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的青春 同样的精彩

    编者按:又是一年毕业季。毕业后的路怎么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创业。近年来,一批批大学毕业生转变观念,积极到基层、到农村建功立业,把智慧和心血奉献给新农村,在广袤绿野上高唱青春之歌。对于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要从无到有地创出一番事业,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可能找到了合适的项目,却卡在了资金和土地问题上;可能工作量繁重,一天睡不了几个小时;可能眼看要收获的农作物,却被一场极端天气折腾得折损大半;可能为村民着想推广新技术,却被人误解……选择创业,就是选择与挑战同行。本报今起陆续刊发专栏“广阔舞台、激情创业”,介绍我市大学毕业生的回乡创业故事、经验、成果,看他们如何面对风险、迷惘甚至失败。也希望通过他们的励志故事,激励一批正在创业和准备创业的有为青年认真思考。

别样的青春 同样的精彩
本报记者 李及肃

    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种子,在什么样的土壤里才会发芽、成长的大学生曹雪松,毕业后,首选的是回乡创业,因为他坚信,农村的舞台最广阔、最能施展自己的才华。

    今年刚满30岁的曹雪松,是东丰县大兴镇福利村的农民。近几年,他靠自己的不懈努力和镇村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走上了致富路。成为远近闻名的返乡大学生创业带头人。
    2008年,曹雪松大学毕业后,没有外出闯荡世界,而是选择回到家乡创业。村民们都说:“雪松这孩子,大学是白念了。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去上学,花了家里那么多的钱。”曹雪松心里却有着自己的小九九。在父亲的帮助下,他学起了开挖掘机。曹雪松经过半年的学习,熟练掌握了开挖掘机的技术。当时,东丰县的建筑市场十分兴隆,各建筑工地急需挖掘机等大型机械设备,曹雪松看准这一商机,通过贷款和向亲朋好友借资,购买了两台挖掘机。
    曹雪松靠拼命般的干劲儿和良好的信誉,赢得了很多的用户。当年,曹雪松就还上了贷款和外债。两台挖掘机每年给曹雪松带来十五六万的收入,他很快走上了致富路。
    曹雪松致富后,没有忘记父老乡亲。2012年初,曹雪松在镇村的支持下,出资40万元,与本村的5名青年成立了雪松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从事玉米种植、农资购买、农产品销售、加工、运输和技术信息服务等业务。合作社成立当年就有263户农民入社。因为这些农民相信,跟有文化、有头脑的“新型农民”曹雪松一起干准错不了。合作社和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签订了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合同,合作社所有生产资料由农业站供应,一律按批发价交货,给入社农户节约了大量资金。农户所产粮食由合作社统一组织销售,2013年合作社合计销售粮食2500吨,因合作社掌握市场行情,当年每吨粮食增收100元,仅此一项农户们就多收入21万元。合作社按盈余返还和二次分配原则进行分配,入社农户户均分得红利2000元,老百姓一下子就尝到了入社的甜头。今年初,又有100多户村民争着加入雪松玉米种植合作社。
    2013年汛期,大兴镇福利村遭受暴雨袭击,村民董连成家的房子被洪水冲倒,一家人没有了落脚地。曹雪松主动把他们一家接到了自己家。汛期一过,乡(镇)为受灾户援助建房资金,曹雪松用自家的挖掘机免费为董连成一家挖房基,运建房用的砖石等。房子建好后,董连成一家高高兴兴搬进了新房。曹雪松看他家生活困难,又主动找到他,教他开挖掘机。董连成很快学成了这门手艺,曹雪松便把他聘为自家挖掘机的操作手。现在董连成每个月都能挣到几千块钱,家庭的生活困难状况早解决了。去年,在农村饮水工程中,曹雪松开着自家的挖掘机,为全村的老百姓免费挖掘自来水管道5000米。吃上了自来水,全村老百姓都对曹雪松竖起了大拇指。村民无论哪个有病缺钱医治,曹雪松都主动送去医药费。几年来,仅他资助的村民就有10多位。
    现在村民们早已改变了对曹雪松的看法,都说:“雪松这孩子,大学没白念。是块领着大家伙儿致富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