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祭祀 我们做得到

本报记者 王茵

    8月11日,“中元节”过后第二天。
    大清早上班路上,映入眼帘的不再是一堆又一堆的纸灰、一团又一团的污渍,与以往的“中元节”后各路口形态比起来,这一次确确实实是干净了许多,环卫工人也因此轻松了许多。
    不只是道路干净了,仰起脸,大口呼吸,洁净的空气同样令人心情舒畅。
    “禁烧”禁出了一个清新世界、一份美好心情。
    事实上,“禁烧”禁的不是对逝者的哀思和缅怀,而是倡导文明的祭祀方式,这份文明与历史、与传统并不冲突,它是时代进步的标志。
    历史走过了几千年,“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这是老祖宗的做法。对于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较为丰富的我们,可选择祭祀的方式太多了,何必“纸灰飞做白蝴蝶”?买一束鲜花、植一株新绿、写一篇悼念文章、搞一次墓前祭扫,都远远胜过烟雾缭绕、纸灰漫天。时代进步了,我们要的是文明的祭祀方式。
    别说文明我们做不到,文明的脚步并不遥远,我们做得到。盘点“禁烧令”发布之后的效果,如果说,“清明节禁烧”我们还只是初战告捷,这一次“中元节禁烧”则是在清明节成果基础上的巩固提高。
    还是那句话,“禁烧”不是对传统文化的遗忘和毁灭,而是倡导文明新风,只要肯坚持,只要肯努力,这份文明,我们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