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无障碍”设施有“障碍”

    繁华都市,车水马龙。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有的生活在黑暗的世界里,看不到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有的生活在无声的环境中,听不到大自然的美妙声音;有的因为肢体残疾,无法正常行走……
    残疾人,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需要我们特别地关爱。为残疾人创造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然而,当我们真正走进残疾人的生活、了解他们真实的生活困境时,会不禁反思:我们究竟为残疾人做了什么?社会还应该为残疾人提供哪些爱心服务?带着一系列疑问,记者跟随几位残疾人朋友,实地踏察了“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情况……

    现场体验
    “盲道”变成“停车位”——火车站站前广场
    今年51岁的孙正伟是一位盲人,平时出门只能依靠盲杖探路。记者与他一同来到火车站站前广场。宽阔的场地按设计要求铺设了残疾人专用“盲道”,在候车室门前也修建了缘石坡道以方便乘坐轮椅的残疾人出行。但是当天记者发现,缘石坡道被铁围栏“截断”,虽然设有出入的铁门,但门却是紧锁着的,如同虚设。在售票室门前的台阶处,一辆摩托车和一辆轿车“恰巧”停放在“盲道”上,把“盲道”变成了临时停车位,完全阻挡了盲人的正常行走。盲人依靠盲杖和“盲道”向前行走,遇到此种情况,便不知何去何从……
    “无障碍”设施不齐全——欧亚购物中心
    在欧亚购物商场,记者发现,商场侧门的台阶处没有修建缘石坡道,乘坐轮椅的残疾人想要由此进入商场困难重重。今年83岁的丛林老人说,自从6年前他的眼睛失明后,出门就特别不方便,走台阶那就更危险了,只能靠数台阶,一层一层、一步一步地探着路走。把两节台阶当成一节台阶,直接迈出去,这种情况经常发生,自己就从台阶上摔下来两次。至于商场,平时就更少去了,乘坐电梯就是个大问题,没有语音提示服务系统,判断电梯的方向都很难。市区里的地下商场,那更是不敢去。据记者了解,根据相关规定,大中型商场应当设置无障碍电梯、无障碍楼梯。但在我市很多商场里,并没有建设相应的“无障碍”设施。而且,因为商场内很多人不懂手语,所以聋哑人来商场购物,也只能靠写字与人进行交流,很不方便。
    “尊重”、“贴心”在流动——高速客运站
    王冬梅是一位肢体残疾人。在高速客运站门前下车后,王冬梅根据残疾人专用通道提示标语,沿着客运站门前的缘石坡道进入客运站内。客运站的站务人员徐玉霞见到乘坐轮椅进站的王冬梅,赶忙走上前去,微笑着向她询问情况,并主动为她提供帮助。记者注意到,在高速客运站内设有残疾人专用卫生间,并按规定设置了扶手。
