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需要技术支撑

编者按
    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作为我国实体经济的主要载体,“中国制造”无疑是变革的实践者和驱动器。当下,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专业技术人才是“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说,助力“中国制造”转型升级,需要人才的支撑,这也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
    辽源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专业技术人才发展,一直实施积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大力扶持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先后举办了五届全市职业技能大赛,培养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为“中国制造”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今年,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决定2014年中国技能大赛、吉林省技能竞赛交由我市承办,并同步举办辽源市第六届“金帆杯”技能大赛,由市人社局组织实施。必将对我市进一步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产生更加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也必将对我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快转型升级发展产生巨大作用。

    今天,本报推出专版,刊发记者在第一现场、第一时间采写的此次职业技能竞赛相关报道。敬请关注。


“中国制造”——需要技术支


钳工比赛现场


技师学院毕业生曹丰麒在焊接比赛中


铣工丛德利在参加比赛


计算机选手刘月在认真操作


发型造型设计师魏东在比赛中


高级厨师陈福玉与他的作品

高级铣工——丛德利
参赛想让更多人认识“蓝领”
孙修涵  本报记者  王 超
    44岁的丛德利是辽源矿业集团辽源煤机制造有限责任公司的一名高级铣工。参加这次省、市同时进行的职业技能大赛,丛德利既是带队队长又是参赛队员。职工B组数控铣考核结束后,丛德利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丛德利说:“比赛成绩对我来说并不重要,但是市人社局组织这样的竞赛非常有必要。因为通过比赛可以使同行业之间有所交流和学习,让不了解蓝领工人的人能进一步对蓝领工人有所了解。尤其今年这次全省职业技能竞赛在咱们辽源举办,全省的蓝领工人都来辽源比赛,这不仅说明咱们辽源在全省职业技术行业中发展得好,更能说明咱们辽源的技术工人行。我1993年中专毕业就进了辽源煤机厂,成了一名铣工,到现在已有21个年头。刚上班那会儿就寻思着做一个技术工人,到什么时候都能有‘用武之地’。通过不断地学习、研究,也对这个行业是越来越热爱,我现在已经获得了高级技师的职称。我们这样的蓝领行业虽然可以说脏、险、累,但21年里我一直坚持工作在一线生产车间的铣床上,不仅多次实现了技术上的自我突破,创造了自我价值,也受到了更多人的理解和尊重。”

应届技校毕业生——曹丰麒
对自己的焊接技术充满信心
本报记者  王 超
    19岁的曹丰麒是辽源技师学院焊接专业2014年的应届毕业生。在老师的推荐下,他参加了本次技能大赛。在考场上,曹丰麒和其他7名参加焊接技术比赛的“同行”穿着同样的工作服,手拿同样的护面罩,在焊花中创造着属于自己的“作品”。
    “作品”上交后,曹丰麒告诉记者,这已经是他第二次参加市人社局组织的职业技能大赛了。学习焊接是他人生中第一个自主选择,也是最正确的选择。曹丰麒说:“我初中时学习成绩不太好,所以初三毕业后我自己就想找个中职技校学点真本事。我觉得现在大学生很多,而且多数想当白领。我既然不是大学生,学个蓝领行业肯定比较好找工作,所以我就来技师学院学习焊接技术了。由于国家的扶持政策,交学费后还补贴一多半。有这么好的政策,这么适合自己的学校,我没有理由不好好学习点真本事。现在中职技校还给推荐工作,只要是认真学习、熟练掌握技能,学校都会推荐到咱们市里的相关企业工作。父母对我的这个选择也非常支持,他们说咱本来就是工薪家庭,学点技术是最佳选择。将来不图大富大贵,但求平平淡淡、自食其力。现在,焊接技术学到手了,就等着正式毕业后学校给我推荐工作了。我相信靠自己的双手会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我对自己的焊接技术非常有信心。”

计算机学员——刘月
携手计算机 共赢未来一片天
本报记者  赵 强
  “还不错!”刚走出职业技能大赛“计算机操作”(学生组)比赛场地的刘月,心态看上去很轻松。这位“70后”来自辽源矿业集团技工学校。在她看来,这次竞赛中上机操作的环节,并没有给自己带来多大的困难。
    熟练掌握日常文字处理的基本知识,通过对Word文字处理软件、Excel制表软件及Power point幻灯片操作等办公操作软件的熟练运用测试,主要考核参赛选手的设计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可以增加考核的全面性。职业技能竞赛“计算机操作”组裁判长方恒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  
    市人社局职业能力建设科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社会各行各业都用的工具,用电脑办公已成为一种趋势,并渗入到各行各业,作用之大毋庸置疑。无论是政府机关还是一些企业用人单位,每天的工作中都有大量的文档需要进行处理,如果没有一套智能化、信息化的办公系统,就很难有优质的办公效率。开展此次竞赛,对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和计算机操作水平,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都起到重要作用。对此,来自金帆技工学校的白美玉深有体会,她告诉记者,在未进入技工学校前的她,由于成长和工作环境的限制,她接触、学习计算机办公软件的机会并不多。当她有机会接触到办公自动化软件后,第一感觉便是对自己的效率有了较大提升,改变了过去复杂、低效的手工办公方式,而且计算机办公更加规范和精确,误差率也少了不少。
    “比赛中又学到了很多经验,这对以后的从业方向会有很大帮助。”来自辽源技术学院的参赛选手刘天琦告诉记者,通过参加比赛,对各个软件有了更深的认识,操作起来也更加熟练,这样的比赛让自己受益匪浅。

