作中,努力使画面具有地域文化色彩。几十年来,在传承、弘扬满族剪纸技艺的同时,白崇仁进行了大胆创新,其作品形成了满族民俗、关东风情、关东窗花、五行八作、二十四孝和四大名著等系列。他的剪纸朴实无华,关东情趣浓烈,多次在国内外展出,为家乡争得了荣誉。他的艺术作品集《白崇仁满族剪纸》,被人们津津乐道。
    今年47岁的于守江潜心发扬东辽剪纸艺术,是东辽“于派剪纸”的创始人。他的艺术创作已有20多年的时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于守江担任东辽县石驿乡文化站站长。从那时起,他就痴迷上了剪纸艺术。他在剪纸领域大胆探索,兼容并蓄,不断汲取生活营养,使“于派剪纸”艺术日臻完美。目前已形成人物、动物、风光、花鸟等系列,作品被俄罗斯、美国、加拿大、韩国、阿联酋等国人士悉心购藏。目前,东辽于派多层套色剪纸、吉祥寓意剪纸,得到许多业内艺术家的认同和称赞。
    近年来,东辽满族剪纸和东辽“于派剪纸”已经逐渐形成产业化,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东辽县珍贵的文化品牌。如今,东辽满族剪纸协会已经有县内外剪纸艺人近百名,全县每年可剪出10万多件艺术作品。除出版剪纸图集、开发剪纸画册、精裱装饰品等产品外,还开发了剪纸书签、剪纸扑克、剪纸卡片等大众产品,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2010年,东辽满族剪纸作品被省委办公厅确定为馈赠国内外友好人士的指定礼品;被上海世博会筹委会确定为上海世博会展品。东辽县民俗博物馆和文化产品展示交易中心成为辽源旅游的一个重要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