    当依靠盲杖行走的孙正伟走进售票厅时,进站口处负责旅客安检的站务人员王俊娥赶忙迎上前去搀扶他。旅客马爱民也主动走过来帮忙指路,并带领孙正伟来到售票窗口前。事后,马爱民对记者说,帮助老弱病残是我们应该做的,这是一种社会公德。
    在售票处,聋哑人王连军使用手语向售票窗口的工作人员咨询客车发车时间等相关事宜,售票员苏长梅也熟练地使用手语和王连军进行交流。记者注意到,王连军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苏长梅告诉记者,客运站专门聘请了聋哑学校的老师对站内人员进行培训,学习一些基本的聋哑人日常手语,以便更好地服务残疾人朋友。客运站内负责站务工作的副站长告诉我们,客运站内专门为老弱病残开设了温馨室,尽最大努力完善站内服务设施。一些残疾人会通过写字和使用手语与工作人员进行交流,站内的所有工作人员都会耐心地给予残疾人朋友热情周到的服务。
    “无障碍”设施遇到“障碍”——步行街
    在海通证券门前,记者发现,下水井盖竟然设置在了“盲道”中间,很多路段的“盲道”路砖与普通路砖凹凸区别并不明显,铺设“盲道”的砖块破损或不平整。而且,也存在个别市民将私家车停放在“盲道”上的现象。走到中国农业银行鑫海分理处,记者注意到,银行门前修建的高高的水泥台阶“挡”住了使用轮椅的残疾人朋友。沿着“盲道”走在联贸大厦门前的街路上,“盲道”竟会突然“消失”。
    在步行街,许多人明知是“盲道”,但占用“盲道”、“盲道”设置不合理的情况比比皆是。顺着“盲道”走,短短几百米的步行街,就遇到好几处“路障”:自行车和垃圾车摆放在“盲道”上,人为地设置了障碍;石墩、雕刻建筑和花坛占领“盲道”;地下通道口的设置也很“理所当然”地占用了“盲道”。丛林老人说,有一次,他沿着“盲道”走,撞倒了停放在“盲道”中间的自行车,被站在一旁的自行车车主狠狠地骂了一通。明明是占用“盲道”有错在先,却蛮横不讲理地骂人,或许他根本就不知道“盲道”是做什么的。
    残疾人需要更多的爱心关怀——十字路口
    在海通证券附近的一个十字路口,由于人行横道处没有安装语音提示装置,所以盲人过马路时,全然不知前方车辆川流不息的情况。丛林老人对记者说:“一个盲人依靠盲杖过马路,那太危险了。因为没有语音提示,只能凭感觉和其他行人一起过马路。大家闯红灯,我也就跟着闯红灯。而有的车辆根本不给行人让道,‘嗖’的一声从身边开过,能把人吓一跳。”
    走到公交车站点,这是哪个公交车站点?在此可以乘坐哪几路公交车?公交车开往什么方向?公交车途经哪些站点?孙正伟告诉记者,盲人乘公交车只能靠询问好心人来帮忙,要是一个人出门,难啊!王冬梅对记者说,很多残疾人出门要靠轮椅,交通工具对于他们来说并没有实用价值。公交车有台阶,轮椅根本上不去;拄着拐杖虽然能上车,但是车开动后晃来晃去,也很难站稳。

