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一代全国劳模、“辽源的时传祥”——邵有
老一代全国劳模、“辽源的时传祥”——邵有

邵有
邵有,1931年生于辽源市,是把一生奉献给辽源环卫事业、备受人们尊敬的一名掏粪工人。他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但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辽源人有口皆碑,称他为“辽源的时传祥”。他多次荣获市劳模、省劳模、省特等劳模、全国劳模、全国环卫园林系统劳模、“五一”劳动奖章、省市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多次出席全国和省市先进生产工作者表彰大会。
邵有刚满20岁时便选择了淘粪工人的职业,坚持40年如一日。建国初期,百姓生活条件十分有限,使用的都是室外公共厕所,粪便需要及时清理搬运,又脏又累,无人愿意干的工作。邵有每天推着难闻不堪的粪车,挑着百八十斤重的粪桶,走遍大街小巷,他用粪勺掏、手拎、肩挑,又脏又苦又累。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数九严寒,他分管的厕所都被打扫得干干净净,他负责的区域年年都是甲级区。居民们经常写信表扬他、送锦旗鼓励他。
文革期间,城市街道垃圾成堆,没人管理的厕所粪便四溢。可是邵有每天坚持赶着马车摇着铃铛,挨家挨户清运垃圾。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环卫处的一些老工人也开始坚持正常工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邵有担任粪肥公司党支部书记。职务变了,但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没有变,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艰苦奋斗作风没有变。他几乎天天跟班劳动,工作在生产一线,哪里活最脏、最累、最危险,他就出现在哪里。夏季的厕所臭味熏人,蚊蝇往脸上扑,他全然不在乎。有时吸粪管堵塞严重,需要人钻进粪车内清理,由于天热,粪车内产生沼气,人进去有危险,这时他不让别人进去,自己却冒着生命危险钻进车内清理堵塞物。
随着城市建设发展和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他的工作标准更高了。他提出厕所清掏要见底、消杀灭虫要及时。由于工作量增大,他每天披星戴月,平时星期天、节假日不休息,但从不要一分钱报酬。从1980年至1989年近10年的时间里,他放弃500多个星期日和节假日,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以上。同志们给他算了一笔账,说他10年干了13年的活,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邵有担任粪肥公司领导后,针对全市厕所布局不合理、破损严重,政府一时拿不出钱解决、居民如厕难的实际,积极想办法,带领全公司职工从废旧厕所里拆砖头,利用废旧材料维修厕所。每次他都是第一个跳进粪池亲自动手干,起石头时工具用不上他就戴上手套用手搬,不时有脏物溅到脸上,他全然不顾。仅1981年一年时间,在没有增加投资的情况下,不仅把旧厕所修缮一新,还用回收的旧材料新建了两座厕所,节约资金四千余元。每天上下班,邵有都要检查一遍厕所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组织清掏。每年上冻前,他都带领职工将全市千余座厕所彻底清掏一遍,全部见底。为了加强粪便管理,防止粪便污染,他带领同志们起早贪黑,冒着刺骨的寒风,在零下30多度的天气里刨冻土、垒石坡,奋斗40多天,建成了8个储粪池,为市民创造了良好的卫生环境。
1991年,邵有光荣退休,但他还时时关心着辽源环卫事业,经常和粪肥公司的同志一起参加清厕劳动,并为改进厕所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他一生为了辽源环卫事业辛勤操劳,身体未老先衰,1996年6月29日,因患骨癌医治无效病逝,享年65岁。
邵有同志离开了我们,但他“宁可一人脏、换来众人洁”的崇高精神永不磨灭,继续鼓舞辽源人民为建设美丽家乡、谱写辽源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而奋斗。
(资料来源:辽源市档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