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禁烧”——禁到深处是坚持
本报记者 王茵
我们不妨将这个话题追溯到4个月前。3月28日,为规范市民祭祀行为,市委、市政府联合发布“禁烧”通告,要求“今年清明节乃至今后3年重要节点时间,城区禁止制作、加工、运输、销售烧纸、纸人、纸马、冥币等,严禁市民带纸上山,禁止烧纸祭祀。”
回顾“禁烧”通告发出后的首个清明节,在浓厚的“禁烧”氛围、积极的舆论引导和严密的监控管制下,“禁烧”令得到全面贯彻,辽源的街头不再似以往火光冲天、烟雾弥漫,辽源的老百姓体验到了一个风清气爽、呼吸顺畅的干净的清明节。
如今,又一个祭奠日即将到来,这份干净清爽能否继续延续?能维持多久?会不会如有些人所想:“禁烧”不过是一阵风,刮过之后还会一切如旧?
当然不是!“禁烧”不是一阵风,而是持久战。“禁烧”,禁到深处是坚持,坚持的目的,是要让文明祭祀蔚然成风。
说到坚持,“禁烧”恰恰难在坚持。“禁烧”之初,一纸政令,市、区、街道、机关、企事业单位,全力配合,部门协同作战。专题会、调度会、部署会,任务层层分解,责任项项落实。从生产到经销,从卖到买,各领域严格监管,环环布控。动静之大,范围之广,力度之强,可谓史无前例。可此种近乎人海战术的做法能坚持多久?毕竟,部门有部门的日常工作,各领域也有自己的侧重点,把大家的思想统一在一处,拧成一股绳,形成一个整体,可谓难矣。三天五天可以,一个月一年可以,长此以往恐怕就更难了。
“禁烧”同样贵在坚持。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这样的道理谁都懂,可真正做起来,会不会流于形式,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派三五个人路口站站,印几十份红头文件随手发发,标语挂挂、喇叭喊喊,这样的坚持有用吗?当然没用。我们要的是思想上的重视、行动上的自觉。是不懈怠、不放松、不流于形式、不做表面文章,是把“禁烧”的意义宣传到位,把“禁烧”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这样的坚持才最可贵。
“禁烧”更是赢在坚持。有人说,“禁烧”就像是玩猫捉老鼠游戏,管严了效果好一好,管松了再慢慢反弹,这的确是一种客观现象。“禁烧”的过程其实是新旧祭祀观念的一种博弈,想让新的祭祀行为取代传统祭祀观念,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绝非一朝一夕可做到,更不是一个会议、一个报告就能安排完。要在这一过程中成为赢家,除去坚定信心,在“禁烧”的路上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外,别无他法。
“禁烧”,成也在坚持。“通过政府干预和各部门的积极努力,引导广大群众改变理念、告别陋习。”这是“禁烧”令发布的初衷。“利用2年至3年的时间,让辽源百姓养成健康、文明的祭祀习惯,让辽源的街头不再火光冲天、乌烟瘴气,让辽源人享受美丽的蓝天白云,呼吸干净、清爽的空气。”这更是“禁烧”所要达到的实际效果。而要实现这一初衷,达到这一效果,唯有锁定目标,持之以恒。
“禁烧”,任重道远,唯有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