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色煤海到绿色引擎

从黑色煤海到绿色引擎
本报记者 富予思

在市动植物园内,园林职工对树木进行固定工作。


    辽源曾经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依托煤炭等矿产资源,成为现代工业发展的“粮仓”。近年来,我市努力摆脱资源依赖,坚持系统思维,锚定“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定位,开启采煤沉陷区生态综合治理与开发利用的焕新征程,向生态文旅转型示范区加速迁越,绘就城市发展的第二曲线。
    2023年,我市全面推进采煤沉陷区系统性转型,以绿色低碳与可持续发展为主线,在西安区18.95平方公里沉陷区域筑巢引凤,布局黑金小镇、乐兔乐园、动植物园、花海等项目,重塑生态文旅空间。同时,依托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理念升级基础设施,变废弃矿坑为生态景点,推广绿色技术应用,与环东山文旅综合体项目协同发力,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项目是整个沉陷区生态建设中关键的一环,在该项目05图斑所在地,十几辆挖掘机共同作业,正在进行沉陷区回填。据了解,该项目将修复216.29公顷生态矿山、40个图斑。整个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新增林地、新增耕地、修复林地、修复耕地四大项。项目的实施对于丰富湿地生态旅游和矿业遗迹旅游,带动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产业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
    此外,我市还实施了北部生态新区排水防涝能力提升工程。通过修建明渠、暗渠,修缮天然河道,将沉陷区内的鹿鸣湖、凤鸣湖、鹤鸣湖、雁鸣湖与仙人河、猛虎亮河、东辽河连通,拓宽河道、扩展水面,加强区域水网连通,增加水源涵养能力、提升调蓄功能,构建辽源市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推动系统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目前,项目补水管线、堤顶路、拦水坝、桥涵等工程施工已基本完成,所有河道已基本实现贯通,河道水系、台田湿地及绿化工程施工正在有序进行,鹤鸣湖、雁鸣湖、凤鸣湖及周边河道水系乔木、灌木错落分布,构建起城市排水防涝新体系。?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通过充分发挥新的生态环境优势,我市生态文旅实现融合发展。动植物园已建成面积17.5公顷,园区入住孔雀、梅花鹿、矮马、羊驼等40余种动物,栽植银杏、红枫、榕树、棕榈等100余种南北方植物,集亲近自然、参观体验、萌宠互动、网红打卡、露营休闲为一体,自去年8月3日正式开园以来,接待游客约145万人次,深受广大市民喜爱。
    摆脱资源依赖,建设绿色新区。这里有生态产业的“破茧蝶变”、文旅产业的“聚链成势”,更有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实践。这份答卷既是辽源的奋斗印记,也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修复与产业升级提供了可借鉴的“辽源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