高级厨师——陈福玉 
厨师身份让我自豪
本报记者  王 超
    某饭店的厨师陈福玉今年49岁。记者8月5日见到他时,他正在准备8月6日参加大赛的食材和用具。陈福玉说:“其实对于厨师来说,参加这样的竞赛是‘劳民伤财’的事儿,从案板、食材到制作器具加起来要四五千元的费用,而且还要花费很长时间来准备。虽然如此,也要参加,不为别的,就是想向人展示‘厨师的风采’。从事厨师行业,我算是半路出家,由于从小的理想就是能成为一个会做菜的厨师,所以34岁那年我放弃了原来的工作开始学习厨师。因为热爱,所以我非常用心地去学、去悟,3年后我成了一个初级厨师,到咱们市的一个中档饭店‘掌勺’。从开始到现在,15年来,每当自己研制出一道成功的菜品,或是自己掌勺的菜品,或是自己做的菜品得到客人的认可时,那种成就感是再幸福不过了。民以食为天。哪行哪业被淘汰,厨师的职业都永远不会被淘汰。所以,我始终认为厨师这个行当非常有发展前途,尤其是一些年轻人,反应快、悟性高。我认识一个年轻小伙子,现在才30岁,在一个海鲜饭店做总厨,月薪8000多,在咱们辽源市也算是高薪了。这辈子,能做个厨师,实现了自己曾经的理想,我知足。想到自己是个厨师,挺自豪。”

发型造型师—— 魏东
炫动的青春 敢于超越自我
孙修涵  本报记者  赵 强
    一款合适于自己的发型会让自身感到心情舒畅,也会为一个人的整体形象加分不少。因此,一名优秀的发型造型师对于人们造型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8月6日,在2014中国技能大赛吉林省职业技能竞赛暨辽源市第六届“金帆杯”职业技能大赛的“美发与形象设计”(职业组)赛项参赛选手当中,有一位“80后”发型造型师引起了记者的关注。他从事美发行业14年,曾先后辗转于天津、青岛等地多次进修学习,2009年夺得欧莱雅色彩成就奖亚军奖杯,2012年获得沙宣精剪大赛亚军,他就是我市某美发店艺术执行总监、发型造型师魏东。此次比赛,魏东并没有取得心目中理想的名次。在魏东看来,凡事重在参与,比赛,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其实过程其实比结果更重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与业内各位佼佼者同台竞技已经很高兴了。
    魏东非常珍惜这次比赛的机会,“在比赛之前,我做了很多的准备,希望在比赛中能发挥自己真实的水平,在比赛中好好锻炼自己,并取得一个好成绩。”
    一把精美简洁的梳子,一把精巧的银白色剪刀在突出头发的地方用轻轻一滑,一根根发丝便从空中悠悠飘落,魏东在比赛现场手法纯熟。一场比赛下来,他略有紧张,头上还冒着汗珠。但是,和所有的参赛选手一样,魏东始终如一地坚持了下来。“我平时的工作很忙,实操是我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一名发型造型师来说,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才能创造出有生命力、延展力和富有内涵的发型。”
    比赛成绩出来的时候,魏东表现的很淡然,心态也很轻松:“我参加过很多次职业技能大赛,每一次比赛都是心灵的磨炼、技能进步与超越自我的过程。我在比赛中提升了自己的实践能力,这是我参加比赛的真正意义。没有得到理想的名次也不要紧,只有经历过过程才能得到成长,逐步走向成功。”

“蓝领”也能高薪
本报记者  王 超
     40年前,有手艺能做个技术工人是值得骄傲的;30年前,上大学是让人崇拜和仰视的;20年前,上技校也算有出息;10年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国各高校的扩招,很多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固执地认为考大学、将来坐办公室才是有出息;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蓝领热”又回来了。
    一边是大学生扎堆“就业难”,一边是技术工人“用工荒”。从过去的自力更生,到现在的外包生活,人们的劳动价值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人并不适合上大学,但为了父母或是自己所谓的脸面坚持跟风上大学,四年下来学无所成。很多大学本科生甚至研究生毕业后因为找不到理想工作或是因为工作薪资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值,经常抱怨自己是高材生寒窗苦读4年,甚至7年却没有那些技术工人挣得多。而从事在各个行业领域的蓝领技工们薪水待遇却是连年上涨。有部分大学生和家长及时意识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区别,因此部分大学生毕业后到各类技工学校“回炉”。
    有些人认为高学历的大学生才算有出息,因为他们以为只有高学历才能挣高薪,现在实际情况却是“人多位少”,大学生遍地,职业竞争激烈。而现在的一些蓝领技工,因为行业需求量大、从业人员稀缺,一些行业甚至月薪过万。就在咱们的东北小城,一个饭店厨师月薪也能达到8000多,事实证明,蓝领技工也能高薪。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夏景明实习生  王  鹏  摄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