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下有“小” 超过上有“老”

    父母是给予我们生命的人,子女是我们赋予生命的人。不言而喻,父母和子女都是这个世界上和我们最亲的人。对于一些“上有老、下有小”的人来说,体贴父母、照顾孩子是应有的责任和义务。然而,现实生活中往往很多人都认为孩子小需要全心、时刻呵护,给父母的却总是“明日复明日”的承诺,导致日渐老去的父母每天在不停地期盼、等待儿女团圆的状态下度过。央视公益广告《关爱老人——妈妈的等待篇》描绘一个母亲以无悔岁月照顾儿子,儿子长大成才了,母亲也渐渐老了,因无法经常陪伴在母亲身边,儿子便成了母亲的等待……此公益广告以散文诗般的画面向儿女们发出呼唤:别让父母等得太久,要常回家看看——这真实地道出了现在很多渐渐老去的父母的心声。

    倔强老汉——儿孙满堂可心里却空落落的
    本报记者  王 超
    80岁的张庆武家住我市某高档小区,每天除了吃饭、睡觉,老人就在小区院内坐着晒太阳,实际上就是每天等着、盼着儿孙们能来看看他。有的时候阴天下雨出不去屋,老人在屋内只要一听到汽车声,就会立刻趴窗口向下看,看看是不是自己的孩子们回来了,可是多数时候他都是失望的。
    张庆武是个传统的老人。农民出身的他有5个儿女,其中3个孩子都曾是毕业于名牌大学的高才生。如今,两个儿子都是企业高管,3个女儿也都有着各自的幸福生活。大儿子、大女儿和二女儿都已做了爷爷、奶奶。张庆武这个做了太爷爷、太姥爷的人,在常人看来是一个幸福的老人。但实际上老人真正开心笑的时候却只有在儿女们一年仅仅回来的那两三次。因为,只有在那个时候,他才能真正感觉到儿孙满堂,真正觉得自己幸福。
    提到子孙后代,老人流着泪说:“我的苦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大儿子上初三那年,有一天中午我喝完酒睡着了,大儿子叫醒我要钱买钢笔水。我半睡半醒借着酒劲儿踹了他一脚,完了就接着睡觉了。从那以后,大儿子的性格就变了,变得越来越不爱说话,但学习成绩一直挺好。他考上大学以后,4年没回一次家。那个时候开始,我才意识到是我当年那一脚,把我们父子情分都踹淡了。其他4个儿女也都跟我好像有了距离,生怕无辜挨打似的。他们的妈妈走得早,我含辛茹苦一个人把他们都养大、培养成人,可他们却没有一个和我贴心的。年轻时,我的脾气是不太好,管教他们也粗暴了一点儿,可那不都是为了他们好吗?哪有不疼自己儿女的爹妈?我60岁那年,小儿子在市里给我买了现在住的这套楼房,然后又请了一个保姆。大儿子偶尔能来给我送点好烟、好酒,坐不了几分钟就说自己忙,然后就走了。我那3个女儿更是各有各的忙,忙着照看孙子的、炒股票的、跳舞的。他们都是在过春节和我生日时才能来待上一整天,吃一顿团圆饭,然后姊妹们在一起打麻将。近几年,是他们订完饭店接我去吃,吃完就给我送回来。有一年夏天我有病住院了,保姆头一天给他们分别打电话,大儿子说单位有个重要会议,二儿子说出差在外地,大女儿说得上幼儿园给孙子开家长会,二女儿说她儿媳妇要临产身边不能离人。直到第二天下午,只有我那在外地工作的大孙子和我小女儿来医院看看我。可想而知,我当时心里那滋味儿……有时我就想,我这一辈子真的很失败,如果哪天我不在人世了,他们还是依然这么‘不在乎’吗?”

