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让这样的声音永远流淌下去——中央民族乐团《印象·国乐》之印象

    新华社电 中央民族乐团排演的民族乐剧《印象·国乐》,26日下午举办媒体专场,记者欣赴这一视听盛宴。
    指尖在琴弦上划过,琴板和心灵共振——这是一台以全新语汇述说中国民族音乐厚重底蕴的音乐会:演出以戏剧串联曲目,从头到尾一气呵成,宏伟壮丽;演奏家、作曲家、指挥家在台上直面观众,讲述自己真实的故事,还音乐以人格特征;采用全新创作乐曲,不同乐手以不同乐器弹奏出不同声音,表达不同心境,展现同一段旋律;演奏家身着华服,弹奏复原的千年前古老乐器,仿佛置身敦煌壁画场景中,如诗如画,亦真亦幻……
    音乐之美,在于不经意之间
    演出是从剧场外的通道上开始的。通道上、电梯旁、咖啡厅,二胡、琵琶、笙、箫、筝、笛等袅袅低鸣,音乐在观众身旁不经意地流淌。
    导演以行为艺术的手段营造一种氛围,试图告诉人们:音乐可以在你耳边划过,也一定能够在你心尖雕刻;音乐无法替代你为生计奔波的步履,但它可以挽留你的匆忙,让你的心停靠稍息。
中央民族乐团的知名演奏家们,代表着中国国乐最高水准,对他们来说,国乐是一种使命;对观众来说,《印象·国乐》是一次认知——那些或圆润、或低沉,或高亢、或悠扬的声音,曾经在我们伟大民族的血液中积淀流淌,那么请让这样的声音永远地流淌下去吧。
    聆听值得敬畏的中国音色
    “这尘封千年的、被深深埋藏在黄沙中的古谱,我可以打开它么?我,吴玉霞,将穿越回遥远的古代,到敦煌的莫高窟中,用我的指尖弹开厚厚的尘埃,与先人倾谈。”著名琵琶演奏家吴玉霞拿起她的乐器,演奏了一段经改编的千年前的古曲。“舞台上我所有的一招一式,都是希望以古朴、典雅、庄重表达出发自内心的真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敬仰。”
     在《印象·国乐》中,中央民族乐团将敦煌壁画上的所有乐器,共50余个品种、80多件乐器全部复原制作出来。在乐器制作中,敦煌研究院研究员庄壮倾注毕生精力研究开发,之后由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制作复原。千年前的乐器,不再仅是画中见。
    “让最有魅力、最值得敬畏的中国音色能够在今天被人们听到、看到。这不是一次救赎,而是一次敬礼,是每个乐手怀抱乐器时向祖先、向民族的一次敬礼。”中央民族乐团团长席强说。
    握在手中,传承下去
    《印象·国乐》是用音乐加戏剧共同构成,更是将演奏者的情感和叙述融入,总导演王潮歌力图为民族音乐演出再创新语体。剧中很多台词和演奏段落是极具个性化的,这种对于个体生命精神性的深度挖掘,使观众的音乐体验延伸到文学层面,上升到诗意境界。
    谈到创作初衷,王潮歌表示,一是忧虑现在中国人紧张浮躁的生存状态,二是忧虑大众将国乐民俗化的理解,三是看到中央民族乐团有那么多音乐家今天仍然执着。“因此很想发出自己的感慨:让全世界的人看看中国也有殿堂级的民族音乐,要让那些执著的人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敬意。”
    “主创团队和艺术家们做了一件事,就是把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握在手里,传承下去。”无偿为此民族乐剧执导的她还想对观众说:“今天您来了,我特别感激。我想您大概也是一个传承人。手手相传,心心相印,拜托诸位,传承下去。”
    8月26日、27日,《印象·国乐》在国家大剧院上演。与此同时,印象团队正在进行《又见五台》《印象马六甲》的前期创作。 (记者周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