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珍惜师徒时光
“师徒”携手共进步
本报记者 李 锋
孟繁存在机房给徒弟讲解线路,传输工作原理
中国移动通讯集团吉林有限责任公司辽源分公司某部门,有一位技术过硬的省级专家技术人才,他的名字叫孟繁存。孟繁存是某班的班长,也是每次新来的工作人员的师傅。
近日,当记者来到了中国移动辽源分公司的时候,孟繁存正在和自己的徒弟姜雪冬一起研究近几天遇到的技术问题。这位大学毕业不到两年的年轻人自从到这里参加工作以来,在孟繁存的指导下进步很快。在姜雪冬的眼里,孟繁存这位师傅不但技艺好,而且很有耐心,总会把所学的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自己。
孟繁存说:“老人带新人,让新人尽快掌握实际工作技术,这是各行各业得以延续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也是一个工作团队越来越壮大的重要因素。在新老结对互相帮助下,我们彼此不但都能收获技术的进步,而且还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网络优化工作是一个对技术要求很高的工种。要想胜任这个工作,对于刚刚大学毕业的学生来说,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实践中慢慢地学习,这就离不开师傅的指导。孟繁存刚从大学毕业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也遇到过很多困难。那时候,为了尽快熟悉工作,解决教科书和现实需要之间的矛盾,孟繁存在自己师傅的指导下刻苦地练习,直到能够独立地工作。
转眼间,十几年过去了,孟繁存从一个新手成为网络优化这方面的专家。在这十几年间,他已经记不清带过多少徒弟了。
自从担任班长以来,孟繁存培养并向很多岗位输送了不少优秀人才,个个都成了各个岗位上的精英。目前,他正在探索如何培养网络优化人员,使之迅速成长为合格的网络优化员的方法、途径。
脚踏实地,才能学到真本事
本报记者 王 超
宁红伟(左)在和老师王田学(右)研究患者病例
现年44岁的宁红伟是市某医院的外科主任。他认为,实习期是最能影响日后事业发展的关键期,应该是最值得珍惜的时光。
宁红伟虽然现在已是科主任,但他仍然保持着多年来那种谦卑的工作态度和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20年前,实习期间,只有阑尾炎手术可以允许实习生操刀。每参与一次手术都会兴奋好几天,并能从中举一反三,学会了治疗多种临床症状。20年后的今天,他仍认真对待每一个病患,把每一次手术都当作一次学习的机会,并心怀感恩。
宁红伟说:“医学院毕业之后,进入了一个乡镇卫生院实习。实习期间,带我的老师是王洪力老师。当时,我是日夜紧跟老师的步伐,白天他出诊我就在旁边听,他给出诊断后我就帮他写病历书,一遍不合格,我就写两遍,两遍不行就写三遍,最多一次我写了十遍才合格。每当他值夜班时我也不走,趁着人少我当然要多‘套’点临床知识和从医心得。10年前,我到了现在的医院工作,也遇到了我事业上的第二位老师,他就是我的老主任王田学。那时,我的临床经验还比较有限,当时我没有主刀过胃大部切除手术,我也很渴望能有一次主刀这样手术的机会。后来我们科里接连住进了几个需要胃大部切除手术的患者,王主任早就看出了我的心思,他便放手把这几个手术都让我主刀。当第一次主刀胃大部切除手术成功后,那种兴奋劲儿和成就感是我永远都忘不了。现在,如果遇到一些疑难杂症或是不敢独断的病例,我还是随时随地去请教王主任,有他的指点和支持我才觉得心有底儿。我的医疗事业中,如果没有两位恩师,也自然就没有我今天的成绩。近年来,我也带过一些实习生,也许是现在的医疗事业发展的快,医疗设备越来越高级,很多实习生都认为诊断完全可以依靠辅助检查仪器设备完成,我们主动给创造参与手术的机会有的还不太情愿。实习生,很少有能独立给一个患者看病的。我真的想带一个对医疗事业执著而刻苦的实习生,然后把我所知道的,毫不保留地教给他。我也希望即将踏入医疗事业的学弟、学妹们,能脚踏实地对待工作,多干点儿活儿没坏处,千万不能怕出错或是怕出丑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实习期间,要尽量多接触病人,从病例中学习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只有这样脚踏实地,才能学到属于自己的真本事。”
传承,技艺与精神同样重要