    部门声音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我市残疾人现状及我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情况,记者深入多个部门进行了探访……

    在市残疾人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统计,我市现有残疾人8.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24%。其中,视力残疾12715人,听力残疾20005人,言语残疾1356人,智力残疾5657人,肢体残疾30285人,精神残疾6264人,多重残疾12948人。众多的残疾人员特别需要得到家庭与社会的关心与关爱。 
    在市公用事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结合市政道路的实际状况,2014年,市政管理处维修工程概算投资4600万元,继续对市政主、次干路、广场、桥梁、人行路方砖等设施进行维修维护;对多寿、福寿等10条繁华路段人行道进行提标改造;对福民、福兴等10条破损严重的人行道进行整体维修;针对人流、车流比较集中、道路状况严重损坏的20条巷路整体维修改造;对东辽河景观带进行维修,同时将城市的硬覆盖建设纳入到重点工作中来。此外,在对繁华路段人行路改造工程项目中,“盲道”的占地面积将达到3528.8平方米。相关负责人表示,市区内繁华路段和商业街区的提档升级工作将在3年内全部完成。
    在市容环境管理局龙山大队,有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了相关情况。目前,国家和社会高度重视残疾人工作,全社会都在努力为残疾人构建一个良好的出行环境。我市多家银行、医院、商场在改建的过程中,规划修建缘石坡道,并积极与市容环境管理局执法大队沟通协调。市容环境管理局执法大队对此给予大力支持,尽最大努力简化审批程序,实地踏察,以最简便的形式提供最好的服务,为残疾人便捷出行做出努力。我市龙山社区康复医院、凯玛超市附近的吉林银行、市地税局对面的中国银行都是在近几年的规划中,按规定修建了方便残疾人出行的缘石坡道。 
    执法大队的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在“无障碍”设施管理方面,执法部门加大执法力度,对于占用“盲道”经营、摆摊、堆放杂物的现象给予及时整理;对于节假日期间摆摊经营的商家,执法大队也会合理规范,让出“盲道”,保障残疾人正常行走。此外,对于自谋职业、经营生意的残疾人,执法大队的工作人员会积极与各部门协调,为其办理相关手续;对于在早市摆摊经营的残疾人,执法大队给予其最好的服务,免收经营费和卫生费。给予残疾人更多的照顾,为其排忧解难,保障他们自食其力,也给社会减轻负担。执法大队的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执法过程中,与残疾人打交道特别不容易,要多给予残疾人最人性化的服务和管理,对于不配合正常执法的残疾人也只能耐心地与其沟通,尽最大努力服务好残疾人。
    在市住建部门,负责人表示,公共建筑和居住区建设的前期规划、设计工作都会严格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和《民用建筑设计通则》的要求执行,医院、商场等公共建筑的建设会特别注意到残疾人专用坡道和无障碍公共卫生间的设计。对于新建的居民小区,规划部门也会考虑到居民楼出入口处的坡化处理,以方便残疾人出行。此外,小区内的人行道、公共绿地以及服务设施的规划也都会按照设计要求,考虑到“无障碍”设施建设工作。
    在其他市政建设等相关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在“无障碍”环境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尤其是为了迎接吉林省第十七届运动会的召开,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共同营造环境卫生清洁、功能设备齐全、生态宜居优美的城市环境。虽然距离建设无障碍环境城市的标准还有一定距离,但是相关部门一定会全力以赴,加大建设力度,完善“无障碍”设施,为残疾人出行提供便利,使残疾人更方便地参加社会公共活动。

    扫除“障碍”,让爱心畅行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无障碍环境建设也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无障碍环境建设包括道路建设、公共建筑设施、公共交通设施无障碍建设、福利及特殊服务建筑、公共停车场(库)、居住小区和居住建筑无障碍建设以及信息交流无障碍建设。深入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改善民生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为切实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国家相继制订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规定。2012年,国务院颁布了《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2013年2月28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中国残联、全国老龄办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创建无障碍环境市、县工作的通知》,旨在全面、系统地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提高城乡现代化建设水平,维护残疾人权益。
    然而,在现实中,无障碍环境建设仍旧面临着很多问题:相关配套设施不健全、有些部门监管不到位、一些市民也缺乏为残疾人“让路”的意识,这使得残疾人,特别是盲人和乘坐轮椅的肢体残疾人出行依旧困难重重,且存在较大危险。
    创建无障碍环境,需要各个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制定发展规划,切实采取措施,建设和改造无障碍环境,对已建成的无障碍设施加强维护和管理,建立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在全社会形成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良好氛围。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无障碍意识,教育公众维护、爱护无障碍设施,并积极主动帮助残疾人,多给残疾人一份关爱,为残疾人的出行和生活提供便利。
    关爱残疾人是一种社会美德,也是一种社会公德,为残疾人创造一个安全、便捷的无障碍环境是全社会的职责所在。建设无障碍环境,也是维系社会和谐的强有力支柱,对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坚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的无障碍环境建设一定会实现更大的发展,无障碍设施建设一定会更加完善,让更多的残疾人有一个温馨的出行、生活环境,让所有残疾人都能幸福、快乐地生活!

    面对被汽车阻拦的“盲道”,盲人不知所措


    热心人帮助盲人在长途客运站购票


    肢残人员在客运站得到工作人员帮助


    长途客运站为残疾人专门设立了带有扶手的卫生间


    没有“盲道”的场所,盲人无所适从


    偌大商场盲人孤立无援


    被汽车和禁停标志阻挡的残疾人专用无障碍通道


    长途客运站售票员用手语与听力障碍者交流


    “盲道”上设立的下水井盖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李及肃  见习记者  焦红梅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胡希伟  摄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