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恋蛋雕的宁德权

    开栏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多年来,辽源这座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催生出了一批又一批具有各式各样“绝活”的民间手工艺人。他们对民俗文化情有独钟,对各种新奇的工艺品充满了迷恋,对中华民族祖传的手艺更是担起了代代传承的重任……在大规模生产时代,手工艺人赋予了很多事物以生命和灵性,诠释了民间风物的智慧和文化。今天起,本报将偕同您一起寻找辽源民间手工艺人,寻找继续传承、不断创新的民族文化。

迷恋蛋雕的宁德权

本报记者  李锋

宁德权用精湛的技艺雕琢作品。 本报记者  刘鹰  摄

    在东辽县甲山乡文化站里,整齐摆放的鸡蛋、鹅蛋和鸵鸟蛋惹人瞩目,这些易碎的蛋壳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着实令人感叹。走近这些蛋雕作品,栩栩如生的人物图像、意境美丽的山水画面让你不得不去追问,是谁有如此功力让普通的蛋壳呈现出无限的魅力?原来,这些蛋雕的创作者就是东辽县甲山乡正义村5组的宁德权。
    宁德权今年50岁,是地地道道的农民。2012年开始从事蛋雕创作。宁德权回忆道,他小时候有一次去姥姥家走亲戚,姥姥拿出上面涂着各种彩色颜料的鸡蛋来招待宁德权。红红绿绿的鸡蛋让宁德权很好奇,心里想着自己以后也要做这么好看的鸡蛋。正是从那时起,宁德权在心里萌生了做蛋雕的想法。喜爱美术的宁德权初中毕业回家种地后也没有放弃自己的这一爱好。1994年,宁德权凭着对美术的热爱,自费到东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函授班学习油画。
    做蛋雕需要一定的美术功底。他一般不直接临摹别人的作品,而是通过长时间观察从网上找到满意的蛋雕图案和照片以作参考。50多岁的人了,宁德权刚开始对电脑这个高级“玩意”一窍不通,但当他从年轻人嘴里听说电脑的神奇后,便下决心要学会上网。为此,他没少向同村的年轻人请教。学会上网的宁德权一下子从网上找到了有助于做蛋雕的“宝藏”。
    自从迷上蛋壳雕刻后,宁德权经常到市场或村里小卖部买鸡蛋。他说:“我要挑选颜色好、蛋形好的鸡蛋。”卖蛋的人刚开始见他天天来买鸡蛋,还挑来挑去的,有些疑惑,便问他:“这鸡蛋味都一样,你是吃鸡蛋还是吃鸡蛋壳呀?”他的妻子也说,买鸡蛋是令她很为难的一件事情,他在那里挑来捡去的,令店主很不满意。
    做蛋雕是个细致活儿。宁德权向记者现场演示做蛋雕。他首先要选蛋,蛋的形状、色泽和蛋壳上的斑点他都会看得很仔细。确定好用哪枚蛋后,宁德权思考片刻便会决定要刻哪种体裁的图案。图案确定完毕后,他就在上面用铅笔把底稿做好。接着,宁德权用钻头把蛋的一端钻一个小洞,再用注射器往蛋里打空气以便让里面的蛋液流出来。这个程序可是很讲究技术的,洞口不能太大,也不能过小,往里打空气的力度要拿捏到位,否则蛋壳就会破裂。等一切准备工作完毕后,宁德权就开始通过放大镜按照已经打好的底稿聚精会神地雕刻了。据宁德权介绍,一个蛋雕基本上要用一天时间才能完成。
    宁德权家有50多亩地,赶上蛋雕的兴致来了,就是耽误农活他也会把作品做完。刚开始,宁德权的妻子可没少跟他置气。时间久了,宁德权的妻子也就默认了。现在,宁德权做完一个作品后会先让自己的妻子看一看,让她确定是否合格。
    说起自己的作品,宁德权立即显得神采飞扬。看着记者拍摄自己的作品,宁德权眼睛里流露出些许满足。谈起今后的创作计划,宁德权说:“我想做一套关于古今中外伟人的蛋雕,这是一份大活儿,我会认真对待。”
    很多人知道了宁德权做蛋雕的事情后,纷纷慕名而来观赏、学艺。宁德权说:“做蛋雕虽是凭着一种爱好,但我希望能把蛋雕做成产业,带着更多有共同爱好的人一起将这门手艺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