本报记者 刘红娇
李贵章(左)在指导徒弟骆超(右)手绘社区管辖图
“师傅,我们已经在路上,很快就会到达目的地。”
“首次公出,遇事儿多动脑,自己照顾自己,祝你圆满完成任务,凯旋。”
……
“师傅,我们正在回来的路上,纪念品没来得及买。”
“你能圆满完成任务并安全返回就是给我最好的礼物。”
这几条李贵章存在手机里有一年多的短信,是他的徒弟骆超第一次独立去外地执行任务时两人的联系内容。李贵章没事儿时就会翻出手机看看,调解一下工作疲惫时的心情。对于自己这个带了近两年的徒弟,李贵章觉得骆超不仅爱动脑,遇事儿想得周全,很有做警察的天赋。最重要的是徒弟能将自己教的话听进心里,落到行动上,李贵章说能有这么个懂事又聪明的徒弟很欣慰。
骆超今年26岁,在2012年7月他当警察的第一天,组织就选派了经验丰富的李贵章负责带他去做社区民警的工作。一开始,怀着做刑警的梦想的骆超还有些失望,因为带年轻人特有的冲劲和对警察这一特殊工作的骄傲,让他更想着把自己的力量放到保卫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锄强扶弱、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工作上。但跟着师傅一起开始社区民警的工作时,发现虽然每天的工作很繁琐,但通过师傅的言传身教,他认识到,民警就是奋战在维护和谐稳定、保障百姓安全的第一线,因为再快速有效的处理也没有预防和杜绝危害的发生更有效。骆超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向师傅学习,努力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
“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这是李贵章教骆超的第一件事儿,也是对他今后工作和为人的期望。骆超每次跟师傅出警,发现他面对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纠纷双方,都会用非常公正的心态去倾听对方的讲述,而不是用一种管理者的高高在上的心态,这让骆超认识到出警不仅仅是去处理和管束,更多的则是去化解纠纷和矛盾。社区民警是与百姓接触最为密切的警察,代表着警察队伍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为此,骆超也学着师傅一样,和老百姓打成一片,无论是工作还是休息,对自己遇到的老百姓保持热情的态度,做到对每位找到自己的群众服好务。
徒弟的努力做师傅的最了解,李贵章说这个徒弟“够格了,出徒了”。徒弟对师傅的敬仰是始终不变的,骆超现在虽然不再跟着师傅一起工作,但他有事儿没事儿都还会给师傅打个电话,了解一下彼此的近况,聊聊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想法。师徒是一种缘分,代表的不仅仅是一段学习经历,更是一种长久的情感,也是一种包含着技艺和精神的双重传承。
李贵章说,队伍里和骆超一样年轻的新成员有二三十人,既然组织上信任我,把骆超交给我来带,我就要把自己的本事一分不少地都教会他,最重要的是要把做警察的责任和信念传承下去。只有这样,作为老警察的我们才能放心地把肩上的担子交递给他们。
师徒情,真兄弟
本报记者 季式学
韩雪明(左)在教徒弟郭鹏(右)维修机械
从“呀呀”学语到长大成人,从学生时代的老师到工作时期的师傅,人的一生中离不开师傅,师徒时光也是最值得珍惜的。
要说起师徒关系,在人们印象中大多是年长有经验的老师傅带初出茅庐的小徒弟,可韩雪明却恰恰相反。韩雪明今年24岁,是东北袜业园一家袜业负责机械维修的师傅,他从2011年成为“师傅”至今,共接收了3个徒弟,最小的和他同龄,最大的比他年长7岁。想当好师傅,必先做好徒弟
因为家境等原因,韩雪明初中毕业后就选择了步入社会。在他18岁时,经邻居介绍,来到东北袜业园做学徒工。本是来学习机械维修的他,但因年龄小,常常不受待见,经常给人打下手,取个工具、搬东西之类的琐碎活儿都交给他做。时常一天累的满头大汗,却未学到一点儿真功夫。从学生到学徒,从校园到社会,在袜业园的这次学徒经历,着实给小韩上了一课。
他是个励志的孩子,有着越挫越勇的品格,师傅不教,他就在师傅做工的时候偷学技艺,脏活、累活也都任劳任怨地抢着干。时间久了,师傅渐渐地对韩雪明有了“好感”,主动传授其技艺。刻苦专研的小韩,学习了两年多,便已成手,实现了从学徒到师傅的完美转身。
大徒弟是初中同班同学