    温和老太——媳贤子孝羡煞旁人
    本报记者  王 超
    75岁的秦凤杰是个“像样儿”的老太太。饱经风霜的脸上虽然刻满了皱纹,但总是带着微笑;身材虽然瘦小,但总是干净利落;那双温和的眼睛总是闪烁着慈祥的光芒。她不仅是个阳光开朗的老人,更是一个幸福而伟大的母亲。
    秦凤杰出身于书香门第,老伴儿也是知识分子。秦凤杰能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以坚强的态度面对挫折,用豁达的心胸为人处世,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子女。儿女们都为能有这样一个妈妈而骄傲。
    秦凤杰有3个儿子、一个女儿,个个孝顺体贴、彬彬有礼。3年前,秦凤杰老伴儿去世,儿女们纷纷争抢着让老人去自己家安享晚年。秦凤杰谁家都没有去,坚持要自己生活。儿女们挂念之余最后还是尊重了妈妈的决定。但比以前回家的次数更多了,打给妈妈的电话更频繁了。3年过去了,现在,老人不仅身体健康,将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也是井井有条。
    秦凤杰说:“住哪儿无所谓,有爱就有家。从小我的爸、妈就是这么告诉我的。想做事,先做人。女人必须要学会怎样做女儿、做媳妇、做婆婆,到老了更不能倚老卖老。儿女都不容易,他们都有各自的事业和家庭,我现在身体还算硬朗,自己完全可以生活,干什么去他们家里添乱。再说,那样我也不自由,自己过多好啊。辽源也不是特别大,他们只要有空就回来看我,我想他们了,打一个电话肯定一小时之内赶到。今年春节开始,他们姊妹几个经过商量,一人一个星期轮流陪我,主要是给我做一日三餐并且晚上陪我住。轮到哪个儿子家,儿子不来媳妇来,我的几个儿媳妇和女儿没啥区别,对我都可贴心了。我明白他们是孝顺,想多陪陪我,可是我也必须替他们着想,有时轮到谁了赶上有特殊的事儿我就不让来了,我现在完全可以照顾好自己,干什么还拖儿女后腿。我的儿女从小我也基本不打骂他们,小孩儿不会说话时都能看懂打人的意思,越大就越明白了。所以,只要用小孩子能听懂的话和他们讲道理都是管用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的孩子从不打骂,个个也都成才了。他们成家立业后,管教自己的孩子也是同样的。所以,我们家没有脾气暴躁、心胸狭隘的人。年轻时我对我的公公婆婆就是言听计从,后来我的儿女对我和老伴儿还有各自的岳父母或公公婆婆也都非常的孝顺。一个家庭要想温馨和睦,首先要有爱和包容,其次是老人要有老人样,子女要有子女样。老人做到了老人该做的,做到了让人尊重,家风自然就好,家风好了子女、儿孙自然就会孝顺、懂事。”

    爱的醒悟
    本报记者  咸凯慧
    不知不觉间,我居然也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龄。面对可爱的孩子,作为母亲,我恨不得把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给他,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并没有认为那是错的。但是,和母亲的一次旅行让我深刻体会了爱幼的同时,更应该尊老。父母把我们养育大,事事为我们着想,不计得失、不求回报。如今,他们已经到了需要我们关心、爱护的年龄了,作为子女更应该对他们多一些照顾。而如今的我们,往往在不经意间把爱都给了孩子,父母的位置已然排在了孩子后面。
    我的妈妈今年52岁,年轻的时候就是一个好强、干事利落、雷厉风行的人。在我的心目中,没有她干不了的事,不论是家务事还是生活中的困难事,她都能迎刃而解。所以,在我的心目中,妈妈始终是年轻的、充满活力的、不知劳累的。
    前些天我和老公决定带着儿子去海边游玩,我们担心自己看护不好孩子,便要求“万能手”妈妈同行,她同意了。在陪孩子去各个景点参观的时候,时常是她背着孩子走路,我们想替换她时,她一直说她不累。可是回到酒店,她却一头栽到床上,不一会儿便鼾声如雷。在海边的时候,海水很凉,但是儿子却想玩水,妈妈怕我做病,她就毫不犹豫地带着孩子在海水里嬉戏,其间她的脚遇见冷水抽筋好几次。和孩子在水上大世界玩耍的时候,因为地面湿滑,孩子脚被瓷砖割破一个口子,我们三人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却不知道,妈妈因为着急跑过来也跌倒了,膝盖一片淤青。回家的路上,孩子肠胃感冒,吐了一路,妈妈无微不至地照顾他,回到家中也累得病倒了。在床前看着打着吊瓶的妈妈时,我才发现,我的妈妈真的老了,身体已经不如以前健康。而我却还是理所当然地享受着妈妈给我的关爱,她不仅照顾我,还照顾我的孩子、我的老公。妈妈老了,但是她依然凡事都站在最前面为我们遮风挡雨。妈妈,不能再让您挡在我的前面了,不能让您受到伤害了。妈妈,在今后的日子里,您就安心地享受生活吧,一切都交给我,我会牵着您的手,站在前面挡风遮雨,用我的行动回报您多年对我的爱……