在一次同学会上,小韩得知初中同学郭鹏一直辍学在家,没有稳定工作。年纪轻轻,这么消磨时间可不行。他主动找到郭鹏,劝其找份儿工作,如果愿意,自己也可以带他学习。因为他们在初中时就是要好的朋友,郭鹏答应和小韩学习,他也成为了韩雪明的第一个徒弟。
做了师傅,多了责任
因为小韩有过学徒经历,所以懂得学徒时的难处,也深知作为一名好师傅身上的责任。既然选择带徒弟,就要干出点儿“名堂”,把徒弟教出个样儿。韩雪明手把手的教郭鹏,从机器的原理、使用到维修各个角度去教,一遍不会再教一遍,直到教会为止。有时候一个复杂的操作,要教上几十遍,郭鹏打退堂鼓,想放弃的时候,小韩总会耐心开导他,劝他不要气馁,告诉他自己也是从摸爬滚打中走过的,只要咬咬牙坚持住,未来会更好。
郭鹏刚学徒时,没有工资,小韩就自掏腰包,帮他解决伙食和路费的问题。他家有个大事儿小情,韩雪明也总会第一时间赶到,帮着忙活儿。郭鹏朋友少,小韩就主动帮他联系在圈内有“本事”的朋友,帮他扩充人脉,增长见识。这让郭鹏很感动,从那以后,他下定决心,铁了心地跟着小韩好好干。
无偿付出,只为情义
师傅教徒弟,收学费正常不过,对于家境一般的韩雪明来说,收些学费也可缓解家庭压力,可他从未收过徒弟一分钱。在他看来,收了钱,师徒关系就变了味儿,他希望的师徒关系不是上下级的关系,而是无话不谈的朋友,他觉得只有这样师徒关系才会更融洽,情义远比金钱重要。
用行动,让“不听话”的徒弟服气
韩雪明因为年纪小,长得又面嫩,虽说顶着“师傅”的头衔,但也屡遭“碰壁”。比他大7岁的老徒弟程飞,在没成为小韩徒弟时,对维修袜机就有过研究,所以对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师傅还是有些不服气。一次袜机出了毛病,无论小韩怎么指点,程飞就是不听,总是按照自己的“套路”来,敷衍了事,最后搞得一塌糊涂。面对老徒弟的不冷静,小韩非但没有斥责,反倒耐心地细心指点,在小韩的帮助下,机器修好了,老徒弟也服气了。从那以后,老徒弟再未“起高调”,对小韩也总是毕恭毕敬。
小师傅带老徒弟,不谈钱重情义,韩雪明的“带徒有方”让师徒时光更融洽……
时光下,剪出自己的颜色
本报记者 赵 强
张震在给顾客修剪头发
家住四合院的“90后”张震,前不久在市区里开了一家理发店,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自立门户,有了属于自己的一方小天地。
前些年,初中毕业后的张震,先是在本地卫校读了两年的口腔护理专业。毕业后,发现自己所学的专业不适合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便转行搞起来了美发。至此,这一学美发就是7年有余,在美发行业打拼了7年,辗转到过北京、天津等城市,最终从外地又回到了家乡。当年回到家乡后,他先是选择了在东方广场附近一家理发店当造型设计理发师,便借此结识了该店老板、自己的师傅张明,虽然张震在外地学习理发手艺7年,但是在理发界技高一筹的师傅张明面前,“小巫见大巫”,仍有许多地方要去向师傅学习。
在师傅门下又学习了整一年的时间,张震用心跟师傅学习了精剪、染发等手艺,得到了师傅的“真传”后,自己在精剪、染发的技能上又有了新的飞跃。待到“出师”后,他开始着手添购桌椅,以及日常理发所需的一些设备,便在吉春路袜子市场附近开了一家不到10平方米的理发店,用心地经营了起来。
现在,在店里若是无客人时,张震会信手翻起老子的《道德经》,因为他很喜欢书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他说,在张明理发店工作期间,师傅除了手把手传授给他多年的从业经验外,时常教他做人、做事的道理,诸如做人四要素的“为人、处事、心境、品德”之间的关联,也会讲解诚信待人是做人的第一准则的人生大义等,这一点是他此前在外地学习生涯中所没有接触到的,这本《道德经》也是当时师傅推荐给他看的。
“做人的道理,远比做事更为重要,这也是人们在职场上常说的先做人,后做事。‘严谨细致,诚实守信’,当这些话不时在我耳边响起,我也在师傅的言传身教中养成了好习惯。所以,今天我能有自己的小店,与当时师傅的引领和教导是密不可分的。”张震对记者说。
张震如今的理发店收费并不高,他还常会为一些困难居民免费理发。谈及于此,他向记者引述了老子《道德经》里的一句话——“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在他看来,一名再不过普通的理发师有无社会责任?答案是毋庸置疑的。做生意就要有良心,不论做大还是做小,同样要记得回报社会。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夏景明 胡希伟 刘 鹰 季式学 赵 强 摄
本版策划 咸凯慧