    身教重于言教
    本报记者  王 超
    心理咨询师魏学兰说:“儿女对老人的爱应该是‘锅碗瓢盆’和‘喜怒哀乐’;对孩子的爱应该是正确的引导和关怀。现在,热孩子冷老人的现象比较普遍,而这样的现象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我们的传统文化里面有‘尊老爱幼’,但孙子是老人‘命根子’的‘传统思想’还是可以从我们身边很多人身上看到。有的老人一辈子省吃俭用攒下的养老钱舍不得给儿女,但可以心甘情愿地给孙子。这让年轻的父母们怎么不把所有精力都集小孩子于一身?老人的行为直接影响着整个家庭,以及子女乃至孙辈对自己爱的程度。偏激的教育,小孩子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出了问题怎能孝顺?好与不好的家风都会有传递,凡事要寻根,根正一定苗红。孝顺的孩子为人父母后也一定会被自己的孩子所孝顺,就像种花一样,撒了什么种子得到的就是什么花。
    身教重于言教。对于一些出现问题的家庭,其实问题就是要追溯到老人,年轻时不知道怎么做父母,年老了不知道怎么当老人,长大了的儿女和父母多半就会不亲近,久而久之就不会给予足够的关爱。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更没有不听话的孩子。父母应该让孩子从小就感受到爱,只有被爱的孩子才会阳光而健康地成长,长大后也就自然会时刻想着父母并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爱。

    “一老一小”都是宝
    本报记者  王 超
    敬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爱幼胜过尊老”在现今社会又是一个普遍现象,需要人们反思。父母为子女付出一切都心甘情愿,子女为他们的子女亦是如此。“爱幼”都做得很好,而“尊老”为什么就不能像“爱幼”做得那样好呢?在幼儿园和学校上、下学时,我们都能看到家长牵着孩子的手,帮孩子背着书包的情景。在住宅小区内、敬老院门口,时常能看到的是老人孤独地坐在椅子上晒太阳,子女挽着父母散步或是陪同父母逛街的却为数不多。
    有的人说,孩子年龄尚小,自理能力有限,需要更多的关爱。但过度地将关心的天平倾斜向孩子也未必是件好事。比如,可能影响到孩子的自立能力和豁达的心胸。有空了,多关心关心自己日渐老去的父母,让老人有被呵护和重视的感觉。其实,老人和孩子只是年龄不同,俗话说,七八十岁的老人是“老小孩”,他们所需要的关爱不少于小孩子。身教重于言传。你怎样对待你的父母,你的孩子将来就可能怎样对待你。随着年龄的增长,被呵护的孩子也终会有一天为人父母,如果一个家庭有着良好孝老、爱老的家风,相信这个家庭就不会有被宠坏了的孩子和孤独的父母。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父母在,无论到了多大年纪、走到哪里心里都有个可以避风的港湾;父母在,常回家看看,温柔地叫一生爸、妈,我们才能充分感知一个家的温暖。工作和事业失败了,可以重来,而孝敬父母的时光却永远不能重来。 家有一小,如有一宝。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是我们心中的甜蜜,孩子带来的阳光足够我们终生沐浴。自孩子来到世上,我们就责无旁贷地做了老师,教孩子自己所熟知的一切。我们在孩子身上有了新的向往。呵护父母,让老人幸福绵长;关爱孩子,并给他们做个好榜样。

    本版策划  咸凯慧

    心理顾问  魏学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